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社大成立以來,花了很多時間來辨別成立這個學習組織的必要性是什麼?提供學習課程嗎?還是把這裡變成另一種市民休閒的選擇?還是帶有社會運動的性格,想用學習來改變這個社會的一些事情?
這些想法,都是社大初創時的發想,還沒有經過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驗證。想法與真正到現場實行,果不其然有很大的差別。有學員說,我們只想學一些東西,不想參加成果展,不想寫作業,也不想寫心得,更多人說我們在外面上課都沒有這麼麻煩...這當然也是很多老師拿來說他們不想寫教學反思、不想辦成果展的原因。
可是,有些老師並不願被這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慣性氛圍所影響,因為他們知道共學可以帶很多個人學習學不到的東西,他們或許因為血液中的好奇分子使然,期待集體合作去完成一件事情,可以比起一個人默默學習有太多意料不到的刺激與驚喜。
而且,看到城市或社區,一點一滴被師生的參與所改變,那種學習的過程,讓自己對生命的存在產生有重量的價值。「說城市的故事」美英老師說:「在這個學校最有趣的事,就是有些想法可以被期待,被實踐。因為不甘於很多學習場域被一般慣常的教育方式所限制,所以在台南社大可以盡情的創新、實踐一些新的idea,這對教學者及學習者而言,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美英老師起了這個話頭,馬上引起很多在場師生深得己心的會心笑容。有人說,就是喜歡社大這種沒有制式框架的學習方式,從覺得老師好像沒有教什麼,到幾學期後驚覺自己竟然逐漸長出飽滿的創作成果--感覺似乎摸不著頭腦卻又包含一切的學習,然後在課程的深化中用各自獨特的方法找到自己學習的節奏,這種自由開放卻又讓自己學有所得的方式,就像漫步在荒野中,遠遠地看得到同伴,看得到老師,沒有壓迫,卻又覺得安全。
這種帶有安全感的自由學習,也包容(有同事說療癒)了許多學員帶來到課堂中的孤獨、悲傷甚至現實的無奈。「沒有先生的離世,自己或許還是邁不出廚房的主婦吧!」淑琴說。所以她在社大用大量而飢渴的學習與創作,似乎像要補足人生的學習空白一般,用拼布飽滿了自己的生活。
不管是自由或是療癒,社大用「共學&集體創作」來收攏大家的學習步調,不管是八八風災滅村的南沙魯村;西市場前荒置的榕樹區;社區原為吃水崛的廢棄籃球場;班級師生將其作為畫布,為這個城市進行細部的美容手術,共同用不同媒材創作出許多城市角落的故事。
這些不同班級或社群在社大發展的支線,共同組構了一個清晰的台南社大樣貌,許多飽滿的故事,讓校方、教師及學員三方經由共同聆聽與瞭解,原來我們所在經營的學校,是一個這麼有趣及有意義的學校,因為共同學習,相互支持,讓這所揪團學習的學校,有了它獨特存在、被師生所肯定的價值。
今天是社大人員的充電,心靈的充電,讓我們知道這樣的社大發展路線是正確的,許多人在社大變得充實,變得豐富,這種經由共學來帶動城市改變的課程發展模式,是值得社大深入發展的教與學方式,藉由師生的回饋,也讓我們看到了經營這所令很多人喜愛的學校,是多麼幸福的一個工作。
{ 教學對話與交流—台南社大的「學習力」,集體共學,創作的幸福。}
時間:100年6月23日下午2:00-5:00
地點:台南社大的友好店家--波哥長榮店
與會:台南社大城市故事人 .旅行寫生.社大10年紀錄片導演培力. 舊衣改造.登山社.非拼布可社.日語研究社等師生
活動報導:陳怡樺
-------------------------------------------------------------------------------------------------------------------------
從集體創作出發,分享心底的幸福
什麼是「集體創作」?什麼又是「公共服務」?一段段結合這兩個看似難懂的專有名詞,逐步被轉換成有趣深刻的故事,正在台南社大「學習力‧集體共學、創作的幸福分享會」中發酵蔓延。
