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團活動 shelly - 公共社群 | 2014-01-22 | 點閱數: 1995

【記者劉仲書台北報導】雲崗先生紀念基金會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積極推動社大走入社區,參與公共事務,22日邀請18個全國各地的社大團體進行共學觀摩,交流各地學習經驗,累積能量。

(上圖)台南市社區大學公民寫作社總編輯韓麗瑛分享《土道》刊物,倡導在城市中尋找寫作的滋味,以公民身分觀察社會,留下紀錄,希望這份刊物能給更多人啟發。(圖文/姜林佑)

內容多元 貼近生活

社大全促會主任羅珮菁說,各地推動的參與內容相當多元,涵蓋自然生態、人文關懷,如透過影像紀錄老舊社區的歷史回憶,協助獨居老人修繕桌椅,帶領偏鄉孩童接觸攝影之美,友善耕作、能源議題。

擔任3個縣市的社區營造推動委員陳板說,社大剛開始辦的時候,很多優秀的老師、教授們懷抱遠大理想,希望把各式知識學問帶進社區裡。

然而,越專業或越具公共性、社會性的課程,在社大卻開不起來。不過,現在已翻轉這種印象,透過對社區投入關懷,發想設計課程實地去參與,已經能達到目標。

陳板舉例,台南社大的《土道》刊物,讓每個學員都變成作家,深入自己的家鄉,從文學角度記錄地方,社區關懷能讓公民成為主人,各地的社區營造也都朝這個方向努力。

來自新北市的蘆荻社區大學專員劉育育說,三重、蘆洲地區的人口組成特殊,很多長輩從南部來打拚,沒錢買房、租房就到三蘆地區,這裡也有很多新移民,整體來看就是一個「移動」的社區。小工廠在巷弄間出現,一條街都在車螺絲釘或做沖床,是三蘆地區的「勞動」特色景觀,「很多黑手可能國中沒畢業、甚至國小沒畢業,科學的實驗與計算對他們而言並不容易。」

蘆荻社大本來請了一位中研院老師開課,但教起社區的爸爸媽媽讓他感到很頭疼,要怎麼說明DNA長什麼樣子?後來透過社大成人教育的經驗,重新抓出屬於「在地」與「科學普及」的方向。

劉育育說:「科普並不是邀請科學家來普渡眾生。科學是對世界的理解、拿回知的權力。」基礎課程由老師來談日常生活的科學,老師跟社區媽媽互動後發現,科學要讓人覺得好玩,就要從身邊隨手可得的東西入手,把廚房當實驗室,讓學員思考問題、想看看怎麼設計實驗,進一步動手去做做看,「讓黑手也能變科學家。」


作品登當地刊物

最動人的文學來自土地,台南市社區大學公民寫作社,讓學員以公民身份觀察社會與公共議題,藉由文字報導創作,為台南文化留下紀錄。《土道》總編輯韓麗瑛說:「《土道》台語就是土豆,也就是花生,意思就是花生什麼事。」一開始只是寫、在成果展上發表的幾張紙,感覺發表完就沒有了,所以發想集結成冊,以半年刊發行《土道》,第一期實驗性刊物,找了當地一間賣茶的店鋪擺設販賣,賣出了200本,給他們很大的信心。

一位店鋪老闆轉述:「曾經有一位客人點了飲料,等候時看了《土道》裡的一首詩,看著看著就掉下眼淚。」

「一般人對台南的想法,大概就是古蹟、小吃,但我們報導的是台南不一樣的地方、在地的故事,希望在城市中尋找寫作的滋味。」韓麗瑛認為,去採訪、去為當地的人事物寫作,踏踩在那裏,才會真正愛上自己的鄉土。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擔任過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他期待社大全促會扮演交流平台共享經驗,讓每個團體都可以思考長期的推動目標,可多分享技術層面,如何跟媒體打交道、如何聯繫各種合作團體、尋找經費跟運用,讓各地社大學習發展。

▲蘆荻社區大學專員劉育育在「社區關懷,在地行動計畫」共學觀摩會上分享,科普不是找科學家普渡眾生而是拿回知的權力,從基礎出發關切問題、設計實驗動手做。(圖文/姜林佑)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在觀摩會上說,社大全促會扮演平台共享技術,大家列舉透過媒體借力使力的成功的例子很好,但是,其實可以分享一些企劃或執行的過程,讓其他社大學習仿效。(圖文/姜林佑)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sn%3D2518

文章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