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臺南社大 - 台江分校 | 2011-10-31 | 點閱數: 2198

細水連長河,河川NGO組織之道─人親水親的源兵衛川(下)吳茂成2011/8/25   2011/10/30修

穿過彎曲上下的源兵衛川之後,我們從守護神三石神社,鑽出到廣小路的市民會議室。

渡邊豊博先生在四樓等著我們!他笑說自己很高大很重,一百八十三公分,居民稱他為巨人,他是三島市Ground work理事及事務局長。

這個組織取法英國的市民運動,著眼於市民與環境連結不夠,因為大家不重視,環境就會愈來愈不好。因此,市民、政府及企業三方,共同組成了源兵衛川守護網絡。

渡邊豊博表示,從社會結構來看,政府與市民是分裂的,人民依賴政府,因此造成政府肥大化,但是施政往往無效能,至於企業則是追求利潤,因此,這三者最好是夥伴關係,不過,事實上卻是各自做各自的工作。

高壯的他,有別於平日所見的日本友人,他拿起白板筆,有別於投影簡報的方式,一邊畫圖,一邊進行演述。



 他說,以三島市來說,居民有一段時期是往河邊丟垃圾,排入廢水,政府各部門各自做各自,缺乏橫向溝通,企業則是抽取地下水使用,因此,源兵衛川有三十年是惡化的。

面對著源兵衛川的污染問題,渡邊豊博與幾個朋友在一九八一年獲悉英國Ground work的做法,將民間組織整合起來,因此,就前去學習,在一九九二年展開三島市Ground work整合工作。

他表示,三島市Ground work忙著串連居民、政府及企業,做好居中協調與連結工作,目標是要將「市民、政府、企業」三者對立關係轉為共生、互生合作的關係。

於是三島市民就展開自律自立的行動,這是內發內省的運動,我想,這也是台江河川守護運動要學習的方向,培力居民成為在地的守護者。

渡邊告訴我們,整合工作展開之後,居民從以前認為個人無力,要讓政府來做,要依賴政府,轉為自己負責,自己在河川管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接受教育,從被動轉為自動,發現生活問題,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護河川,保護農村,發揮自己的智慧來做這些事。

然而,社區自治必然觸及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衝突與整合,需要強烈的公共意識、公民文化的支持才可得,從三島市Ground work的經驗分享,我想,這是台灣推動河川守護運動時,需要注意之處,河川守護運動,乃是公共參與、民主化運動的重要一步。


曾任職於靜岡縣政府的渡邊先生,對於公部門與第二、第三部門的關係,有深入的觀察,他進一步分析三島市的做法,從政府的行動來說,社會、環保單位各自做各的,因此,要展開橫向溝通,避免政策的重複,促進公部門進行橫向溝通,才能有整體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也要促進居民參與,讓居民聲音被公部門聽到,政策要有透明與參與性,例如工程要讓居民瞭解,三島市Ground work扮演著推手的角色,促進政府與居民雙方的對話。

身為公務員與推動民間組織工作,會不會產生衝突呢?渡邊認為不會,他說在社區聽到居民的抱怨之後,會向縣長報告,首長重視這些意見,才能有機會促進政策改變!至於如何克服公部門惰性?進行橫向整合?他會主動找出議題與上級主管進行討論,主管再找底層人員來開會,不過,如何取得上層主管的信任是很重要的技巧。他在靜岡縣府工作時,就被同仁視為怪人,即使如此,他還是堅持這些改革工作,擔任公務員之時,本身就是負責縣府的民間組織工作,以公共角色去聽取民眾意見,也參與三島市Ground work,後來,他將這些經驗出書了,再進修取得農學博土,在大學任教,不過他還是喜歡在民間。

 
他說,他們也要創造企業參與地方公共事務機會,因為,企業不能只追求公司的利益,也要回饋地方,要讓企業瞭解,要回饋地方,不能只是抽取地下水,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例如,地方有一家公司,他們抽地下水,造成缺水,一天卻排放十七萬噸的冷卻水,因此,他們花了三年時間去說服這家公司,將水排回到源兵衛川,一小時排入九百噸的冷卻水。


渡邊的經驗反思之語,讓吾人也回觀到台灣社造、公民運動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多關建人物的參與,NGO需要進行區域網絡的連結合作,才能培養出更多中層的實踐社群力量,與政府、企業對話,其中,公共政策的透明與參與性,這是公部門與NGO合作對話的基本原則。

