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2-05-22 | 點閱數: 1584

吳茂成2012/5/19

「淬取經驗」,那是教與學最重要的核心內容,也可以說是最快樂的時光。如何體驗、淬取學習的快樂時光,在於打開「內索外探」的界限處境!

教學如此,學習亦然!

教與學處在非正式及正式的對話之間,那是日常與非常交集,這樣的對話交集,讓教與學的參與者有機會發現「差異」的界限縫隙,洞見可能與希望!

教學難,難在洞見,洞見不同經驗、不同世界之間的差異縫隙!

做為社大學教育工作者之難,也難在洞見,洞見辦學者、教學者、學習者之間界限差異,洞見學校、社區、社會之間的界限差異,尋著差異的縫隙,發現跨界的出路隱光!

吾人發現差異,才能找到「現實性」、「現代性」,進而找到跨界的縫隙之光,生起改革的力量、熱情與方向!

然而,對話難在實踐經驗的積累,難在默會能力的開展,以及真實的問題意識的觸覺!

例如,問對問題─

我們是要釐清已知的呢?還是要探索未知的呢?

我們是要聽見想要的答案呢?還是要找到疑惑?

我們是要倡議社大的學風呢?還是在談教學的魅力?

我們是要聽精彩的教與學的故事呢?還是要明白何以如此的辦學制度呢?

 

知其然,進而知其所以然!這是多變項的敘說與聆聽。

我們如何引領學員看見社會?如何引領教師走進社區?

「如何引領」就是清楚的問題意識,社大教育工作者從「?」,內索實踐經驗,生產在地知識,外探NGO典範,發現觀點,才能洞見跨界的經驗對話新意!

才能發現學風!

社大學風,那是師生、辦學者難忘的深度學習力量,帶給吾人在未來人生、社會參與的旅途中,繼續潛航續行的動力!

 

我們要自問的是─

什麼樣的學風,引領著師生感動、前進!而不是落入個人「教學魅力」的技術討論,以及如何複製!

因為,「教學魅力」應是多元的創意,隨著教師風格而多元!而不是單一的聲音、姿勢!

我們應該問的是─

這樣的學風如何形成?有何制度促成?

有何制度能夠回應社大師生的積極性公民行動?

有何制度能夠回應社大的教學價值?

有何制度造成了教與學的惰性?

 

這些提問之後,教學反思,經驗的淬取,才能探得活水湧泉!澆灌吾人心胸塊磊與不解!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sn%3D1908

文章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