■ 城市故事人 走出自己的城市故事
「城市故事人」指導老師楊美英堅定地說,「城市故事人」的使命就是要讓台南這個城市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希望透過細細挖掘府城深厚的文化底蘊,讓街頭巷尾的故事更貼近生活。
談 起為何這群故事人能這樣在一起?楊美英感性地說,人與人「萍水相逢」的緣分常常有,能「相聚相守」是最難得的緣分。「城市故事人」課程已經進入第三個學 期,就在第二學期的期中報告中,意外開發出「台南名醫-韓石泉的故事」故事路線,接著是合力完成「尋訪台南經典人物篇:林是好、郭柏川」、「台南人的喜事 地圖」等城市故事的旅行路線,這些故事全賴這群師生透過「說台南」的學習力,用心用力地說出屬於自己的城市故事。
■彩繪嘉年華 畫出源自心底的悸動
今年初,在海尾朝皇宮的「廟口轉角藝術創作展」是彩繪嘉年華學員郭畹中的初體驗,大廟彩繪不只是讓廟口變漂亮了,也讓每位學員都成為名副其實的「駐村藝術家」。
郭 畹中回憶道,到大廟前彩繪,可說是一圓小時候的夢想,也讓她擁有了珍貴的「公共參與」經驗。她也談到,學習本來就不只是在教室裡,每一次到社區服務都是一 種新的學習和經歷。「一個城市之所以偉大,在於一個市民的學習力」這句話讓郭畹中感受很深,她相信,因為透過共同學習,透過藝術,透過在社大的學習,她找 到更不一樣的自己。
■舊愛不一樣 集體創造日常小幸福
走進冰雪聰明辦公室前,中堂的牆面總是琳瑯滿目,其中一場是由「舊愛不一樣」發起的成果展,各項實用且可愛的改造配件陳列在牆上,「舊愛不一樣」指導老師高韻芬開心地宣佈,這次募得的款項轉作社大的興學基金,在同學們的熱烈支持下,總計募得超過一萬元。
在社大從坐在台下學習的學員一路走到台上當講師,高韻芬分享道,在社大學畫畫讓我打開「視界」,沒有制式的框架讓我的學習更多元。
當了講師的高韻芬分享班上舉辦第一次義賣的故事,為了鼓勵同學參加義賣,她以一本談寄養家庭故事的《開往遠方的列車》,傳達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單薄,但集結一整班同學的心意,力量就變大。
深深瞭解團結力量大的高韻芬,也是長期於社大擔任志工陪伴社大成長,瞭解社大的財務狀況的她,也開始將義賣收入轉做社大的興學基金,為班級添購縫紉機具並留作社大財產,供給社大及學員共享,也開始與學員開創新產品,為「自己的學校」籌募辦學基金。
■木本物質 做出每一段跨界的連結
今年初,成功國中與台南市社區大學合作「藝術進入校園」的行動,木本物質班師生以「校園就是我的舞台」為創作概念,創作六張木製「談心角」捐贈成功國中。多年來,木本物質班開創了許多結合「集體創作」和「公共服務」的有趣案例,學員們的作品也因此散佈在台南市的各個角落。
木 本物質班投入公共服務多年,不論是八八風災後,進入那瑪夏部落為災民做工作台,或是在安南區協助在地居民重拾舊時記憶製作「吃水堀」。指導老師李維睦分享 道,關心與付出是無價的。在社大擔任講師已有十年光景的李維睦也談到,學員們非常樂於將合力製作的作品送出去,在個人主義高漲的時代,透過「公共參與」的 操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間多了分享和服務,每個人的心裡也留下一個美麗的回憶,社區也因此產生了不一樣的氣氛。
學習力量大,我們的集體創作--台南社區大學
表達、傾聽、談論、交流,在台南社大,可以開創出甚麼學習價值,師生感受最深,因為,台南社大是大家的集體創作,我們還關心這個作品可以貢獻給這座城市甚麼?分享給人們甚麼?
話 題:台南社大的「學習力」--集體共學、創作的幸福
時 間:2011年 6月23日午後
地 點:城市裡,友善的咖啡館,台南社大的友好店家—波哥長榮店
台南社大主任冠州:
台南社大成立以來,花了很多時間來辨別成立這個學習組織的必要性是什麼?是把這裡變成另一種市民休閒的選擇?還是帶有社會運動的性格,想用學習來改變這個社會的一些事情?
