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重建」公民會議,台江鹽分地帶風災後的希望
時間: 2025/07/23(三)21:00-22:00
地點:線上
參與人員:北門社大潘秀妲校長、妙玲主任、台南社大台江分校水電DIY林清華老師、安東庭園河川巡守隊許榮清隊長、張學聖老師、十三佃文化工作室鄭忠勝、黃玉坤老師、崑山科大郭一勤老師、曾旭正老師、台南社大陳泰豪老師、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吳茂成執行長、綠到志工吳清榮、工作人員唐雅華、許雅緻
吳茂成執行長
先請潘秀妲校長簡單說明一下當天遭遇風災的情形,看到的問題和現象,目前有沒有什麼建議、想法
潘秀妲校長:
颱風夜那天現在想起來還是會害怕、驚魂未定,我家是三合院,當天大廳的門閂被吹壞,我為了要鎖住不讓大廳門被破壞,風吹進來,祖先牌位整個被掃下來,好慘啊,我一個人用手壓門鎖壓到手都瘀青,我嚇到都要哭了,還好最後有鎖住,很感恩,屋瓦有破一些,我住的房間沒有漏水,廂房、別的房間都在漏水。七股還有其他地方這麼多三合院被掀了蓋著帆布,蠻難過的,我家漏水但捨不得蓋帆布,正好那間也沒有在住,我們都想慢慢等待有工人可以去修繕,買得到瓦可以修,這次破壞後續的重建路真的很遠,也不知道怎麼辦,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辦我只能先拋出這樣的問題聽聽大家的想法
吳茂成執行長
不只七股,我有跟溪北像青鯤鯓、西寮,比較上有兩個情形:有人住跟沒人住的房子差別的狀況也是蠻大的,再來是已經有改建過的樓房和傳統的三合院,三合院這次的屋瓦或結構本身就已經有些問題,要怎麼來整修,旭正老師風災後也有說希望能夠啟動一些機制,看怎麼有一些長期的做法這部分等一下再請旭正老師再給一些建議。接下來請清華老師分享看到的狀況和現象或建議
清華老師
我當天會去也是因為前一天在看玶作一間弱勢團體的受助戶,前一天已經蓋好了,隔天再去看已經颱風過了第二天,發現要進去樹都倒在大馬路上,電線桿也倒了,我開車去因為也很怕騎摩托車被吹走,整個路是滿目瘡痍,房子看起來像廢墟,紅瓦厝有的已經沒住人了也不可能做保養維護,很多房子的結構是甘蔗板黏土做成牆擋風擋雨,風災前一天去幫受助戶作一個隔間,他的牆面就是甘蔗板作成的,木工在釘牆角住時邊釘土邊掉,以前的房子大樑有的是用實木、較窮的就用竹子,竹子作的樑時間久了就容易蛀蟲,沒人住房子就容易崩壞,那天就發現很多房子沒人住就是一個問題,再來就是沒有年輕人,住在那邊都是老年人-顧魚塭或討海捕魚,一旦發生狀況,他們根本就是無助,當時我就想打電話給修繕團的團長,電話怎麼打都打不通,因為電線桿倒掉後完全沒有電力,發現問題一旦發生對外求援很重要,對外求援一定是打電話,一定要有基地台才能對外求援,這是我看到第一個狀況。第二個就像老師講的,風在吹的時候門真的檔不住,那天風真的太大,沒電大家已經很驚慌又加上狂風,老人都要去收驚了。沒有電無法向外求援,互助的功能一定要有,互相支援,如果社區無法互助了就要對外求援,是不是有其他外縣市志工、巡守隊或互助隊可以互相支援,像這個禮拜,我參加過的兩個義工團,他們這次就發了將近200人去幫忙蓋帆布,剛剛還有一各理監事還問我這禮拜能不能去支援。