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為「困難遺產」?是什麼樣的遺產內容?人們認識遺產遭遇到什麼困難?如何繼承並轉化困難遺產作為現在和未來的社會文化的重要成分?從書名字面意思看來淺顯易懂,讀者心中難免有以上初步的提問。
遺產常被描述、討論處於變遷中,因此產生了不和諧、不安定的多種變因。尤其是困難遺產的變項及不變項為何?討論遺產的觀點因此越發多樣多元,晚近部分研究討論「遺產是人權,人權是遺產」的概念,使得遺產討論更加交錯於全球化/地方化、普世性/特殊性的交鋒,經驗研究的特殊性到底如何移動、形成概念化理論?本書提供的案例研究具有濃厚的參考性。尤其,多數困難遺產如何形成為普世化的語言?自稱或被稱為人權教育遺址,以博物館任務所關注的當代人權溝通課題,又如何能落實於不同社會脈絡的遺產或博物館的觀眾呢?話說回來,人權溝通還是需要以遺產或博物館設立目的「追求真相」為基礎,紐倫堡設立「納粹黨集會場的檔案中心」功能上少不了反映歷史真相為本的目的;它也向世界發出這樣的訊息:紐倫堡正邁出和平、人權城市的步伐。
本書作者被台灣博物館學界暱稱為「麥當勞小姐」,她的當代人類學取徑探索遺產和博物館領域裡「認同」議題的理論化,具有開創性的示範作用。2009年出版《(持續)協商困難遺產-超越紐倫堡納粹過去》這本書之後,接著,2013年她又出版了《記憶土地:遺產和認同在今天的歐洲》(Memorylands: Heritage and Identity in Europe Today),展現遺產研究的學術成果,回應當代歐洲社會認同變遷的現象。她的著作為困難遺產及其多面向的詮釋,開展了多向的研究途徑。
麥克唐納在書中的結論保持著對困難遺產未來開放的態度,透過研究的探索,比較確定的反而是遺產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持續地協商。面對困難遺產的多義性,道德判斷上的兩難,考驗著詮釋遺產的高度挑戰。加上遺產和當代跨國觀光旅行相伴、互為因果的當代關係,一直是被討論的主題,困難遺產和參訪的觀眾之間所產生的諸種現象,另外也產生了黑暗觀光(DarkTourism)的研究。而我國的綠島政治犯舊監獄遺產,是有待從多視角切入研究的困難遺產暨黑暗觀光的案例,它如何被對待和台灣當代社會如何認識歷史密切相關。
作者提醒我們,當代社會得學習「現在進行式」地協商困難遺產是什麼、做什麼用途、引發的未決問題,需要在社會互動中才能發現其中的變與不變是什麼。這樣來看,人類學家進入當代都會田野觀察和採訪實做,在遺產或博物館領域啟發了理解社會文化的新想像。而或許我們的社會,缺乏意識到協商文化的必要,從未善用文化場域的協商機會,也沒有為自己身心有了準備協商的打算,忽視了協商過程的自我挑戰。而這一切準備和實驗,必須由遺產或博物館機構、以及公民或NGOs團體一起找出方法。這或許就是作者所言「民主的人類學」取徑的方法論所帶來令人反思的課題。
作者在書中並沒有提供操作性的方便法門,但是她的研究方法和路徑已明白告訴讀者,「我是這麼做過」,而且是張開身心的耳目,親臨遺產現場在不同時間、與不同對象不斷的對話。書中灰底塊狀Box的書寫,在嚴謹學術語言之外,另闢田野對話和觀察報導,讓讀者在不同節奏的語言裡,品嘗閱讀的樂趣,這算是遺產或博物館學術專書少有的特色,是本書的優點之一吧!每一本專業領域的書都有專家聚焦之處,作者運用紐倫堡市政府、議會、觀光單位、學校的地方文獻資源、當代關係人的訪問,第一手接觸遺產的休閒市民、導覽團體、學會、當地遊客、城市之外的德國遊客、不同國家的外國人遊客,交織出多種多樣的回應遺產和歷史的正反意見和建議。這個研究取徑的方法看來簡單易懂,但是和博物館傳統的觀眾研究有何區別呢?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特別說明,讀者應該也會讀出作者運用的方法、深入文獻及前人研究的累積成果,而更上一層樓,另行開闢直面觀眾,掌握第一手感知的研究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