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min - 農村再生條例 | 2009-03-18 | 點閱數: 3031
作者:廖桂賢(美國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博士候選人、美濃農村田野學會顧問)

「土地開發」這件事,在人類社會中一向扮演著正面的角色,而許多民眾和國家政府對「土地開發等於繁榮」這個等式也是深信不疑。無止盡的開發,會讓人類走向永續的未來嗎?在全球環境變遷的趨勢越來越無法準確預測、危機越來越迫切的今天,我們必須好好省視開發價值觀的時候了。

根深蒂固的開發至上價值觀

5年前的夏天我到土耳其觀光,介於不同城鎮間的是一片又一片空曠的草原,同團一個不過國一的男孩說:「我覺得土耳其很好玩,但是太多荒廢的土地了, 應該多多開發才對」。一個小小年紀的台灣小孩,竟對土地使用有著如此「早熟」的看法,想必是耳濡目染的教育結果,也顯示了台灣人對於土地開發這個價值觀的 根深蒂固。

儘管台灣已是個土地極度開發的國家,「更進一步的開發」仍然是普遍的價值觀,因為不斷地「除舊佈新」是「進步」的象徵。媒體也不斷地協助推廣這樣的 價值觀,例如,杜拜近十年來瘋狂地土地開發被當成典範地報導著,一位友人造訪了杜拜,親臨杜拜的各樣大規模豪華建設,竟然為台灣建設的「舉步不前」而感到 辛酸。但台灣應該向杜拜學習嗎?人們看到的是杜拜的進步和興興向榮,卻看不到杜拜明明是個不適合大舉開發的沙漠的事實,也看不到這些開發背後消耗的龐大資 源。因為杜拜的富裕,短期內可以用錢來克服許多自然環境的限制,但這爆起的繁榮可能永續嗎?還是有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只會曇花一現?容我大膽地預測,這 個盲目開發的城市很快將會因為資源的耗竭,成為人去樓空的鬼城。

生活富裕的台灣,卻一直脫離不了發展中國家的心態,開發至上的價值觀,讓台灣人本能地羨慕著其他城市大舉開發的「魄力」,因此,若一個政府沒有顯著 的開發建設的政績,就會被評為沒有建樹。如果,台灣人的下一代,對於沒有房子聳立於上的土地的認知是浪費資源,或是無用之地,如果,連社會中堅份子都堅信 只有不斷地開發建設,國家才會進步,那麼台灣將永遠走不出生活品質低落、環境惡化的灰色之島命運。

忠實呈現開發精神的農村再生條例

最近在立法院已經通過一讀的農村再生條例,其精神忠實地反映了台灣的短視近利、開發至上的價值觀。其中,法案第三章是關於「農村土地活化」的相關條 文,規範所謂「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的執行方式,若不是主觀認定許多農村的土地是「死」的,何須「活化」?法案若通過,許多打著「土地活化」之名的「農村 再生發展區計畫」,充其量不過是建築開發計畫而已。

許多人直覺地認為,農村和農地本身哪裡有什麼價值存在?不過是沒有地盡其利的土地,唯有加諸以硬體建築、改善表面的景觀,才會創造經濟價值,幫助農 村走向繁榮。不但主政者這麼想,不少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們,因為物質生活遠比不上城市,也總企盼著農村可以慢慢發展最終成為繁榮的都市,以改進生活,但誰 說生活的改善,一定得靠地方的硬體開發?

從落後的農村到繁榮的城市,這種線性發展的思考邏輯,或許來自我們地理教育的影響。一元化的地理課本告訴我們,許多繁榮的城市最初始於漁村或農村, 然後慢慢繁榮壯大;但,沒有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教育,並未教我們思考,為什麼只有少數聚落得以成為繁榮的大城市?為什麼有些城市興起後又衰敗?即使是背誦 式的教育,也沒有告訴我們農村和農業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於是,許多人以為只要鄉村加以投資建設,必然有繁榮的遠景,問題是,台灣甚至地球的有限資源能夠 支持多少建構在物質上的繁榮?

看不到的土地價值:生態系統服務

開發至上的價值觀最大的謬誤,就在於看不到那些被認為未地盡其利的土地的真正價值。從農地和都市中的「閒置」用地,到雜亂無章的荒地和河川高灘地, 都被認為是沒有經濟效率的土地利用模式,但其實這些綠地是支持生態多樣性上重要的一環,默默地創造著「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的價值。

生態系統服務是在生態保育科學、生態經濟學中已經發展了將近十多年的概念。生態系統服務不是什麼新的產業,而是指各種生態系統一直默默替人類提供的 服務,例如農、林、漁產等就是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或財貨。這些大自然所提供的具體事物不難理解,但那些人們看不到的自然機制,像是綠地在淨化空氣、潔淨 水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滯洪等服務,都被人們忽略了。這些服務一直以來由生態系統無償提供給我們,又沒有進入經濟成長的計算公式中,因此,我們將之視為 理所當然,甚至根本不知道大自然默默地替我們工作,不斷地以昂貴的科學技術來取代免費的生態系統服務。

因此,從生態系統服務的角度來看,這些沒有被開發建設佔領的土地,可以說是價值連城,尤其是對台灣這個已經極度開發的島國而言,特別是在糧食自己率 越來越低的情況下,為了國家整體安全和永續發展,更得設法讓現有的農地和綠地免於開發的威脅。今天,政府又更進一步地試圖將農地變建地,等於是白白將價值 連城的土地給浪費了,實在是用19世紀的觀念來建設21世紀的國家的愚蠢施政。

期待一個適可而止的價值觀

開發不是必然的罪惡,畢竟人們需要居住生存的地方,但是,開發不能毫無節制,尤其是面臨空前環境危機的今天,更該思考聰明的土地使用模式,經濟效率 不能成為唯一考量。我們需要更多的綠地和農地,來淨化人類活動所產生的髒空氣和髒水、來讓生存空間已經縮減的動植物有個棲身之所、來確保國家有穩定的糧食 供給—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價值觀,來看待那些所謂「閒置」、「待開發」的土地。

很多人以為,在經濟和環境之間找到平衡困難重重,於是在「如何兼顧開發成長和環境保護」的兩難中打轉,基本上仍是陷在開發至上的泥沼,問錯了問題。 很多人以為,環保人士只會抗議卻不提出出解決方案,那是因為,人們以為解決方案在於新科技和新技術上,但真正的解決方案其實在於人們的價值觀,在於人類社 會(尤其是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如何學習適可而止,學習如何留得青山在,以免將來沒材燒。

畢竟,土地開發不是硬道理,人類的安居樂業才是。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csn%3D35%26nsn%3D544

文章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