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 農家出身的子弟

許強,生於日據下台南廳北門區佳里街佳里興農家。從小就聰明伶俐,讀公學校時成績優異,頗受日籍老師賞識。11歲畢業。許強的父親雖然務農也有望子成龍的願望,卻因無力負擔教育費用而不讓他報考中學校。他的日籍老師於是親自登門拜訪並承諾所需的教育費用。許強的父親拗不過日籍老師的熱誠,只好答應了。但是,來自偏鄉的許強並沒有在畢業那年考上台南二中,唸了一年高等科後才考上(1929年)。

中學校的修業年限是5年。按規定,許強應於19343月畢業。然而,19334月,修完4年課程的他就跨級進入台北高等學校,而且是南二中唯一考入台北高校第9屆的學生。

在台北高等學校理科乙類,許強與高雄中學畢業的蕭道應、嘉義中學畢業的邱林淵等幾個民族意識強烈的台灣同學經常在一起,通過思想的探索,進而在行動上尋找民族解放的道路。許強與邱林淵是閩南系,蕭道應是客家系。他們最初遇到的便是閩客之間的問題。通過討論,他們都認為首先應該反封建。他們認識到:人本來是動物,而動物都有排外、保己的最低本能。所以,他們都同意互相排除「排外的動物本能」;也就是互相摒棄狹窄的族群意識。他們學習了唯物辯證法,認識到形式與內容的辯証關係。他們認為,迷信屬於範疇相當廣泛的封建意識,所以,反迷信即為現實生活反封建的主要課題之一。反迷信是形式,本質是基於反封建意識的認識。另外,他們原則上認為並無命運問題,形式上不是宿命論者,本質還是反封建。對家庭的諸多問題,他們也是抱持反對的看法;所以,形式上似乎是反家庭者,但本質上還是反對封建意識。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他們還了解到:人並非造出來的。因此不相信日人所謂「天造天皇」的說法。這樣,在形式上他們又變為「反宗教」了。其實,基本上還是基於反對封建意識。除了反封建,他們也反對日本的殖民統治,並基於自衛而展開最消極的反抗。但是,他們都反對一切「改良主義」的手段。他們認為,一切「爭取台灣人權利」的合法鬥爭是沒有用的,反而有害。如果不能給日帝致命打擊,想要爭取真正的台灣人權益,是不可能的。他們最消極的態度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準備。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是華僑,不是日本人,所以絕不稱呼日本人為「內地人」而稱「日本人」。為了避免引起身份認同上的麻煩,當他們跟日本人對話,不得不提到日本人時,都避稱「日人」或「內地人」,一切稱謂都改用「你們」;提到台灣人時,就用「我們」來稱呼。這雖是生活上無關緊要的小節,但整個問題的重點卻是為了使自己不要忘了「我們是中國人」的事實。在認識事物的觀念上,他們都認為:觀察世上的一切事物與現象要採取「運動」的觀點。因為今日之我並非明日之我,今日之友並非明日之友。世界上沒有一概不動、一成不變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都要經歷一個運動過程。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屬性,靜止則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態。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任何事物都在變。「變」是絕對的、永恆的、無條件的,而「靜止」則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這些,都是他們日常所談的問題。許強也曾介紹他們讀河上肇的《貧乏物語》。這樣的思想認識也規定了他們以後必走的正確道路。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_book3%2Fpage.php%3Ftbdsn%3D1525%26tbsn%3D58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