渡邊豊博是一位很好的講師,他善用白板,將重要觀念圖像化,進行三島市的行動策略分析,相較於這一位巨人,小松女士則是一位鄰家的阿姨,組織的中間人物,具有很強的親和性、連結性,我想,不同人才置於不同的關鍵位置,才能讓三島市Ground work發揮社群柔性的社會資本力量。

「三島市Ground work扮演的角色,就是政府、居民、企業之中的協調與彙整工作!」渡邊說,這項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先收集情報。

如何收集情報呢?他表示,社區整合工作,不是讓居民一直做事,而是要與他們喝酒聊天,傾聽居民聲音,因此,當時曾經辦了二百場說明會,推動源兵衛川的再造工作。他們從撿垃圾開始,由Ground work做起,做了三年之後,居民就改變了,也參與了,第二是進行環境調查,當時渡邊剛好在縣府負責這項工作,花了三千萬日元進行魚類、鳥類的調查,委託六位專家學者來進行,也有學生參與,三是進行水的讀書會,辦了很多活動,促進居民去關心河川。
 
渡邊走入社區,傾聽居民聲音,像極了台江先民的交陪互動,在日常生活中,開啟了公共參與的起點,匯聚私人的意見,成了公共之聲!這是NGO組織的重要工作。

渡邊接著說明,收集情報之後,他們展開第二階段工作,將二百場說明會的情報與問題進行歸納分析,進行分類與評估,瞭解居民為何放任污染,企業做了什麼?政府做了什麼?


渡邊認為,重點是進行問題分析評估之後,要有解決的方法與行動,要展開實踐,要做出成績,才能取得居民、政府及企業的信任,大家才可以一步一步,繼續走下去。

二十年來,三島市Ground work做出那些成績呢?渡邊告訴我們,第一階段是環境再生的成果,復育螢火蟲與創造生物多樣性,十三年之間,一年的觀光客從三萬人,變到一年四十五萬人,這是十五倍的成長,此外社區主要道路有七百四十公尺,共有二百三十家店面,沒有空店,每一家都在經營。農業再生研發方面,租借四公頃農地,進行富土山拉麵與三島蕎麵的生產,同時也利用閒置店面,經營街中咖啡店。

渡邊強調,三島市Ground work思考的是如何達成大家的共識,如何讓大家有共識,這是很重要的工作,他說,一開始要進行環境保育工作,但是經濟不好時,居民不會去想這個問題,經濟變好了,大家才會去思考關心,因此振興地方經濟是很重要的工作。


三島市Ground work重視居民的參與主體性及社區發展,在參與中,互為主體,這是河川守護運動很重要的社區工作技巧與觀念,河川NGO組織工作必須要培養這樣的實踐性,保持反思與行動性,一如GPS一樣不斷重新定位,修正方向,才能一點一滴累積成績,才能避免行動的耗能,不斷堅持,不斷朝願景前進,一如行船,即便是航速慢,但是要勇於啟航,觀看星子,航向幸福的家園。

一位三島市Ground work的志工越澤先生告訴我們,一開始推動源兵衛川再造工作,也有居民反對,希望不要改變居家的環境,經過二到三年的溝通,才凝聚共識,他們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要維護環境,吸引人來,進行農業與經濟的再造。

越澤先生從小在源兵衛川長大!

「這裡以前很髒,就想和大家一起來守護源兵衛川。」

他說,當志工累了就休息,這是他的參與哲學。

宮之川保護協會的會長塚田冷子,也是在地人,二十年前就加入河川保護協會,宮之川是源兵衛川旁的支流。

七八十歲的塚田冷子告訴我們,面對河川受污染時,她就想,小時候這裡是可以玩,為何長大了就不能?她很心痛,源兵衛川與宮之川都是富士山流下的泉水,提供地方灌溉與遊戲,因此,大家就思考「地方怎麼了?」因此才有了河川運動,從污染到變乾淨,歷經三十三年的時間。

塚田女士說,她只是想要讓孩子也可以像他們小時候一樣,可以在河川遊戲,也因為這樣的心願,讓街坊鄰居一起合作,三十三年奮鬥下來,大家也從年輕變成阿公阿嬤,但是,他們會繼續做下去。