這些想法,都是社大初創時的發想,還沒有經過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驗證。想法與真正到現場實行,果不其然有很大的差別。有學員說,我們只想學一些東西,不想參加成果展,不想寫作業,也不想寫心得,更多人說我們在外面上課都沒有這麼麻煩……這當然也是很多老師拿來說他們不想寫教學反思、不想辦成果展的原因。
可是,有些老師並不願被這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慣性氛圍所影響,因為他們知道共學可以帶很多個人學習學不到的東西,他們知道集體合作去完成一件事情,比起一個人默默學習,有太多意料不到的刺激與驚喜。
而且,看到城市或社區,一點一滴被自己的參與所改變,那種學習的過程,讓自己對生命的存在產生有重量的價值。
今天這場對話便是希望透過師生分享教學的美好、集體共學的幸福,由大家各訴我們,社大要走怎樣的路線?為什麼要走不一樣的路做為辦學的核心價值?
※ P2:
<城市故事人>
憑藉一股「在地人應說自己的城市故事」的使命感!點燃這一群人說故事的熱情,講師楊美英是精神支柱,全程陪伴,培力一群「城市故事人」用心、熱情發掘在地故事,集體創作完成:「尋訪台南經典人物篇:韓石泉、林是好及郭柏川」以及「台南人的喜事地圖」等多種城市故事旅行路線,這群師生透過「說台南」開展學習力,讓台南不是專家說了才算、台南不只是旅遊導覽書寫得那樣子而已,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城市故事,只要用心閱讀、用心說。
美英/講師:「不甘於只是…..」在台南社大是被鼓勵的,我們認為說故事可以不只是說說古蹟,而是說生活有關的故事,再加上一點表演性,就以這個當作起點,我們這群從二十幾到超過五十歲的人,每學期推陳出新,走出教室為我們居住的城市說故事、說自己的故事,一起實踐、一起被看見,我很幸運可以遇見這群人。
凱萍/學員:來社大最大的收穫是:變胖了!因為有很多課後的聚餐! 也常常因為功課而熬夜失眠,求學唸書的時候都沒有現在認真,半夜都會傳簡訊和同學討論功課,很累卻也累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美英:是故事的力量吧!當故事被啟動之後,其他故事會自動找到連接點,因為故事的牽連,大家一直往前走。
※ P3:
<彩繪嘉年華>
因為不甘於被定位成只是畫在畫布上,學校的牆面、廟前的電線桿都是他們的畫布,由葉玲君老師帶領學員以彩繪集體創作,曾在社大校園、社區圍牆揮灑畫筆。
畹中/學員:第一次被幸福邀約,以前都是透過社大部落格看到大家的身影與活動,今天竟然可以親眼見到大家。今天感受很深,因為看報紙知道<社大自治條例>這個議題,也想起參加許文龍講座,許董說:「應該不要規範學校,要讓學校自己辦學。」
我在社大學畫畫很久了,單純地想學圓小時候的夢想,社大提供彩繪班在公共參與的學習優惠,因此開啟公共參與的經驗。我認同學習本來就不該只在教室裡,班上當然有反對的聲音,因為有些同學只希望學習基本的技巧。我很認同分校執行長茂成老師說:「城市的偉大在於居民的學習力」,這句話讓我很感動。透過藝術與學習找到自己、認識世界,這是我喜歡在社大原因,台南社大十年了,要繼續堅持下去,沒有緣份的同學,想離開,就祝福他。
榮宗/學員: 當初因偶然參加社大,原本只是想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不要讓自己終老而一事無成。剛開始學彩繪,一心一意專注在自己的學習上,很少跟班上同學有互動;但是,在參加了第二期、第三期到目前的第四期為止,個人的作品愈來愈少,戶外的活動(包括集體創作或聚餐、共遊…..)卻愈來愈多,朋友也愈來愈多。若問我是否會後悔這樣的改變,我會說是有些遺憾,但絕不後悔!
