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
最新活動
|
2010-05-01
|
點閱數:
2382
一、依據:延平國中98年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總體計畫。
二、日期:99年5月23日上午8:00-17:30
三、參觀地點:高屏溪舊鐵橋人工濕地、三和瓦窯
計畫內容:
(一)配合延平國中98年活化校園總體計畫,社區大學特別舉辦人工濕地參訪與踏查,瞭解污水再利用的設計模式與案例。汙水處理型的人工溼地需要大面積的土地,在台灣,高雄「舊鐵橋人工溼地」面積廣達120公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人工溼地。我們希望藉由參觀這樣的案例,其經營管理及效果,思考在校園中對於雨水再利用、洗手水再利用,結合校園的景觀及綠美化,善加利用水資源,同時做為教學的教案參考,對於水資源較為乾旱的南台灣,推動大家對於生活廢水再利用,有效利用水資源是要大家一起參與的。
【高屏溪舊鐵橋濕地簡介】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及高雄縣政府為改善高屏溪高莖作物充斥及河川髒亂現象,於九十一年第七河川局撥款高雄縣政府,辦理高屏溪 右岸高屏大橋至舊鐵路橋高灘地綠美化工程規劃設計。工程分三期辦理,第一期自高屏大橋至曹公圳引水路,針對高灘地進行綠美化工程,並與曹公圳抽水站結合為 親水教育廣場,由第七河川局編列預算辦理,於92年底完工,目前由第七河川局自行管理維護;第二期自曹公圳引水路至舊鐵路橋,規劃為自然生態保護區;第三期自舊鐵路橋至大斷面45 高灘地綠美化,充分結合舊鐵路橋景點發展親水休憩設施,第二、三期工程經費由行政院環保署補助高雄縣政府辦理,於93年底完工,目前由高雄縣政府撥款委託大樹鄉公所管理維護,並由高雄市野鳥學會、國立中山大學及台灣溼地保護聯盟組成之團隊進行環境監測。
由於基地內之竹寮溪溝長期污染澄清湖自來水水源與永豐餘久堂廠大量之事業二級中水排入高屏溪,規劃後將120 公頃的河川高灘地其中80 公頃規劃為具淨水、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等多目標之人工溼地,工程於93年3月整地完成後進水,至95年1月底止,已有40科116 種鳥類發現紀錄。水質由中山大學楊磊老師實驗室的調查,分析結果由A1水池的戊類到B7水池的丁類水質,亦顯現出淨水功能的初步成果。
一、 進行中改善工程
1.高屏溪自行車道第2期工程:計畫將高屏溪自行車道從五孔水門銜接到三孔水門,第三期親水公園北端銜接到竹寮取水站,目前施工中。
2.高屏溪右岸人行棧橋銜接引道工程:計畫利用舊省道橋墩架設人行橋,將第一期曹公圳埤肚公園銜接到五孔水門,施工中,預計95年上半年完工。
3.湖底排水東流高屏溪工程:湖底排水為九曲堂西側之主要排水,本工程將原先排入曹公圳的湖底排水平日之污水導入A6池,降雨時之地表徑流則排入五孔水門下之自來水公司曲水道,未來污水排入A6池,水質及生態會有很大之變化,需要大家的關注。
4.高屏溪右岸濕地改善工程規劃設計:延伸去年612水災、海棠颱風災損及其他改善,目前規劃設計中。
二、希望達成目標
1.淨水功能:隨溼地水生植物逐漸茂密,淨水功能應是越來越佳,B系統的植物仍應再加強。
2.生態保育功能:溼地的水鳥種類仍在增加,顯示舊鐵橋人工濕地是一個生態豐富多樣的棲地,唯B7屢受水患淤泥之苦,要使它成為水雉的穩定棲地有它的困境,若A4或A5能減少干擾,加強浮葉植物,比較有望成為水雉穩定的棲息地。
3.環境教育功能:週邊景觀工程及曹公圳引水道人行棧橋完成串聯起一、二期區域後,應更適合作學校戶外教學場所,加上94年培訓之解說員若能配合運用,應能產生更大效益。
4.遊憩功能:高屏溪自行車道系統及週邊景觀工程完工後,舊鐵橋人工濕地會是更具魅力,如何再銜接鐵路九曲堂車站動線是下一個努力的方向。
94年8月起高屏舊鐵橋周邊進行的景觀改善工程,主要是利用舊鐵橋下及南側空間,運用原台鐵管理室建築,規劃旅遊服務中心,並設置表演台、木棧道、觀景 台、景觀橋等設施;材料運用都是採取自然材質,並融入地方原素,未來遊客可坐在舊鐵橋旁百年老樹下喝咖啡、欣賞野鳥、看火車輕駛而過。完工後結合竹寮取水 站、三和瓦廠等歷史文化資源,是高屏溪自然生態園區最佳入口據點。