塚田女士的護水心情,讓我想起吾鄉昌宏兄,已經做阿公的他,還記得兒時的嘉南大圳,可以戲水抓魚,我想,這是親水帶給人心反思,很重要的情感力量,讓人想要將親水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人會因孩子而行動!小台江也是如此,大手小手守護嘉南大圳,三島市Ground work從源兵衛川環境保育開始行動,過程中,一定會有挫折,因此,在地性很重要,必須認同在地,才能堅持下去,小松女土就說她是在地人,小時候有親水的感動經驗,因此才讓人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小松與越澤先生原是全球文化交流協會的朋友,因為學英文相識,他們也是協會雜誌的編輯,一群家庭主婦因為編刊物就會到鎮上採訪,於是就認識渡邊先生,於是大家就一起合作,一起來關心環境議題。

全球文化交流協會的阿公阿嬤們,帶來一個類似心藏病的撲克牌遊戲,帶領著台灣河川NGO工作者回到童年遊戲,卡片中畫著寫的,都是警醒大家要注意愛護環境、強調環保生活的觀念與行為,遊戲一開始,分三組,一位阿嬤以英文念出撲克牌卡片中的英文字,玩的人要仔細聽,聽準前三個字,快速拍牌,就贏了。

這是非常有趣的英文學習教材,也是很棒的環境教材,他們一開始都是為學英文而認識,然後從學習中連結環境議題,走出教室,倡導公共參與。


詢之渡邊先生,二十年來累不累?何種力量支持他堅持下去,渡邊說,他很累…很累…,但是與社區朋友一起飲茶喝酒聊天,就會獲得繼續走下去的力量。他也說自己是在地人,能夠為家鄉工作,這是他所願意的。

 

聞言,我不禁說friend,他說沒有錯,這是朋友的力量。

回觀台江與日本的非營利組織經驗,我們可以看到人親土親的力量,這是守護河川的共同力量。

吾人必須在守護台灣河川的行動中培力,在培力中溝通,在溝通中找到願景,在願景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活,在生活中創造未來的永續性。

從一九九二年推動至今,三島市Ground work有二十個團體加入,共有五十三個據點/計畫,從河川、道路與民眾連結,最後產生線,連結成面。Ground work採理事會決策,理事六人,工作人員是在地人,外圍有一百三十位工作人員,每個團體有四到五位工作人員,志工有三百人,此外還有社區居民的支持參與。

三島市Ground work每年有六千萬預算,二到三千萬是爭取計劃案所得,他們也接受國家政府的預算補助,最後,就是導覽費及營業所得,目前也有接受企業團體會員,一年一百萬會費,但是與企業互動不在於會費,而是希望企業援助活動資材。


渡邊表示,二十個團體會依活動主題來參與Ground work工作,因此,為讓合作連結順利,團體之間,不干涉彼此組織工作,大家有共同活動時才一起行動。

NGO組織在共同願景下合作,與台江大廟興學志工聯莊、相放伴的做法,有著共同的經驗。

渡邊認為Ground work的特色在於遇到困難時,團體成員之間可以互相合作,例如不知如何募款?尋求企業協助?大家遇到困難時就會尋求Ground work來協助。他表示,為何可以走二十年,這是因為三島市Ground work對團隊成員有幫助。我想,這正是互為主體的體現,一如全國社大促進會對於縣市社大來說,也應該採取互為主體的做法,彼此互助合作。

 

渡邊指出,推動源兵衛川的再造工作,政府是從都市計畫的面開始,三島市Ground work則是從點開始,進行整體的工作。

三島市Ground work的連結方法,像似生活圈的概念,不同於流域治理的生態手法,而是以人民為主體的連結,避免鄰避作用,促進連結與有機共生。

渡邊總結三島市Ground work的工作經驗,一是生態復育,二是地域改造,三是農業再生,活化荒廢的農地,四是大家不能一直以志工方式來做,而是要轉為社會企業來推動,才能永續進行。



我想,聽其言彷彿看到台江文化運動的歷程,大廟興學是從教育與文化工作開始,生態部分則是發展山海圳綠道、活化農漁業環境,未來,山海圳綠道應促進市政府、台江國家公園、企業界與在地居民,進行更多的對話,這是嘉南大圳流域整合工作的重點。

簡言之,NGO組織的工作是從人、從點線面的連結、從情報,從社會結構問題…進行分析,從問題中找到逆轉的契機,才能超越當代,走向更永續的未來。

然而,源兵衛川故事感人的條件,在於親水的感情,那是人類共同的,不分文化,可以感動人的環境力量,當代的我們,必須還給孩子這份力量,還給孩子一條清淨的河川,如此,台灣才能細水長河一般,永續發展。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