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shelly - 最新活動 | 2014-09-29 | 點閱數: 1518

2014/9/29

吳茂成

 

給高雄社團培力夥伴

探究台灣公民社會發展歷程,特別是從台灣村落的日常生活來看,孩子從小就被要求、或是主動參與日常的公共生活,諸如婚喪喜慶、神明生、農耕養魚等生產、文化節慶活動,孩子從日常的公共生活之中,認識村落社區、家族親友之間的社會人際關係,也從參與中,逐步建構自己的社會資本與參與日常的公共生活能力。

這種日常的公共生活能力,究其實,也是一個人準備退休生活、在地老化、的重要能力。

 

探究台灣公民社會發展歷程,先民們相放伴拓墾,耕田築塭,發展各自的人力資源網絡,或是親族,或是鄰居,或是朋友…大家互助相伴,打拚生活,小到一根蔥,大到急難救助,從相放伴的共同體參與,凝聚文化與社會資本,建立彼此的信任、認同感與親密性,這是公民社會發展的基礎:從日常的公共生活中,建構出台灣數百年來,私共的社會資本。

然而,考試為導向的現代教育,卻將孩子從日常的公共生活中抽離,進到校園象牙塔,進到遠離家鄉的升學之路,雖有公民教育,卻無公民對土地社區應有的感情。

公民社會,成了教科書考試之言,成了烏托邦之語。

我們如何振興這一份私共的社會資本,厚實台灣公民社會的公共資本呢?

回觀台灣公民社會發展契機,台灣村落發展,有村有廟,有其「角頭」的社區組織,推舉老大,參與全村公共事務的之討論議決與自治,老大如何行使權力、能否勝任?在於能否獲得角頭輿論的合法性支持,否則,老大將會受到村人之批評,喪失其合法性。

村落角頭的社區輿論發展,起於阿公阿嬤的人情義理,起於廟口、起於街談巷議,這是台灣庄社,自然形成的公共討論空間,從私共的鄰里,到公共的廟口,形成在地的公共領域、社會輿論價值。

發展日常化的公共生活,這是吾人今日討論社團經營,倡議公民社會,培育積極公民的基本工作,讓台灣人,重回土地,重回村廟,守護環境,守護人心。

要有日常化的公共生活,首先在於社團要將一年四季的公共活動日常化,成為社團成員生活的一部分,一如,台灣先民做穡耕塭的生產,透過相放伴的人力資源網絡,也發展出一年四季的社區公共生活,何時祭祀演戲、何時擲爐主,何時練宋江陣、南管、何時做粿過節…。

簡要之,社團的公共活動日常化,換個觀念來說,就是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政治的參與及其學習反思。

一旦社團的公共活動日常化之後,我們就有機會帶著孩子一起學習日常的公共生活能力,很自然的,在生活中討論、參與公共事務,建構孩子的社會人際關係,厚植孩子的社會、文化資本,例如,我們參與大樓社區管理委員會組織,公梯如何打掃呢?全部委外處理,這是一個方法,但是,我們還是未能走進「私共」的公共領域,若是一棟樓有六戶人家,我們提出一個公梯清潔辦法,召集六戶人家開會後,由六戶人家輪流擔任樓長,一戶出一百元,支持有意願打掃的住戶為民服務,或是支持輪值的樓長,在每月初一、十五日打掃公梯,事實上,公梯清潔的公共參與機會,最後變成了公梯內孩子的最佳打工、社區服務機會,像建醮一樣,六年一科,要六年才輪得一次,如此,我們就從管委會的公共議題的協商之中,將公共的清潔問題,化為日常化的公共生活,也給了孩子學習參與公共生活的能力,無形之中,也凝聚了社區共同體意識。

我們深知,發展公民社會的基礎在於公共領域的形成,在於公共領域的認同與親密感,對一座都會化的城市來說,發展社團的日常化公共生活,正是縫補都會疏離的人際關係,縫補人與土地環境、人與公共生活斷裂的可能途徑。

我想,這也是吾人選擇一座幸福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標選項,因為,一旦一座城市,有愈來愈多的社團能夠好好經營日常化的公共生活,那麼,每一個社團也將會是改變這座城市,有形與無形生活環境文化的重要推手與守護者。

大家一起來吧,走進社團的日常公共生活,這將是吾人終身學習,最重要也最有趣的課題。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sn%3D2717

文章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