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 環境公民記者/工作篇-林冠州

教學發表案例7:環境公民記者/工作篇
幸福學習VS公民行動
面對災難、沉重的議題,要讓學員在學習中產生熱情與行動,該怎麼教?
林冠州/台南市社區大學 主任、社會與生活學程經理人
------------------------------------------------------------------------------------------------------■

  一個風災,彰顯了台南市社區大學不受地域限制、教與學的服務力量。

  當八八風災席捲南台灣的時候,風雨中無助的居民,用電力不足一半的手機,撥電話給台南市社大環境公民記者班的許淑茹老師,並透過她連絡社大黃煥彰老師協助緊急連絡立委、內政部長廖了以等人尋求緊急救援,終於安排到直升機將災民救出。只是,為什麼部落的災民,會先想到打電話給許老師?

  在風災前,透過課程的導引,許淑茹老師已帶著學員至山上進行持續性的孩童資訊學習陪伴,希望可以透過志願服務的力量,來稍彌補偏遠部落的資訊教育落差。而長達兩年的服務,不但建立了居民的信任關係,也讓台南社大的教學場域多了一個學員學習志工精神實踐的場域。

  只是這樣的課程,在社大來說,不管是對行政或是對教學的教師而言,都是一個挑戰。因為面對災後重建千頭萬緒的事項,身在台南的師生,怎麼找到切入的教學脈絡?在不打擾災民的重建步驟前提下,又能讓學員學到知識,也能讓重建可以因為師生的投入有了一些些協助。同時還要克服山路不通、天候不佳等影響班級上山上課的不穩定因素,對教師的教學來說,這類的教學更需要高度的熱情與堅持。

  這樣艱難的上課方式,維持到現在,對於社大而言,很難從組織經營的角度來評估這樣的課程效益。不但不可能從這類課程彌平開課成本,也很難將其包裝為社大的外在形象,就是一份對一群災後堅持回家鄉重建的族群支持。就是這樣單純的支持,也讓八八風災過後到現在,在政府經費補助及媒體關注逐漸退卻的今日,這群台南社大的師生,還是依自己的步驟持續陪伴與學習。

  回到教學的現場,這類跨區域(議題地點在高雄縣)、變動性高(山路隨時會被沖斷)、必須持續投入的議題,台南市社區大學該不該投入資源去支持?或是支持的限度到那邊?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課程怎麼教,學員才會願意學?

 身為學程經理人以及台南市社大主任的雙重角色,必須兼顧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急切性。當外界越來越將社大的辨識光譜定義在「社會運動」、「社區教育」的實踐上時,這一類開課成本極高、並且對老師的熱情與持續有更高要求的課程,可不可以把它當成是社會運動學校的主力課程?行政制度、組織資源能否支持這樣的課程來調整出不一樣的作法?
 自然與環境學程召集人黃煥彰說,對於倡議社會運動為主題的課程,唯一的評量指標不是人次或收入等量化數字,而是社會有沒有因為這樣的教與學行動改變了什麼。
 許淑茹老師說:沒有社會運動經驗的老師,怎麼教得出有公民行動力的學員?

 這樣的課程,相對於社大現在的課程,在體制上需要有更大的彈性,教師的教學壓力也會來得更高。雖然學員數比較少,且多是以免費推廣的方式來增加學員的參與意願,但也因如此,學員在面對議題參與時的抗壓力也會更低,更容易放棄對學習的堅持。

 所以,這一個班級從原本的參與災區重建的學習目標,淑茹老師將教學的強度重新調回「人權」、「閱讀」、「記錄書寫」及「行動反思」的學習脈絡。讓學員從個人面對災難及不同文化社群的學習中,重新長出內在的行動力量。老師透過身教的感染,讓學員瞭解生命的價值可以透過利他的服務產生更多的豐富性,也強化本身對於公民行動學習的認同與持續性,也讓社大這類高強度的公民議題課程,找到與個人學習參與及持續行動的連結點。

 反思社大十年,已有一些議題透過成人教育知能的整合,轉化為教育活動、課程的設計,讓議題及運動,因為教育培力更多關心的人投入改善的社群。所以成人教育的專業知能建立,是社區大學應可發展出自己特色的領域。換言之,社大的工作人員及教師應是社會運動領域中的教育者、說服者、學習社群組織者或帶領者。設計怎麼讓為自己興趣而來學習的學員,瞭解公民行動的學習其實是可以轉化及豐富本身生命價值的一種選擇。這種生命價值因為學習而豐富的可能性,也就是台南社大幸福學習模式的新價值,也是台南社大之所以在成人教育被認同的主因。

 辛苦了,淑茹老師及環境公民記者班的所有學員,因為你們,讓我們看到成人教育在公民行動中的新價。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_book3%2Fpage.php%3Ftbdsn%3D1457%26tbsn%3D55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