※ P4:
<舊愛不衣樣—舊衣改造>
這群師生堅持以舊衣創作,在環保與創意之間摸索學習,期末還會捐出一學期來辛苦縫製的作品,公開義賣,為社大籌募興學基金。他們以認真縫製的作品,「無聲卻很有力量地」說服了大家。
韻芬/講師:我在社大開課之前,當了很久的學員,也當班長,所以,我會接受到同學反映學不到什麼的聲音,因此我要學習從中協調,鼓勵同學。後來社大邀我開課,從社大學員轉換成為老師,壓力很大,想推一些理念,也會擔心學生覺得學不到;第一次鼓勵學員為家扶中心義賣,也掙扎很久,因此,先以《開往遠方的列車》這本繪本來傳達寄養家庭的故事,但是也尊重學員的主動意願,我想傳達的重點是:一個人力量單薄,但集結一整班,力量就很大。
我反思社大自己財力並不足,應該先將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幫別人,因此漸漸將義賣所得轉作為社大興學基金,添購縫紉機具,做為社大財產,讓大家共享,社大有這麼多優秀的師生都可以合作開發產品,為自己的學校籌募辦學金。
王酈君/學員:參加社大已有兩學期了,我喜歡社大有別於一般外面補習班或才藝班的教學方式,沒有制式的框架約束,讓我們的學習更加多元,集體合作的創作大多給予」成人們」對這城市有些許貢獻,能盡一些薄力,更落實環保概念;另一層面是對我們居住的城市有另一層面的瞭解與認知。我是一個外地人,藉由來社大上課,讓我更容易融入台南,除認識了這個城市之外,也把不同的台南介紹給我的親友。
蔡惠玲/學員:這門課主要是讓舊衣物改造,不僅是物盡其用,甚至是垃圾變黃金,再加上老師會推動全班捐出作品義賣,將部分所得捐給慈善機構。甚至班上共用的耗材也可由義賣所得來購買,不用讓社大的負擔加重。韻芬老師是從學員出身,因此很知道學員需求,觀念很新,給同學很大的空間,也常會說要跟學員學習,只有在社大講師有這種胸襟,我認為在社大學習真是物超所值。
※ P5:
<日語研究社>
「日語研究社」是台南社大較高階的日語課程,定位為語文社群,致力於透過日語轉譯日本與台灣的美好。這一班師生也自主成立社團,課程與社團相輔相成,師生在課堂中共同研究日語,再透過社團參與公眾服務及國民外交,曾代表台南社大參加全國社大研討會開場表演,並曾接待日本群馬大學師生到訪台南。
月梅/社長:我被選舉成為社長,才學習如何成為社長。社團的宗旨除了日語為主,也會邀請理財講師,每年也會安排公益活動,我認為這些事只有在像社大這樣的學校才會發生,希望社大長命百歲,讓大家都擁有這個這麼棒的學習平台。
芳純/資深班代:我在社大學日語已經九年了,讓我的生命有一個學習方向,很幸運地自第二年起便擔任班代一直到現在,我常常會協助老師聯絡同學,轉達老師的想念,好像一直幫社大招生一般,常常拿一大疊簡章回公司幫忙分發,也會跟缺課的同學說:你怎麼可以這樣拋下我們,要不要來加入社團,沒空來學習可以加入社團。我接觸很多班級,覺得老師的支持很重要,老師在每位學員的心目中都是偶像,老師說的話很重要。
蔡宗哲/學員:日語研究社的同學來自社大日語各班,同學們都很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緣份。老師將教科書活化,激發學員對日語以外的歷史文化有深的瞭解跟興趣。我覺得社大日語研究社是非常靈活的學習環境!
