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系列課程我們特別邀請台灣各地具備環境現場經驗的工作者,他們不畏風雨或地方勢力,守在第一線,以實際行動去留住美好的自然生態,或是遏止汙染破壞,甚至為此奮戰並付上代價,究竟他們經歷了多少精彩故事?又是甚麼原因讓他們如此堅定?過程中又遇過怎樣艱難的挑戰及選擇?希望透過他們的生命故事讓我們能受到啟發,共同守護自己所在的環境現場。
周銘泰是印刷電路廠的維修技術員,但他卻著有《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是目前市面上種數最多的淡水魚圖鑑,超過300種魚類照片、對魚的形態特徵詳細描述,其中記錄19種首次在台灣發現的淡水魚、37種尚未有學術文獻記載的未描述種淡水魚,當中至少有9種在圖鑑出版後,已經被學者證實、發表成為新種,是一位非常專業觀察記錄魚類的素人科學家。
唐采伶為來自桃園市的攝影師,因為太喜歡澎湖人的熱情及當地豐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而入籍澎湖,並出版澎湖的攝影集,然而他也觀察到澎湖海洋垃圾的問題特別嚴重,開始了自發性的淨灘,之後創立了了O2 Lab海漂實驗室,透過海漂廢棄物的創作來推動環境教育,讓淨灘不是只是是將沙灘撿乾淨,而是去理解生活「減」廢的重要性,因而榮獲第7屆國家環境教育獎。
梁皆得為臺灣生態紀錄片大師,1995年他的首部16釐米生態紀錄片《ㄉㄨ ㄉㄨ ㄨˋ:蘭嶼角鴞的故事》入圍第三十二屆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2015年透過《老鷹想飛》揭露老鷹被農藥毒殺的悲劇,並呈現鳥類、環境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係,引發社會對農藥過量使用的關注,他規劃「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以4部影片記錄4種明星候鳥,2021年《尋找神話之鳥》是首部曲,2023年的《守護黑面琵鷺》為二部曲,希望透過影像讓觀眾在看完後也能付諸行動來幫助鳥類。
綦孟柔是從事野生動物救傷及保育工作多年的獸醫師,她看見了東部地區卻長年缺乏專業野生動物救傷單位,野生動物面臨危害時往往須長途跋涉至其他縣市,因而延誤治療的問題,因此她發起台灣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同時也在東部成立第一間「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王時瑋則是擔任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的公益勸募專員,未來他們也希望在花東地區成立野生動物救傷暨復健中心【WildOne野灣】,透過專業力量去幫助不幸落難的野生動物。
方儉為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過去當環保記者以揭弊報導聞名,曾獲得金鼎獎新聞類公共服務獎,後來投入環保運動,發起台灣地區的1990地球日運動和聯合國世界清潔日,他也積極投入反核、公民電力公司、陽明山保變住不當開發抗爭等議題,並榮獲2020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他創辦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倡導綠色消費,近期發起「小農種碳」計畫,帶領300名小農,成為台灣第一個通過國際驗證機構立案審查的「土壤碳匯專案」,超越政府及企業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