至於1913年建造,已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的舊鐵橋,在94年7月受海棠颱風大水侵襲,三座磚造橋墩及四座鋼桁架流失,鋼桁架銹蝕非常嚴重,盼望行政院文 化建設會儘速撥款修復,以讓民眾可以緬懷並追憶舊鐵橋的風華年代,並透過舊鐵橋的復建,來喚起民眾重視鄉土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與橋下濕地的豐饒生態相互輝映。
【三和瓦窯簡介】
台灣傳統民間建築的建材多以磚瓦為主,全部來自以人工操作製造過程的瓦窯,大樹鄉是全台灣最主要的瓦窯集中地,極盛時期多達130多個窯。隨著鋼筋混凝土及鋼骨結構成為建築主流,瓦窯業市場急速萎縮風光不再,整個南台灣只剩下大樹鄉三和瓦窯孤獨的守著傳統,正積極轉型朝向結合「休閒、產業、文化、教育」的多角化型態發展,希望能再創瓦窯業新生命,延續傳統,代代相承永續發展。
成立於西元1885年的三和瓦窯廠是高雄縣文化局所登錄的歷史建築,更是高高屏三縣市中唯一仍在製燒台灣瓦的瓦廠。瓦窯除了生產各種磚瓦,也燒製各種器皿。著名陶藝大師林昭地便與三和瓦廠有密切的合作關係,燒窯師傅們也已轉型為陶藝創作,積極發展新一代的文化產業。從印瓦、疊窯 、到燒窯等製作過程繁鎖細緻。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建築方式改變,瓦窯業已逐漸沒落,如今所生產的磚瓦多供應傳統建材與古蹟修繕使用。
目前三和瓦廠的生產成品,大部分是使用在古蹟的修復上。而現今,台灣古蹟修復或仿造所需的磚瓦,大都來自三和瓦廠。三和瓦廠依然堅持著生產傳統閩南建材為原則,堅持傳統的製作,素胚陰乾、稻穀續燒、緩溫降熱,日夜守候結晶。
瓦窯業面臨機械化取代技術而景氣低迷,傳統產業幾近沒落,因此延續一項產業,開發文化商品為重要的方向。三和瓦窯已開始著手進行相關文化開發方式,成立文化協會,動員社團、社區及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維護傳統產業,並創作相關磚瓦產品行銷。三和瓦廠建立了完善的志工制度,共同加入創作元素,為台灣的傳統產業做文化創意。
我們將藉由深入的磚瓦文化教學,增加對傳統建材與製瓦、燒窯技術的認識。深刻瞭解臺灣產業轉型的案例,並重新省思現代工業革命後手感美學的消逝記憶。
從一個廢棄的空間轉換成投射燈下的主角
以三和瓦窯的工藝創作為起點,深入認識台灣瓦窯業的傳統瑰寶
實際拜訪磚窯場,並由專人導覽解說。
我們將藉由深入的磚瓦文化教學,增加對傳統建材與製瓦、燒窯技術的認識。深刻瞭解臺灣產業轉型的案例,並重新省思現代工業革命後手感美學的消逝記憶。
瓦片疊得越高,越需要穩定性。同時,老師傅還必須兼顧,燒窯時火路的行進路線,以保持整座窯體的溫度平衡。
學員可自費參與磚造DIY活動。體驗黏土到磚造藝術的緩慢過程。
大家透過排列磚造骨牌體驗團體動力競賽,用磚說話、用磚跳舞。
由大樹鄉舊鐵橋協會的志工為大家簡介濕地的興建歷程。
在志工熱情的解說下,瞭解他們歷經去年八八風災侵襲後重建的艱辛過程。
高屏鐵橋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興建橫跨高屏溪的鐵路橋樑,由24個虹狀鐵拱構成,橋墩以磚造包裹花崗石製成的沉箱構成,曾名列亞洲第一長橋而聲名大噪。鐵橋附近有許多野生動植物,鳥類更是種類和數量都相當多,是賞鳥和從事自然生態觀察的好去處。
由大樹鄉舊鐵橋協會的生態志工帶我們實地參訪舊鐵橋溼地教育園區。
高雄「舊鐵橋人工溼地」面積廣120公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人工溼地。我們希望藉由參觀這樣的案例,其經營管理及效果。
竹寮溪溝長期污染澄清湖自來水水源與永豐餘久堂廠大量之事業二級中水排入高屏溪。
志工們將120 公頃的河川高灘地其中80 公頃規劃為具淨水、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等多目標之人工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