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台南社區大學
:::
關於臺南社大
About Us
臺南社區大學簡介
臺南社大辦學理念
臺南社大行事曆
分班位置圖
學會簡介
捐款徵信
維修通報
工作人員登入
教師專區
如何成為台南社大教師
線上教學資源區
臺南社大教師Q&A
什麼是社區大學?黃武雄著
教學經驗分享
2007-8教與學經驗分享/工作坊資料
2010年教與學經驗分享
2011教與學經驗反思系列發表活動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2017幸福交流分享會—社群服務篇
填寫教學參訪 發文申請表
教與學經驗分享
學員專區
線上報名教學
台南社大《報名須知》
學習常見問題Q&A
學習行事曆
線上填寫--班級聯絡簿
台南社大學生如何籌組自主性社團
臺南社大個資法公開聲明
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處理要點 公告
學習收藏
臺南公園故事聽&說
教與學活動報導
歷年課程及活動相片
歷年活動紀錄
歷年學習影片
歷屆學刊
學習週記
:::
所有書籍
「轉型正義消除威權象徵與公民行動 論文彙編」目錄
MarkDown
4-4 延伸閱讀書目
1. 失落的歷史記憶:台灣人在戰爭中的悲運/邱國禎
1-1 台灣人日本兵權益遭國民黨出賣
1-2 被國民黨拐騙的台灣人國府兵
1-3 台灣受刑人被國民黨送往戰場
1-4 東山戰役後二十位台灣人被判死刑
1-5 結論
2. 困難的歷史、記憶遺址的詮釋與檔案中心/曹欽榮
2-1 祕魯ANFASEP記憶博物館 Memoria de ANFASEP Ayacucho
2-2 柏林「恐怖的地形學」檔案中心
2-3 紐倫堡的「法西斯及恐怖」檔案中心。法西斯建築的變遷
3. 遺產的變與不變:人權教育遺址和博物館/曹欽榮
3-1 城市遺產旅程
3-2 困難遺產變與不變
3-3 困難遺產自我呈現
3-4 為什麼是困難遺產
3-5 協商困難遺產
3-6 遺產更親近觀眾
3-7 台灣的困難遺產
4. 中西區人權歷史場址走讀
4-1 走讀路線
4-2 走讀路線示意圖
4-4 延伸閱讀書目
5. 許強醫師(1913-1950) 藍博洲
5-1 農家出身的子弟
5-2 帝大醫學博士
5-3 抗日氣概的台灣人
5-4 日降光復與接收
5-5 良師良醫與罷診
5-6 組織開業與被捕
5-7 判決援救與拒悔
5-8 遺書槍決與收屍
6. 設局:台灣威權統治時期調查局的偵訊策略與工作經驗 蘇慶軒、郭俊毅、王奕婷
6-1 前言
6-2 文獻回顧、本文論點與資料來源
6-3 設局:調查局偵訊程序與策略
6-4 結論
6-5 參考書目
5-2 帝大醫學博士
轉型正義消除威權象徵與公民行動 論文彙編 ====================
許強,生於日據下台南廳北門區佳里街佳里興農家。從小就聰明伶俐,讀公學校時成績優異,頗受日籍老師賞識。
11
歲畢業。許強的父親雖然務農也有望子成龍的願望,卻因無力負擔教育費用而不讓他報考中學校。他的日籍老師於是親自登門拜訪並承諾所需的教育費用。許強的父親拗不過日籍老師的熱誠,只好答應了。但是,來自偏鄉的許強並沒有在畢業那年考上台南二中,唸了一年高等科後才考上(
1929
年)。
中學校的修業年限是
5
年。按規定,許強應於
1934
年
3
月畢業。然而,
1933
年
4
月,修完
4
年課程的他就跨級進入台北高等學校,而且是南二中唯一考入台北高校第
9
屆的學生。
在台北高等學校理科乙類,許強與高雄中學畢業的蕭道應、嘉義中學畢業的邱林淵等幾個民族意識強烈的台灣同學經常在一起,通過思想的探索,進而在行動上尋找民族解放的道路。許強與邱林淵是閩南系,蕭道應是客家系。他們最初遇到的便是閩客之間的問題。通過討論,他們都認為首先應該反封建。他們認識到:人本來是動物,而動物都有排外、保己的最低本能。所以,他們都同意互相排除「排外的動物本能」;也就是互相摒棄狹窄的族群意識。他們學習了唯物辯證法,認識到形式與內容的辯証關係。他們認為,迷信屬於範疇相當廣泛的封建意識,所以,反迷信即為現實生活反封建的主要課題之一。反迷信是形式,本質是基於反封建意識的認識。另外,他們原則上認為並無命運問題,形式上不是宿命論者,本質還是反封建。對家庭的諸多問題,他們也是抱持反對的看法;所以,形式上似乎是反家庭者,但本質上還是反對封建意識。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他們還了解到:人並非造出來的。因此不相信日人所謂「天造天皇」的說法。這樣,在形式上他們又變為「反宗教」了。其實,基本上還是基於反對封建意識。除了反封建,他們也反對日本的殖民統治,並基於自衛而展開最消極的反抗。但是,他們都反對一切「改良主義」的手段。他們認為,一切「爭取台灣人權利」的合法鬥爭是沒有用的,反而有害。如果不能給日帝致命打擊,想要爭取真正的台灣人權益,是不可能的。他們最消極的態度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準備。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是華僑,不是日本人,所以絕不稱呼日本人為「內地人」而稱「日本人」。為了避免引起身份認同上的麻煩,當他們跟日本人對話,不得不提到日本人時,都避稱「日人」或「內地人」,一切稱謂都改用「你們」;提到台灣人時,就用「我們」來稱呼。這雖是生活上無關緊要的小節,但整個問題的重點卻是為了使自己不要忘了「我們是中國人」的事實。在認識事物的觀念上,他們都認為:觀察世上的一切事物與現象要採取「運動」的觀點。因為今日之我並非明日之我,今日之友並非明日之友。世界上沒有一概不動、一成不變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都要經歷一個運動過程。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屬性,靜止則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態。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任何事物都在變。「變」是絕對的、永恆的、無條件的,而「靜止」則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這些,都是他們日常所談的問題。許強也曾介紹他們讀河上肇的《貧乏物語》。這樣的思想認識也規定了他們以後必走的正確道路。
:::
QR Code 區塊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搜尋
search
進階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