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茂成 10/23/2008
教養是一種無形的家庭文化,校園文化,社會文化,是一種個人的生活風格,是一種生活美學,如水,如光,如氧氣。
教養是孩子的學習起跑點,成人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從教與養來說,這是人際互動的教育,成人給孩子、與孩子分享我們的希望與價值,親師生共同營造一個良善、自主、希望、可改變的學習體系。
教養是社區總體學習的造人目標。
這個目標是建構的教育,也是共學的教育,更是情境的教育、默會的知識與品格的教育。
在建構的教育中,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師者在建構一個希望與美的生活,安身立命的家園;在共學的教育中,親師生彼此亦師亦友,透過家庭與學校生活,營造對話共學的學習環境,在對話中,親師生彼此教學相長,共同生活,互助互諒,無形之中形塑出我們的生活風格與品味。
一走入社區,便嗅得到該地人的品味,一走入校園,便看得到一校的學風,一走入客廳,便感受到一室的溫馨…,這是情境教育的外顯作用,讓孩子在社區、校園、家庭生活中,透過眼、耳、鼻、舌、身、意五感的學習,不斷的內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種下一顆顆善的種子。
果能如此,孩子便在家庭、校園與社區生活中,獲得一種默會的知識與文化,紮下優良的品格基礎。
文化在是生活細微處互動、開創、傳承,教養也是在吃喝玩樂,食衣住行中形成,我們不可等閒輕之,今日談教養,便要從此處著手,親師生才能創造出一個良善、自主、希望、可改變的學習體系,讓孩子隨時都有機會從學習的谷底向上、向善逆轉。
孩子要從學習的谷底逆轉,首要在於營造對話共學的學習環境,親師陪伴著孩子熱情的擁抱希望與願景,陪伴著孩子勇敢的實踐夢想。
這便是教養的起點!
教養的起點,要從孩子的生活開始,讓孩子從小就可以參與社區營造、校園營造、家園營造,在參與中,激起孩子利己利人的情懷,激發孩子互助合作的熱情,激發孩子研究知識的好奇心。
參與社造的孩子不會變壞,他會從參與中看到學習的改變與人的善緣力量。
一、自力營造校園,讓孩子愛學校家園。
在景氣不佳的年代中,我們要學習台江先民拓墾文化,從無到有的創發精神,在有限的資源中,發現無限的希望。
學校可以是一座公園,給師生一塊小公園、小菜園,親師生可以在窗外植樹種花,營造孩子的秘密花園,去學習播種、歡收。
校園營造可以從公共藝術創作起步,廢棄桌椅,彩繪成街道傢俱,圍牆變成學習遊戲巷;可以從營造生態環境起步,親師生復育蝴蝶、復育螢火蟲,讓孩子在校園裡有更多的朋友,在復育的過程中,去發現護生的美麗,去發現生態的問題;可以從公共參與起步,教孩子如何使用公民權,結社與行動,一起來守護河川,一起來調查家鄉文化,討論家鄉的未來,共同參與社區服務,守護家鄉,凝聚出社區一家親的文化與氣氛。
二、有限的資源中,發現人的價值與可貴。
在工業化、物慾橫流的世代中,我們要學習台江先民拓墾的相放伴精神,建莊結社的經驗,朋友與鄉親感情是建立在團結互助的基礎上,是建立在守護共同的生活環境上。
因此,親師生可以從家鄉營造中,去認識家鄉善心公益人士,發現家鄉的人才與人氣;可以從校園營造中,近距離學習老師的知識與熱情,發現嚴厲的老師也有柔情;可以從班級營造中,去體會同學的優缺點,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發現同儕學習的互助力量;從家庭的營造中,去瞭解父母親友的生命故事與生活理念,發現家族的文化力量。
德不孤必有鄰,讓孩子在社造中彼此相濡以沫,這是社區營造與教養的共伴效應。
教養是品格的基礎,品格是孩子終身帶著走的核心能力,而教養是形塑、鍛鍊孩子品格的最近的學習途徑。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師者可以從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教養與品格風格,如果,我們不滿意自己的孩子、學習的言行舉止,那麼,我們就要去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孩子的生活學習環境,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有困境?進而去修正,共同創造一個良善的家園。
社區營造是教養的最佳實踐場域,讓我們一起來開創在地的多元學習機會給孩子,讓孩子不用輸在學習的起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