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台南社區大學
:::
關於臺南社大
About Us
臺南社區大學簡介
臺南社大辦學理念
臺南社大行事曆
分班位置圖
學會簡介
捐款徵信
維修通報
工作人員登入
教師專區
如何成為台南社大教師
線上教學資源區
臺南社大教師Q&A
什麼是社區大學?黃武雄著
教學經驗分享
2007-8教與學經驗分享/工作坊資料
2010年教與學經驗分享
2011教與學經驗反思系列發表活動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2017幸福交流分享會—社群服務篇
填寫教學參訪 發文申請表
教與學經驗分享
學員專區
線上報名教學
台南社大《報名須知》
學習常見問題Q&A
學習行事曆
線上填寫--班級聯絡簿
台南社大學生如何籌組自主性社團
臺南社大個資法公開聲明
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處理要點 公告
學習收藏
臺南公園故事聽&說
教與學活動報導
歷年課程及活動相片
歷年活動紀錄
歷年學習影片
歷屆學刊
學習週記
:::
所有書籍
「轉型正義消除威權象徵與公民行動 論文彙編」目錄
MarkDown
3-1 城市遺產旅程
1. 失落的歷史記憶:台灣人在戰爭中的悲運/邱國禎
1-1 台灣人日本兵權益遭國民黨出賣
1-2 被國民黨拐騙的台灣人國府兵
1-3 台灣受刑人被國民黨送往戰場
1-4 東山戰役後二十位台灣人被判死刑
1-5 結論
2. 困難的歷史、記憶遺址的詮釋與檔案中心/曹欽榮
2-1 祕魯ANFASEP記憶博物館 Memoria de ANFASEP Ayacucho
2-2 柏林「恐怖的地形學」檔案中心
2-3 紐倫堡的「法西斯及恐怖」檔案中心。法西斯建築的變遷
3. 遺產的變與不變:人權教育遺址和博物館/曹欽榮
3-1 城市遺產旅程
3-2 困難遺產變與不變
3-3 困難遺產自我呈現
3-4 為什麼是困難遺產
3-5 協商困難遺產
3-6 遺產更親近觀眾
3-7 台灣的困難遺產
4. 中西區人權歷史場址走讀
4-1 走讀路線
4-2 走讀路線示意圖
4-4 延伸閱讀書目
5. 許強醫師(1913-1950) 藍博洲
5-1 農家出身的子弟
5-2 帝大醫學博士
5-3 抗日氣概的台灣人
5-4 日降光復與接收
5-5 良師良醫與罷診
5-6 組織開業與被捕
5-7 判決援救與拒悔
5-8 遺書槍決與收屍
6. 設局:台灣威權統治時期調查局的偵訊策略與工作經驗 蘇慶軒、郭俊毅、王奕婷
6-1 前言
6-2 文獻回顧、本文論點與資料來源
6-3 設局:調查局偵訊程序與策略
6-4 結論
6-5 參考書目
3-3 困難遺產自我呈現
轉型正義消除威權象徵與公民行動 論文彙編 ====================
檔案中心在新世紀之初開館,象徵著紐倫堡面對過去的未來自我定位。檔案中心是一棟巨大馬蹄型建築的一角。馬蹄型建築曾經是納粹黨崛起後,從
1929
到
1938
年的全國黨集會場所在地的一小部分;原來準備聚集
5
萬人的巨大馬蹄建築所圍的室內會場,至今除了馬蹄型建築外環,原來所包圍的屋頂因戰爭還沒興工,空無一物。這座超大型建築的原始目的於戰後消失了,要如何再使用建築空間,實在頭痛。歷經多次爭議,使用建議包括了商展、娛樂場、體育場館、購物中心等
(Täubrich, Hans-C. ed., 2006)
。一直等到了
1973
年,紐倫堡市保護紀念物法通過之後,才暫時維持了集會場和馬蹄型建築的歷史遺址現狀。
1985
年,紐倫堡市民熱烈討論德國第一條鐵路通車
150
周年,二戰期間遣送尤太人到集中營的歷史記憶被喚醒,歷史真相再度成為話題。過去狂熱般地迫害尤太人的事實,必須記得這些著迷後果的教訓而被呈現出來,這是關鍵的一年。紐倫堡市政府的文化部門舉辦了一個「著迷與恐怖」
