臺南社大公民寫作社TO DO《土道》公民文學雜誌十四期
「我們都在這裡-家與地方記憶」新刊發表記者會
臺南社大公民寫作社,獨立出版的TO DO《土道》公民文學雜誌,創立於2010年,為文化立都的台南市,開創城市公民寫作的新風氣,由在地公民寫手,出錢出力,共同出版。他們實踐公民寫作精神,十幾年來深入社區巷弄,持續筆耕,探究台南公共議題及其日常文化,以筆喚公民,受到公民社群的支持與重視。第十四期新刊「我們都在這裡-家與地方記憶」發表會於一月二十六日在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行。
值此「台南400」之年,《土道》第十四期「我們都在這裡-家與地方記憶」專輯,以公民史學行動,從家族故事,探索百年來台南社會變遷、常民生活史。《土道》公民寫作社籲請市民反身探索,你我都是這座城市的百年家族記。
「文學不該只從教室、理論學習,土道的文學彌補我們對台灣文學裡,民間文學的部份。」台文館研典組組長林佩蓉說道,並鼓勵大家提筆追尋家人及家鄉村落的重要名字,書寫自身的百年家族故事,以公民史學行動,為文化立都的台南寫新史 。
第十四期《土道》公民文學雜誌主題為「我們都在這裡-家與地方記憶」,土道指導老師吳茂成,分享土道社學員從《再細也是根》到《打造城市中的家屋故事館》,以及《土道文學沙龍的-看見台語文之美》,踏溯在地文化及其人物故事,我們展開家族樹繪製及故事書寫,探索五代百年的家族及社會變遷,進而探究百年來台南文化發展問題,為未來點燈,希能從在地重建台灣生命共同體。
同學們歷經數月的訪談寫作,從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口述歷史,探索阿公阿嬤的身世,了解社會變遷,寫出一篇一篇的家族故事,比讀教科書內的歷史,更生動更真實,更貼近台灣,看見不一樣的台南。
土道社學員妙齡表示經過此番探索,完成「再細也是根」家族故事,也整理出家族細細根脈;敏鈺學員則藉由書寫小時候的記憶,從後山回到前山,追尋阿嬤與狗的內庄童年;育嫻學員的「半爿月餅」故事最感人,纏小腳的外嬤送來的「半爿月餅」是送來對孫子的愛與甜蜜;品怡學員從老照片裡,追尋早寡阿嬤的哀傷;麗瑛學員從名字回觀父母打拚生活的人生哲學;姿瑢學員騎著摩托車,數百公里尋親,重新認識了山線舅公家族親人;坤峰學員從飲食記憶,探索父親故鄉的來時路,熱炒小吃,螺肉到羊肉,讓這個家在高雄城市中有了故事;淑卿學員書寫「府城阿嬤,情牽澎湖三代緣」,台南澎湖血脈相連的一家人,他們的下一代也在台南這塊土地分枝生湠,休戚與共,記憶相連!
這是臺南社大公民寫作班學員們的公民史學作品,書寫台南的常民生活史,以公民寫作的力量,共同反思「台南400」,從近身之處,打開家族對話,重新認識台南,實踐「文化立都」的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