※ P6:
<非拼布可社>
一群媽媽們自主成立的拼布社團,用柔暖的布,與世界對話,靠自己的力量參與「全球藝術交換」、發起縫製「勇氣娃娃--送愛心到日本」等行動。
慧芬/非拼布可社長:近兩年來,我才開始漸漸瞭解甚麼是自主社團,也慶幸有人認同我們社團做的事,社大的網站功能很強,大大協助了社團發展。透過社團,發展活動,集結眾人的愛心,圓一個自己不確定可不可能完成的夢,我們社團很多元好玩,是社大促成這個平台,幫我們這群媽媽找到一個生活的出口。學習本應該是長長久久的,有一天一定會開花結果。
淑琴/資深社員:我也在社大十年了,為了讓拼布課程順利開成,我會提錢幫同學報名,後來籌組拼布社團,從一個社團變成一個大家庭,社團就像我們的另一個家,因為我們社員都是媽媽,身為家庭主婦,也都有不方便來上課的困境,所以,我們每一個成員都歷經家庭抗爭及革命,社員共同給予支持與鼓勵,後來都走過來了,而且是平和地改變,然後一起學習到現在。因為社大回饋給我們,我們也回饋社大,願意引導社員參與公益。
<好棒志工隊>
抱持著「如果沒有志工、沒有社團,社區大學就不是社區大學了!」這樣的理念,台南社大創校的同時便召募志工加入社大辦學行列,不只是輔助工作人力的不足,更為了實踐學習者的力量,因為社大志工也都是學員,好棒志工隊就是學員實踐、回饋學習的最佳場域。好棒志工們都認同這樣的理念,但,最後,大家就是喜歡在一起的感覺,尤其是為了大家的台南社大做一些好事。
俊成/好棒志工隊長:好棒的隊名是來自於大家看到志工都覺得好棒,就這麼簡單!我第一次當隊長,還在學習中,從進入社大到擔任志工至今也有十年了,我認為一個人只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就勇往直前做。剛進來社大有一種感動,我從事過的工作有工廠或水電,只有在這裡,讓我看到認真的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看他們做事竟然做到凌晨,我都在想這些人怎麼這麼笨,但就因為社大有這群人,讓我們有動力參與。
美美/前隊長:當志工、當學員都有十年了,近來社大當志工始於佩服工作人員能記得學員的姓名,他們把學員當自己的家人,受這些孩子的感動,我願意發揮自己的力量,永不辭職,除非他們先辭職,希望大家都一直留下來。
※ P7:
<登山社>
在歐鴻祥老師帶領下,登山社身體力行推動「無痕山林」登山運動,曾集結社員力量,前往北大武山進行為期數月的登山客登山行為問卷調查,並彙整統計數據提供農務局參考;也曾發揮登山技能,協助運送八八風災物資前往偏遠部落。這群師生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讓登山社團開展這樣的學習力。
煜欣/登山社長:我認為社團應該向外發展、與人合作,時時思考社團要發揮什麼力量,因為社團本身就是一個資源,所有成員都是一個資源,要有自己的想法與觀念,可以出錢出力,例如:送愛到日本--勇氣娃娃—這個公益活動,我們可以捐郵資,並非我們有錢,而是社團有年度盈餘,因此我們會討論盈餘是誰的,嚴格來說,盈餘應該是社會資源,並非社團及個人的,錢在我們手上,所以,我們要嚴謹使用,所以,我主張社團要固定提撥公益基金,有能力就該延伸出去協助別人。為什麼我們要定位為學習社團?我們的本業是登山,但是要學習其他人,來社大的目的就是學習。社大是一個奇怪的地方,很多學員會上很多課程,是一個多元的地方,很多人會因此不斷有連結與交流,社團幹部也因該有開放的心胸,讓社員與其它社團交流。
<旅行寫生>
一群人在一起,到處寫生畫畫,老師親自規劃秘密旅行,引領學員探索的期待感,揪團邊旅行邊寫生,以畫筆紀錄身邊的人事物,以顏色表達對城市的關心與觀察。
貴芳/旅行寫生講師: 我剛進來社大,並不懂什麼是共同創作,第一次就全班集體出資印了一本繪本集,我喜歡跨領域合作,與環境學程合作,認識如何測量老樹,因為孔廟的老樹,同學也會開始關心老樹的現況及後續發展。在社大可以滿足老師的想法
越放鬆、越把權力下放,學員更知道要做什麼事。如果我不當老師,我就想去當帶人旅行的導遊,現在竟然一點一滴地將這個興趣加入課程了,讓我實踐這個夢想。
慧玲/美學與藝術學程經理人:以前是要拜託同學來參與,現在同學為什麼願意主動?
