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資料 冠達 - 最新活動 | 2015-04-07 | 點閱數: 1857

延伸閱讀「城市散步偵查團」4/21起每週二 晚上07:00~09:50 上課

https://ccs.tncomu.tw/modules/ccs_cour ... course&course_sn=4954

 

  • 民眾投書:台南小巷沒那麼浪漫
  •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2015-04-14

     

     在中西區租老房子的哈佛大學公共政策與都市規劃碩士、台南社區大學「城市散步偵查團」教師吳比娜投書本報指出,台南的小巷其實沒有那麼浪漫,台南最重要的議題,應以居住環境改善為目標的改善型社區營造。

     

     吳比娜指出,在老房子風潮中返鄉,興沖沖地在中西區租了一棟老房子,住下來以後卻發現沒有那麼宜居。旁邊緊鄰新公寓,在寧靜街屋有了五、六十戶的大樓,機車每天喧嘩進小巷,閒置空地裡磚瓦傾倒、垃圾棄置,發出異味,衛生整潔實在堪慮。

     

     巷弄裡異業並陳,從小工廠到洗蛋廠,雖然是充滿活力的混合使用,卻也覺得於居住不是那麼相合。公園綠地少,騎腳踏車在街道上的機車陣之中,空氣之差,令人難以想像,台南的小巷,實在沒有那麼浪漫。

     

     吳比娜表示,台南最重要的議題,是以居住環境改善為目標的改善型社區營造,不是從事全面性的開發或是區劃,而是採漸進方式將有問題的地方慢慢改進。

     

     對此,市府都發局表示,中西區因為城市發展已久,店家和住家混合情形是長期累積而成,因此難免出現混雜情形,不過並非每個街廓都是如此,未來也會要求公所,依空地空屋自治條例執行,改善環境。

     

    新聞來源:中華日報新聞網

     


    ※投書原文

     

    台南小巷子的微血管需要疏通                                                  /吳比娜*

     

           在老房子風潮中返鄉,興沖沖的在中西區租了一棟老房子,住下來以後,卻發現沒有那麼宜居。旁邊緊鄰新公寓,在寧靜街屋有了五、六十戶的大樓,機車每天喧嘩進小巷,轟隆轟隆的穿梭出入,閒置空地,磚瓦傾倒,垃圾棄置,發出異味,衛生整潔實在堪慮,巷弄裡異業並陳,從小工廠到洗蛋廠,雖然是充滿活力的混合使用,卻也覺得於居住不是那麼相合。公園綠地少,騎腳踏車在街道上的機車陣中,空氣之差,令人難以想像,台南的小巷,實在沒有那麼浪漫,難怪中西區的人口持續流失,許多人紛紛移居到有停車場,有較多的公園綠地規劃的地區,老市區人口老化,只是變成商業使用,有越來越多的咖啡廳,可是對居住功能,並沒有提升。

     

         滯礙難變的老市區,小巷的活化,需要的不止是巷子的拓寬或取直,而是細緻的,如日本社區整備計劃一樣,把老舊社區的畸零地、權屬不清的財產、需要更新改建的住宅,透過公部門與社區單位、法人的合作,推動都市再生工作,提供機能豐富的生活空間,整備市場無法提供的住宅(如高齡者住宅、無障礙住宅),或增加防災、綠地空間。

     

         老市區活化的願景是什麼呢?如果說羅馬是由一百個廣場組成的城市,有著噴群、公共建築、人行道、戶外咖啡的plaza空間組成了精采羅馬,台南,可不可以是有十個很好的廟埕組成的城市?台南的公共空間本來就跟廟結合,像是大天后宮、小北門、開隆宮,或是安平地區的廟埕,與週圍街區的關係都非常精采,可是由於停車空間缺乏,只要一有空地,就變為周圍人家或是香客的停車用地,神聖秩序粗俗化,廟口一些優美的文化如奉茶、說書、以往的吃會都消失了,炎熱的熱帶氣候,甚至廟埕要多種樹更加綠化都不可得,也無法增加一些有趣的,適宜孩童或年輕人的創意空間,但這才是啟動台南小巷空間改造的起步。

     

         看公共電視「城市的遠見」節目,宜蘭縣透過冬山河等大大小小一系列的公園綠地,以高品質的公共空間,提升了環境生活滿意度,日本小鎮古川町透過在水溝裡施放金魚,成功的喚醒了居民環境保護的意識,獎勵木構造建築,鼓動了對傳統匠人文化的重視,那麼,台南城市的遠見又是什麼呢?雖然有許多的文化花絮,卻始終沒有看到永續的、長期的,能夠架構未來城市發展的整體政策。

     

           在社區大學城市課程的討論裡,同學們認為,台南最重要的議題是以居住環境改善為目標的改善型社區營造,不是從事全面性的開發或是區劃,而是採漸進方式將有問題的地方慢慢改進。台北的社區營造主要方向是「高齡友善」、「都市綠生活」、「創意街區」,台南的議題則包括老屋改造、城市綠帶的營造、市區閒置小空間的利用、活化、交通、空氣污染等,但到底一個關心台南的人,可以有哪些管道參與台南事務呢?台南仍缺乏城市城市改造運動的聲音,也缺乏平台,需要更多的社區營造,也需要公眾參與的機制。

     

    *作者為哈佛大學公共政策與都市規劃碩士,台南社區大學「城市散步偵查團」教師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