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報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2-11-26 | 點閱數: 5739

吳茂成   2012/11/16
北投與台江很像,也有其歷史淵源。

康熙年間,郁永河就從台江內海,北上北投採磺,今日台江大廟、社區、教育、文化夥伴,也尋著這條歷史之路,北上探訪北投文化運動的經驗。

北投的文化運動起於十七年前,起於北投國小學生的一場鄉土教學研究,起於北投小朋友保存北投公共浴場,催生北投溫泉博物館的運動,這是一則小朋友點燃文化運動的火把,再傳給大人的故事。

北投溫泉博物館旁,即是北投圖書館,分立於北投溪的左右岸,北投社大則在上坡處,「社大、圖書館、博物館」,這樣的組合,也與催生中的台江文化中心有著「社大,圖書館,演藝廳」的構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這一趟的台江公共建築運動的見學之旅,第二站走讀,先探訪北投圖書館的綠建築構想。

這棟綠建築出自台江子弟郭英釗之手,郭建築師下午即在圖書館等著鄉親的到來,我們在圖書館的東側木平台小廣場相會,他告訴我們,木構是很好的低碳環保建材,樹木會吸收二氣化碳,固著在木頭內。


北投圖書館就用了四萬才的木頭,郭建築師提醒我們,使用木建材,勿用牛樟等名貴木,這是鼓勵山老鼠盜伐,而是要用人工林,做為建材。

北投圖書館六百五十坪,造價一億六千萬,像極一艘船,斜屋頂收集雨水,最後儲存到地下室的儲水槽,可容納三百噸,做為廁所及澆灌使用。

這棟建築物只有三層樓高,屋頂上一半是太陽能,可以提供圖書館百分之十的電力,另一半是苗圃,原本是種多肉植物,結果活不了,反而是天生自長的雜草,自成一片天地,這一片苗圃二十五公分厚,對周圍的大樓社區來說,創造了一處綠色地景。

郭建築師告訴我們,建築要融入環境,必須有耐心,才能有時間空間,互相融合,例如,東側這片綠牆,要六年才能才長成,綠意才能往上爬,才能與建築物融合。

 



為了保存綠意,建築施工時,郭建築師就堅持不砍掉一棵樹,保留在地的綠色生態,可惜的是,原本在東側二棵鳳凰木罹患褐根病,枯死,如今改種二株台灣欒樹。

他有感而發,蓋房子與環境都有關連,因此,建築師也要多學習,才能蓋好房子。

考量建物與環境關連處,郭英釗特別帶著鄉親走過北投溪,從右岸觀看著北投圖書館的北側影。

他告訴我們,北側採光較好,因此,圖書館的閱讀桌就設計北側,同時為了防雨潑,採取深簷的設計,寬露台臨溪而伸,北投溪的芒草,盎然而生。

他告訴我們一個小故事,過去館方一遇長官來視察 就會整理溪旁的雜草芒花,除去一片野趣,後來,他建議不要修剪,保持自然生態,才有生物多樣性,讓這棟木構的綠建物與北投溪的生態環境,融合在一起。



我們就從北邊走向西側公園,這片公園約三公頃,西側剛好是北投纜車的基樁所在,北投人為此發起反北纜運動。

反北纜運動,匯集了北投人老中青的力量,這是台灣公民社會參與的力量展現。

郭建築師說,建築物西側最好不要開大窗,容易冬冷夏熱,北投圖書館的西側即做為機電房之用。我想這些都是綠建築的默會知識,必須深入現場,踏勘地理之後,長思久疑之後,才能有所發現的天地之道。

綠建築無他,即融入在地吧!

談起綠建築,郭英釗宛如一位詩人,他說每片樹葉像極了集水器,將水存到地下,一棟綠建築就是一片葉子,可以為這座城市集水。

北投圖書館,考量建築物與北投溪、北投公園環境的關係,創造建築物與環境的互動對話,我想,這應是未來台江文化中心設計,所應深思之處。



北投圖書館在東側採取墨綠的玻璃牆,樹蔭在玻璃上搖曳,映著館內的愛書人,十分美麗。踏入館內,一百一十公分高的書架,創造閱讀空間的視覺穿透性,個人化小區域的閱讀角落照明,增添了更多的書卷氣。

北投圖書館像極一間書房,而不是藏書庫,在書架的間隔處,也有小小的坐位,可以讓尋書人歇腳,細心查閱。圖書館內的家具設計,講究巧思,一張椅背鏤著蝴蝶,一張椅背刻著鍬形蟲,不同的昆蟲造形,讓椅子也有了野趣。

 

一樓的書報閱讀區,你可以靠著窗台,打開一扇窗,借光看書,你可以走到露台,望著北投公園沈思;地下一樓則是兒童閱讀區,明亮的書架,開朗的氛圖,這裡還有一間視聽教室,收取式的桌椅,為這間視廳室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令人最注目的是館內三根大鋼柱,像極大樹的主幹,往上撐住了北投圖書館的綠頂。

同行的台江鄉親則憂心這樣的木構建築,一旦藏書量增加,樓地板能否承受住載重?

郭建築師倒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現代網絡發達,圖書可以充分流通,圖書館應朝書房、閱讀發展,而不是當倉庫,目前北投圖書館藏書,大約三萬冊。

觀念改,世界也跟著改!綠建築如此,在地文化運動更是如此,此行的台江公共建築見學之旅,亦是如此,藉由實地的親身體驗,思考一棟讓人幸福,喜歡常來的圖書館空間樣貌,為台江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尋找更多的希望可能性。



低矮的書櫃,閱讀角落的照明,善用北側光亮處,設置閱讀桌,創造巧思的閱讀家具坐椅…這些都是一座溫馨可親的圖書館的必備條件,特別是整座圖書館融入了綠建築的概念,創造斜屋頂收取雨水,大量使用木頭與鋼材等環保建材,不砍伐在地任何一棵樹,讓圖書館與北投溪,自然相依偎,讓荒草綠籬沿階綠,這是綠建築的詩學。

台江文化中心能否如此呢?

這一趟的公共建築之旅,為我們打開更多的希望與考驗!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