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台南社區大學
:::
關於臺南社大
About Us
臺南社區大學簡介
臺南社大辦學理念
臺南社大行事曆
分班位置圖
學會簡介
捐款徵信
維修通報
工作人員登入
教師專區
如何成為台南社大教師
線上教學資源區
臺南社大教師Q&A
什麼是社區大學?黃武雄著
教學經驗分享
2007-8教與學經驗分享/工作坊資料
2010年教與學經驗分享
2011教與學經驗反思系列發表活動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2017幸福交流分享會—社群服務篇
填寫教學參訪 發文申請表
教與學經驗分享
學員專區
線上報名教學
台南社大《報名須知》
學習常見問題Q&A
學習行事曆
線上填寫--班級聯絡簿
台南社大學生如何籌組自主性社團
臺南社大個資法公開聲明
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處理要點 公告
學習收藏
臺南公園故事聽&說
教與學活動報導
歷年課程及活動相片
歷年活動紀錄
歷年學習影片
歷屆學刊
學習週記
:::
所有書籍
「轉型正義消除威權象徵與公民行動 論文彙編」目錄
MarkDown
3. 遺產的變與不變:人權教育遺址和博物館/曹欽榮
1. 失落的歷史記憶:台灣人在戰爭中的悲運/邱國禎
1-1 台灣人日本兵權益遭國民黨出賣
1-2 被國民黨拐騙的台灣人國府兵
1-3 台灣受刑人被國民黨送往戰場
1-4 東山戰役後二十位台灣人被判死刑
1-5 結論
2. 困難的歷史、記憶遺址的詮釋與檔案中心/曹欽榮
2-1 祕魯ANFASEP記憶博物館 Memoria de ANFASEP Ayacucho
2-2 柏林「恐怖的地形學」檔案中心
2-3 紐倫堡的「法西斯及恐怖」檔案中心。法西斯建築的變遷
3. 遺產的變與不變:人權教育遺址和博物館/曹欽榮
3-1 城市遺產旅程
3-2 困難遺產變與不變
3-3 困難遺產自我呈現
3-4 為什麼是困難遺產
3-5 協商困難遺產
3-6 遺產更親近觀眾
3-7 台灣的困難遺產
4. 中西區人權歷史場址走讀
4-1 走讀路線
4-2 走讀路線示意圖
4-4 延伸閱讀書目
5. 許強醫師(1913-1950) 藍博洲
5-1 農家出身的子弟
5-2 帝大醫學博士
5-3 抗日氣概的台灣人
5-4 日降光復與接收
5-5 良師良醫與罷診
5-6 組織開業與被捕
5-7 判決援救與拒悔
5-8 遺書槍決與收屍
6. 設局:台灣威權統治時期調查局的偵訊策略與工作經驗 蘇慶軒、郭俊毅、王奕婷
6-1 前言
6-2 文獻回顧、本文論點與資料來源
6-3 設局:調查局偵訊程序與策略
6-4 結論
6-5 參考書目
3-2 困難遺產變與不變
轉型正義消除威權象徵與公民行動 論文彙編 ====================
首先,讀者想知道作者為什麼選擇紐倫堡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城市近郊的黨集會場在戰後冷戰、東西德政府分立,西德政府和紐倫堡城市在國際局勢下,以重建社會生活為主,有意無意遺忘了巨大物質存在的集會場地域,況且它是當時說不清楚的恥辱地方。上個世紀二次戰後很長一段時間,當旅行者來到德國東南部弗蘭肯
(Franconia)
地區主要的中世紀城市、巴伐利亞第二大城紐倫堡,令人立即聯想到日耳曼民族博物館
(GNM)
、文藝復興畫家杜勒
(Albrecht Dürer,1471-1528)
和他的故居博物館、華格納的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製作地球儀等;城市曾經擁有這些傲人的豐富藝術和興盛的科學,宛如德國的百寶箱
