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府城人的出山之路
作者:林淑卿
筆名:舒 三
刊登於8/28中華副刊/中華新聞雲文化
<中華副刊>府城人的出山之路
2020-08-28
■舒三
阿爸童齔之年,日治時期的後十年,阿嬤剛過花信年華,便香消玉殞。
阿嬤出生後即住在府城城內,現今司法博物館斜對面,府前路的巷子宅院裡。阿嬤短暫的一生,都在府城渡過,「生於斯、葬於斯」。
阿嬤葬在南山第一公墓,每年清明時節,阿爸手握鎌刀,在雜草蔓生的墓地,劈出一條兩腳可觸之徑,順坡而上,尋見阿嬤墓塚祭祀。
阿爸說:「南山墓園,絕不是大眾所說的亂葬崗。每個墓塚都是經過地理師,仔細看過風水、方位才下葬的,是很嚴謹、慎重的看待下葬這件事。」
民國九十八年,西門路一段延伸到中華南路,打通南山公墓,工程落成,阿嬤的墓塚從高地變成路邊塚。阿爸本想讓阿嬤安寧長眠於南山下,但,不忍見母親的墓塚任人踩踏,決心遷進公塔,也方便後代子孫祭祀。
芒種時節雨紛紛,一向聽聞鬼魅喪膽的我,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踏入對自己來說,隔著一層面紗的益成棺木店。左側是堆疊整具從中國、越南進口的棺木,全部由密集板製造,板材薄易燒,因應現代的火葬儀式。
「這種便宜棺木,扣掉成本,盈利只有一千元,只夠糊口飯吃!」羅添成老板說著,右側是舖蓋著厚黑老舊棉布的洋杉棺木,一具至少二、三十萬起跳;經過天井,後面的肖楠棺木,價格都在五、六十萬之間,最貴的也有八十萬。
棺木,台灣人也巧稱為「大厝」,厝前刻有福或壽,現在大多是用貼的,四邊雕飾蝙蝠,上是天、下是地、左是日、右是月。
「這些『大厝』是以前做好的,都是有錢人及土葬者才會買。我現在不做了!」現在師傅難尋,木材缺乏,棺木業蕭條滑落,「我也老了,做不動了!」羅添成老板喟嘆,「工廠最盛時期有六、七位師傅,那是在民國五十七年以前的事了。」
「俗語說:『茨有借人死,沒借人生』。我做的棺材,有時會拿出來幫助散赤郎,一角銀都袜收!」羅添成老板面露慈善。
日治時期,台南南門城外,幾乎全是墓塚。從南門路、府前路南向,永福路、五妃街都是日本人墓地;大寮村廟玄良亭則是牛車聚集地;南寧街是水萍塭地;永福路的捐血中心,國民政府來台後則是刑場;現今的中山國中也因墓塚纍纍成了傾到廢棄物的垃圾場。
「府城人過身後,換好新衣,然後打廳,老一輩會幫忙並介紹司公,司公也會幫忙介紹棺材店。」羅添成老板說。
府城人出殯,都選在早上時分。騎馬、牽亡歌、八音、踩高蹺、台車繞街後,來到西門城外,現今電信局前祭拜,貧窮人家會來路祭拿紅包。最後司公帶路,一般及貧窮人家,有十六人扛「大厝」,富戶權貴人家,則有三十二人或六十四人扛「大厝」。有舉幡、捧斗、銘旌、大燈、幡鐘,行在五、六米寬的石頭路上,一路從電信局前的逢甲路,現今的西門路,經過大涼汽水廠、垃圾埕,直到南山下葬。
「五十多年前,府城人這種出山的場面,都會經過我的棺材店,我真了解!」羅添成老板回憶過去的記事。
步出益成棺木店,大雨未曾停歇,我矗立店門廊道,望向這條府城人的出山之路,有種心酸酸、視茫茫的落寞之感。八十多年前,我的花信年華阿嬤,她的出山之路,是否行經這條路?一陣唏噓上心頭!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251756#mobile-me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