現在你們看到的這些照片,是我前天去幫忙蓋帆布的照片,其實我們去我也很害怕,因為去的人不是很專業,要上紅瓦厝頂不知道要踩哪裡,破掉人就掉下來了,前幾天就有一個因為上去蓋帆布就掉下來了,這個就是因為沒有經驗,前天去的時候,大家也不敢上去,因為我從99年到現在都在做義工也是有做過這樣的工作,我知道要領在哪裡,就上去拉帆布、拉線,其他人在下面備料給我,沒有經驗也是一個問題,所以依但發生問題需要很多專業人士去做這些事情,再來就是需要人手,沒人真的沒辦法,而且沒有年輕人,另外,台灣每年至少有2-3個颱風,我們是不是要在災害之前就要做預備,我們知道5、6月後會有風災,是不是在過年、春天就開始做一些預備,譬如準備一些救災用品,像海邊風大會把方子吹掀,就要有臨時安置的地方-飯店、學校大禮堂,還需要重機械幫忙開路救災車才有辦法進入,山區大部分是土石流也是需要重機械-山貓、怪手;城市大部分是積水比較嚴重,大樓容易沒電,因為發電室都在地下室,一旦淹水都沒辦法運作,所以發電機也是很重要。個人救災包-像日本的小朋友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包包,一但有狀況小包包一杯就趕快到政府指定的避難所,他們的救災包裡有至少3天以上的糧食,裡面除了吃的還有水、手電筒、簡易藥品,我覺得往後我們是不是要考慮有這些準備
吳茂成執行
剛剛提到救災要專業,不是我們去就可以我記得小時候颱風來,老一輩的都會叫小孩拿麻布袋蓋屋頂用磚頭壓著、門用竹子去綁,這個都需要年輕人來弄。清華有一些具體建議:電機、個人救災包、社區安置和互助系統,安置的地方在颱風之前海邊強風、山區土石流都需要做演練缺玉互助的救援隊平常要建置起來,斷電手機不通時、倒樹重機械能不能進去、老房子沒人住結構脆弱…,這可能是整體、長遠要去注意的。
接下來榮欽、榮欽他的老家在學甲,學甲雖然比較裡面但受創也蠻嚴重的,榮欽講一下學甲大灣的情形
許榮欽
這次颱風從佳里、七股進來,因為我們那邊還有一些三合院,以前蓋的紅瓦、用竹篾邊起來的土牆壁,風雨侵襲下就會掉下來,紅瓦要蓋是要有技術的,記得我們家的三合院是二姨丈蓋的,那時的老師傅都不在了,一些表兄弟以前做土木的、蓋房子的,以前還有一、兩個會蓋紅瓦厝,現在老了,大家都退休了,找不到人可以修理才是麻煩,紅瓦厝要蓋除了要有技術外還要爬上去,外行人無法做這工作,所以以前技術要傳承下來,萬一遇到這種狀況時,要有維護、修護的人力在,志工能幫忙的是零碎的事,減少爬上爬下的時間,重點是要有修護的人,有的已經失傳了很可惜,我們家的三合院是竹籠厝,一半是磚頭壁一半是土牆壁,以前都用粗糠拌土去抹牆,再抹上白灰。這次主要風大雨滲進來,再加上老房子多少有白蟻蛀掉結構沒那麼好,我家三合院地震那時鬆動,前屋後來有做鐵架撐著,所以前面沒被掀開,中間的部分被掀起來有縫隙,下雨時就會滲水,有破幾個洞,我們就用水桶暫時接漏水,沒辦法,現在找不到工沒辦法修,農村年輕人都不在,剩下一些長者在家,所以這是一個危機,如果有一個team出來加上志工配合去修繕比較理想,所以地方要組織起來,會的人要出來
吳茂成執行
老屋的修繕要有技術和材料,也是提到農村老化、年輕人少,有一些傳統工法的技術是不是可以來培訓,一但遇到時可以來救災,這部分社大有開居家修繕-水電修繕當初也是這個想法,家裡有一些比較簡單的水電問題可以自己處理,沒想到說一些老房子結構修繕的技術,這部分可以問一下一勤老師或學聖老師,看大學這邊有沒有一些機制看看怎麼來參與