(Fascination and Terror)
的展覽,呈現紐倫堡曾經是狂熱的「納粹黨集會城市」。後來,市民希望這項展覽能夠成為具有教育作用的常設展,呼籲的各方聲音不斷升高。最終,市民和市政府認知:必須爭取、得到聯邦政府及巴伐利亞自由邦的支持。兩德統一後,
1994
年紐倫堡市的博物館群委員會建議:運用納粹黨集會場的馬蹄型舊建築北翼的一角,作為前項常設展示的地方。
1996
年德國城市聯合文化委員會到紐倫堡參訪,調查整個納粹黨集會場的周邊遺址現況,該委員會認為這個廣大地區的未來發展,為了記取歷史教訓,必須具有前瞻性的博物館觀點。
1996
年紐倫堡相關單位和市民團體開始著手相關計畫,希望能配合
2000
年紐倫堡
950
周年建城活動的到來,並且由政黨代表、媒體、教會及其他宗教委員會等合力準備籌畫,募集捐款。該項計畫提出了所謂「破冰」的建築美學觀點,期待有新的設計想法,並決議向國際社會公開徵圖。
1998
年建築競圖公佈,得獎者
Günther Domenig
贏得建築競圖設計權。這一年討論集會場的使用計畫的聲浪興起,「如何處理納粹時代建築」再度成為專業和市民熱烈的討論議題。
2004
年,該建築設計贏得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獎。
這個建築設計得獎案以一條鋼構和玻璃的通道軸線,象徵性地穿刺集會場的紅磚色建築,解構了象徵法西斯權力的巨大建築體。建築結合常設展示的安排,更加襯托了法西斯政權無所不在的權力。歷史遺址的舊建築經過新設計再使用為檔案中心,這個案例和柏林恐怖地形館的檔案中心,是處理歷史遺址的兩個建築設計和展示案例的對照組。
檔案中心的建築設計運用穿刺的軸線,串聯常設展在舊建築空間的線性曲折動線;穿刺軸線的兩端鑽出舊建築體,一端是檔案中心的入口,另一端是展覽結束的位置。觀眾看完常設展走出軸線另一端,眺望著馬蹄型圍繞的巨大空地、和馬蹄型內圈半完工的建築立面。檔案中心的建築設計解構意象濃厚,這不只是建築設計的手法高明,也象徵著從今而後紐倫堡城市的自我定位。麥克唐納的這本書主要討論議題在全區遺產和使用者的關係,不在檔案中心和常設展。這個研究的焦點,隱約產生了博物館和遺產兩者的分野,容易被讀者忽略為什麼有這個分野,勉強說,這是本書的小小缺點。
終究,檔案中心將持續吸引每日來訪的觀眾,雖然作者也訪問了參訪檔案中心的觀眾,觀展後的觀眾卻產生了有意思的歧異看法,傳達給我們這樣的訊息:常設展再怎麼仔細、精心設計,還是有限,需要讀者自我與歷史記憶協商。從這點來解讀「博物館和遺產兩者的分野」,至少在書中作者已告訴讀者:遺產在時間和空間的歷程裡層層
(layers)
積累,這點與不論新建築、還是舊建築遺址改造的「博物館」稍有不同;不同時間層次的遺址累積層內容,正是作者試圖探索的內裡。
不過,我們必須注意檔案中心在未來發揮的作用。從內部的常設展來看,也大有可觀。穿刺軸線串連起舊建築裡,從
20
到
450
平方公尺大小不一的空間,轉換成一氣呵成的展示結構;一個接著一個的展示室,連續的內容帶給觀眾的特殊觀展體驗,被視為一個展示效果成功的案例。作者在第六章討論了檔案中心常設展的一些策展思考,讓我們更細緻地感知策展方的評估過程。展示設計由
Müller+Müller-Rieger
工作室負責,展示內容的整體視覺以紅、黑、灰三色的落地玻璃展板為主要形式,運用鋼架和鋼板構成三角傾斜造型來烘托出不安定感,燈光適當地結合舊建築的紅磚牆色調,襯托出時間流逝的空間感。未來,檔案中心和遺產區域將產生有待研究的對話:變與不變之間。
:::
QR Code 區塊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搜尋
search
進階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