(treasure chest)
之城。這些內容都會在旅遊書中一再介紹,有一個地方長久不能提:納粹黨集會場在戰後紐倫堡市民留下的深層尷尬記憶,不如隨著被轟炸的瓦礫堆掩埋地底。
二戰時期,紐倫堡被轟炸得滿目瘡痍,舊城幾達百分之九十是在戰後重建的。世人皆知二戰後「紐倫堡審判」,象徵著戰爭結束後的國際秩序開端。戰勝國為什麼選擇在紐倫堡審判?戰爭罪、違反人類罪等紐倫堡七原則,備受世人審判的眼光長期注目和討論;城市累積豐厚的歷史文化,在戰後重建歲月裡,卻在錯綜複雜的記憶窘境中,多數人避而不談恥辱、難堪的過去,沉默又艱困地前進。戰後背負罪行的納粹黨集會場,成為難說、不能說的龐大荒廢遺址,以致很長時間「消失」在城市的觀光地圖。
從戰後被審判的城市走到今日自信的人權城市,紐倫堡一個多世紀來和德國的翻覆歷史互為表徵,現在它是柏林之外另一個全球著名的對抗遺忘,迎向未來的城市。本書作者麥克唐納從早年研究博物館和展示政治學,到近年出版的前述兩本書,都以「遺產」的相關課題和認同變遷作為核心議題。她聚焦紐倫堡於納粹時期黨集會場的遺址,探究漸漸轉換為遺產的變遷過程;未來何去何從,本書從遺產治理和研究的範疇出發。除了研究目的的需要之外,當初單一目的的集會場廣大遺址的地域,帶來城市未來發展的各種想像的巨大挑戰。當代人類學研究困難遺產的方法和成果,多少也協助了紐倫堡市民和我們反思:遺產的新興事務從來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一定是這樣或那樣,全球遺產越來越多,在世界各地反映了這一個「變與不變」的討論課題。
當代社會定義、列名世界文化遺產的風潮絲毫不減,什麼樣的、有意義的過去必須被記得、必須透過遺產集合有形、無形遺留,透過各種方法來傳達給當代社會。過去,遺產往往偏向美好的、無爭議的自然、文化和美學價值,比較少關注近現代歷史中不義歷史的紀念地和博物館、檔案中心。而這類遺產或博物館、檔案中心,繼續在今天蓬勃地發展中,它們和觀眾交流產生了什麼問題,其實研究還有待開展。德國是這類遺產顯著的國家,麥克唐納的書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打開觀眾面對遺產真切感知而後反轉的問題;最近台灣討論「轉型正義」常常以德國為例,台灣公部門已設立
228
紀念館、政治犯舊監獄遺址多年,這本書所討論的議題刺激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各階層的人面對「歷史記憶」。
兩德統一之後,
21
世紀德國設立的紀念地、檔案中心、恐怖之地,持續增加。柏林《記得的遺址
1933-1945
:關於國家社會主義獨裁歷史的紀念遺址、檔案中心及博物館》旅遊手冊
(Henkel & Täubrich, 2012)
,就有
15
個地點,這本手冊在柏林任何觀光資訊站都能隨手取得。而紐倫堡除了
2001
年開放「納粹黨集會場的檔案中心」,納粹黨集會場的背景歷史漸漸引起世人注目,檔案中心常設展詳細解說了紐倫堡和集會場的關係。另外,檔案中心解構式建築設計因為視覺媒體而知名於建築界,展示內容和設計也得到博物館界認同;
2010
年具有博物館或遺產性質的紐倫堡審判法庭
(MemoriumNuremberg Trials)
常設展開放
(Henkel & Täubrich, 2012)
。紐倫堡協商困難遺產的進程再往前一步,走向二十一世紀,兩個極具全球象徵性的遺產標示著追求和平、人權的城市,這種價值普世化的現象,帶有德國社會的歷史意識傳統的遞變特性。
:::
QR Code 區塊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搜尋
search
進階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