接下來是泰豪,在蘆竹溝,跟七股比較不一樣的是,如果是樓房比較沒問題,如果是三合院問題也是很大
泰豪
蘆竹溝有一些透天、平房、三合院和蚵寮,其中比較嚴重的是三合院和蚵寮,幾乎是全毀,紅瓦厝和木板搭的工寮比較脆弱所以都倒光,第一時間電和通訊就都沒有了,要對外求援或要讓外面的人知道村莊或沿海地區發生什麼的資訊,是沒辦法在第一時間被傳達出去的,蘆竹溝的年輕人相對多一些,但遇到這種事也不知道要怎麼處理,遇到了,只能先把自己家裡先處理好,我們那裏有幾個長輩是需要用維持生命的呼吸器,所以電停了人也就走了,現在環境變遷比較嚴重,颱風可能會一次比一次更嚴,對於緊急用電-發電機預備組可能要放在某個社區集中,以及預備通訊設施是不是可以做對外的救援,另外長輩如果遇到這些事情晚輩無法回去,怎麼樣第一時間作安置,主要是通訊,網路沒有電話沒有的情況下,沒有第一時間救援很多憾事可能發生,所以建議是否有預備組的發電機,或者是未來跟電信公司合作,做社區韌性的預備點,讓社區民眾遇到災害時可以有一個第一時間可以做對外通知的設施。蘆竹溝損害比較嚴重的是平房工寮,電也是前一陣子才全部都通了,以上
吳茂成執行
泰豪講到這些也是很具體,使用電不只有照明而已,尤其現在高齡的老化社區長照的需求很重要,所以一旦沒有電時,有人使用呼吸調節器沒電就很遺憾人就走了,可能還有其他不只是這個。清華也有提到,社區應當預備傳統的吃油的發電機,如果台電真的斷了,不管太陽能還是什麼,斷了只能靠傳統的發電機,電信的部分我就比較不了解到底要怎麼來做,即便蘆竹溝青年比較多但沒有經驗,我過去在大樓社區遇到幾次風災也是這個經驗,要去了解,不然也沒辦法。
我們了解到這些問題、現象,旭正老師一開始有提到是不是比照地震的做法,先安置再來從長計議,請旭正老師跟我們做一些回應
旭正老師
我覺得這次一方面風很大,一方面發生在人口老化的沿海地區,變成後續要處理落差很大,這次要學到教訓,顯然這麼大的衝擊以前都沒有發生過,以後也不會不可能不發生,所以這次大家到底可以學到多少事情,譬如政府可以做什麼民間可以做什麼,茂成請大家來討論,我希望社區大學藉這次機會整理起來,有些事情確實政府要做一部分民間可以來協助,政府可以做的是基本設施的部分,這次電線桿都倒了所以通訊系統都停了,我記得在前瞻計畫有提到微型電網的角度,一些小區域形成電網,要處理電的復原比較快,因為我們是大電網所以斷掉要花比較久的時間處理,另外這次沿海地區,照理講周圍很多光電廠,但光電廠跟社區、部落沒關係,如果能以聚落為單位去思考跟光電廠能透過怎樣的方式….,因為災害發生的時候光電廠的電應該也送不出去,斷電時台電目前的作法-各電網的電不能送到電網裡,因為怕在修理的時候有電進去會發生感電,其實颱風過後光電廠應該可以發電,但因為說部落或住家有裝光電板的也沒辦法,所以這部分應該趁這個機會把制度、管理方式做一個新的調整,這是市政府要做的,找一些相關單位來協調,讓一些制度、做法可以做一些改變。另外以聚落為中心去思考救災、防災需求,譬如安置的部分,安置每個部落都可以去檢討,災害發生的時候到底哪裡可以用?校舍、活動中心、香客大樓或有其他地方,過去慈濟對救災這部分發展得很好,發發展出一些設備,像可以簡單收納的床,不知道這次慈濟有沒有動員到災區,茂成知道嗎?