貴芳:我只是放出訊息,沒想到同學都這麼主動,因為同學越來越主動,更讓我感到沒做什麼,我對同學的貢獻應該是讓同學學到快樂。
慧玲:我也看到貴芳老師的改變,她現在已經可以談心靈談快樂了,這是社大存在很重要的價值,老師要帶帶這麼多人一起做一件事,很困難,但為什麼還要做? 這些都需要經過很多自我革命只要走過來,就會是一種生命力。
※ P8:
<台南社大十年紀錄片導演培力>
因為「自己學校的紀錄片,應該由最瞭解學校的社大師生自己拍攝」這個理念,就開了「台南社大十年紀錄片導演培力」這一門課程,培養師生。這是」培力」的概念,也是台南社大常做的事。透過這種」培力」方式,拍攝進度可能慢了點,也可能不那麼專業,但,至少深得人心,過程充滿意義,是有價值有感情的產物。
也慎/紀錄片講師:今天來聽故事,也為「台南社大10年紀錄片」徵求故事。社大十年紀錄片醞釀了很久,從2009年開設了紀錄片導演培力班,漸漸引導學員分組熟悉紀錄片拍攝技巧及過程一直到現在還在進行中。」共同製作紀錄片」這件事在大專院校一直是很失敗的,因為大家都想當導演,但是在社大卻神奇地成功,因為社大學員都很願意主動幫忙。而且社大學員來自各行業,有成熟的學習態度及資源,例如本學期生活廣告班,因為有從事婚紗業的學員,所以有很多機具,每一次在街頭拍攝,都會吸引民眾圍觀,我們也藉機宣傳社大的課程,這是我們走出教室、加入城市的有趣記憶。
<木本物質>
不是木工班!是「木本物質」!就因為這個「探索本質」的教學理念與堅持,
再加上「講師自己喜歡玩」、「社大可以包容很多創意」,木本物質這一班在維睦老師的帶領下,歷年來開創許多「集合創作,公共參與」的好玩案例,學員的作品散佈在城市各角落,師生們都樂於邊服務邊學習,他們說:「這是我們的作品,歡迎社區居民使用愉快!」
維睦/木本物質講師:
來社大這10年最有趣的是和學員一直成長,經過10年,什麼問題都發生過了,也有了一套上課模式,也因此變得便較不有趣,為了突破模式,也因此有」異種傢俱」這樣的創新課程,這是社大可以包容的創意。
「公共參與」對我說並不困難,我會說服同學:『你技術這麼爛,卻有人出材料讓你練習,以後,你就不會浪費材料了!』但其實我心裡是有底的,並不會讓學員有浪費材料的可能。
透過集體操作,以小組形式,讓各組分配一個任務,各組便需要討論,小組的關係也因此變得緊密,而不像以前那樣上完一學期,學員之間都互不認識。
我發現大家其實很樂於將合力製作的作品送出去,這個時代大家都比較重視自己,透過「公共參與」操作,讓人與人的關係有分享及服務,讓我覺得很舒服,也因此,後來越做越大;我感受到學員非常熱情、付出的愉快,做完之後,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美麗的回憶,影響那個社區。
※ P9:
台南社大主任冠州:
今天是社大人員的充電,心靈的充電,讓我們知道這樣的社大發展路線是正確的,這些不同班級或社群在社大發展的支線,共同組構了一個清晰的台南社大樣貌,許多飽滿的故事,讓校方、教師及學員三方經由共同聆聽與瞭解,原來我們所在經營的學校,是一個這麼有趣及有意義的學校,因為共同學習,相互支持,讓這所揪團學習的學校,有了它獨特存在、被師生所肯定的價值。這是一所值得大家疼惜守護,繼續經營的學校
許多人在社大變得充實,變得豐富,這種經由共學來帶動城市改變的課程發展模式,是值得社大深入發展的教與學方式,藉由師生的回饋,也讓我們看到了經營這所令很多人喜愛的學校,是多麼幸福的一個工作。
<編輯的話>:
學習的價值,學習者的意識
關於「學習的價值」,總是台南社大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工作人員期許自己是辦學者,師生都是辦學夥伴。
台南社大辦學十年,從不間斷討論著、自我更新著教與學的各種觀念。關心學習者的權益,也在乎學習者要隨著開展出進步的學習意識與態度。
從資深學員成為工作人員的冠達:我感受到在這裡的學員越來越瞭解自己,以一種洗練、順暢、自信的方式展現人生。從學員閃閃發光的眼神裡、誠懇真摯的談話裡以及情感深藏的作品裡,每一次的感動都讓我更喜歡學習、喜歡老師、喜歡同學、也更喜歡學校。這就是台南社大的魅力所在。
學習力量大!謹以本專題獻給為這座城市的美好生活一起打拚、一起開心學習的台南社大師生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