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elly - 學習週記 | 2021-05-06 | 點閱數: 781

 

軒漢老師的植物改造空間班今天來到後甲快閃植改空間展,一樣兩組發揮巧思,布置出不同的美麗角落。

同學充分利用社大公共家具與資源,利用植物的鋪排,讓空間瞬間精彩起來,跟大家分享他們的作品。

植迷12 06&09

在商業的市場當中產品若已經有了既定的姿態,也造成了所謂的影響力,許多的時候就會走往把這樣的商品包裝與內容固定下來產生產品定位。 100見方空間的可能,在這2021春季學期之前,正可以說是如此取向的課程學習—在教室場域中討論氣氛佳、良性互動競爭以及持續的小挑戰、有學習效果。

回顧「100」單元的出現,是在2018於鹽埕時期由大型空間的創造,拆解為介於團體合作與個人創作之間的「中量級」過渡課程單元—為了讓在大型創作底下,連續幾學期分工執行而疲憊的老學員們可以更直接了當地發揮創作魂,同時也讓新同學較勇於表現自己的想法設計。但也因為顧及新單元的特異性,在彼時劃分為三堂課,邀請作家吳比娜對談有關日常生活當中植物書寫,作為課程的前置導入,也營造讓學員對於當時的推薦讀物—愛瑪(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同時也是創作的文本,有更立體的圖像、感受以及較容易切入的點產生。 可惜的是,因為當時想做的太多,但課程操作的細膩程度不足,以至於當學期的「100」實際參與起來有種過於緩慢的遲滯感,然而,可以在教室中有實際物品的實地練習擺放操作,倒也讓當時參與的學員至今都成為了植迷的資深班底,每個都可以說出這「100」對於他自己而言的意義。正因為如此,「100」開始在課程當中被設計成不同的任務,作為課程進度上的檢核點、作為舊生與新生再次交流的機會、開始作為成果展的熱身、植迷課程老師說最少話的課...等。

而這次的「100」有了不太一樣的角色—別離與啟動。

對於感情的失落我們如何去說再見與道別?當這份情感是在你看見也體會了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的轉變,忽然之間必須得離別,那生與死的界線?以及,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去恰如其分、不超過、不煽情的,是對於那位夥伴家人可以做的?「100」這次扮演了這樣的角色。邀請了兩位家人,實際參與體驗課程的方式,親自看到這群所不認識的姨姊叔們,為何會存在父親用以標注紀念年度重要事項的臉書私人貼文的相片當中;班上的學員則把象徵與具體的界線,透過植物的作品串接,用行動陪伴著彼此,也用作品致敬,讓我們彼此都好好道別。

而於新場域開啟100課程的「移地訓練」,沒有先前課程發展中所長出的過多限制,只要求一桌一椅一櫃子,沒有主題局限與交換,只要小組討論產出作品與主題即可。於是,即便在不熟悉的場域當中,身為教學者的我看到了新的課程位置的轉換發生,「植感」的學習帶領與「美感」觀察的強力連結,大異其趣的小組帶領人的風格體驗,相同的是學員們仍可以依靠著彼此有限的資源,創造出完成度很高的100見方空間的創作,也將作品不約而同地導向相似的方向—心之所在。

看到自己正在做什麼,並且知道自己正做的事情是為何而做。我在課程當中也許過於叨敘的解釋、每次課程結束前的小結,都默默地回到了以觀察為出發的起點。

「熱帶雨林海島」、「植物藝廊」應對比照「書房的一角」、「溫暖的家」兩場美麗充實又即刻消失的作品,說著100見方空間的可能,說著時間持續地進行,說著植迷不物仍持續地一直往前走

轉載至軒漢老師臉書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sn%3D4287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