吳茂成執行
我知道慈濟有進去但實際的做法不知道
旭正老師
有可能較針對人去幫忙,這次安置的部分,有些社區有空間可以使用,但大家覺得這是個人的事,家戶各自去想辦法,可能有一、兩間房間還可以住或到親戚家住,其實可以在事先做一些規劃-萬一災害發生時到底哪些地方可以安置,是不是跟慈濟系統聯絡,他們就可以有備用的設備可以進場。另外以聚落為中心有一個安置的地方,其實就是成立一個災防中心,那個地方就要有備用的發電機、水、防災型通訊設備,有電有通訊很多事情才有辦法進行,譬如對外聯絡或上網求救、青年人可以回來、了解地方的狀況,所以以聚落為中心的災防準備,趁這次真的要認真想並建置起來,過區雖然有推動每個社區畫防災地圖,其實我們的災難一是沒像日本那麼強,這次讓大家認知到以後災難會越來越大、越困難。房屋復舊修理的部分,現在就的三合院屋頂都被掀掉,要重建不一定要用舊的材料和工法但不要用鐵皮屋,所以要如何以傳統三合院的基礎上有新做法,甚至趁這次機會將屋頂太陽能設計進去,這部分不知道郭一勤老師是否可以思考看看,建築系這次是否有人投入到這裡面跟相關單討論要怎麼做?不然我相信大部分都請鐵工獎鐵皮屋盡快搭起來,這樣就很可惜,就算用鐵皮屋也可以跟太陽能設計在一起,我覺得觀念上不一定要完全復舊,過去發展出來屋瓦的型態其實也無法完全去面對新的災害強度,所以屋頂該改變成什麼樣新的做法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最後針對人力不足的部分,這次電信不通災區發生多大的困難也無法有效傳遞出來,這部分也是政府可以幫忙的,社區也可以來做,921地震發展出其他鄉鎮社區認養受災鄉鎮,一對一把窗口建立起來,這次如果可以慢慢建立起社區對社區的認養,來幫忙的可能是台南市市區的社區,也可是外縣市的社區,中間關係事先就要去協調、安排,一旦發生就知道要跟誰聯絡,社區對社區也有合作的窗口,大家互相幫忙變成聯防的網絡,這部分社大或社區可以一起來做,這次的災害出乎意料,狀況事先無法了解、經驗也是新的挑戰,應該越挫越勇從經驗學到東西,將聚落的災防中心、安置點、相關設備、人力網絡建立起來,這次若能從中學到教訓將來面對新的災害才有能力應付
吳茂成執行
旭正老師有提到社區認養社區,確實,我們在第十四屆重回村廟論壇也提到發展台江鹽分地帶公路的概念,這一兩年初步先跟馬沙溝長平國小開始有一些合作,今天晚上本來有邀請馬沙溝長平國小柳校長,不過他因為有事情沒辦法參與,柳校長有提到學校受創很嚴重、樹倒了很多,特別是老樹,也很難再回植,社區的老樹更多,風災後大家關注房子的修繕問題,社區的樹木、行道樹因為倒的實在太多了,大部分直接鋸掉、清掉,後續會不會補植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旭正老師提到復舊不一定要用傳統工法,是不是有新的做法?這部分請一勤老師談談看法
郭一勤老師
現在災害的樣子太多元了,我們可能很專注在面對地震,這次颱風風所產生災艾的影響都超乎我們的預期,災害的樣態和發生的條件有非常多元的狀況,我有幾個想法,颱風是一個比較可以預測的災害,每個地方政府都有氣象顧問的團隊,但看起來都好像在提供縣市首長判斷要不要放假,機制沒有發揮到一定的效用,如果可以就地方政府或透過區公所能有更準確的預測或判斷,提供給大家預防性的撤離或防災的準備,積極強調防災意識,對大家比較有實質的幫助,對災害的預測尤其像颱風,以現在的科技比較可以掌握可能造成的影響,應要想辦法透過現有的機制或科技、網絡,讓大家可以事先做好準備,而不是每次颱風來大家就只是期待放假或不放假、風有多大,防颱的準備是這次很重要的經驗。第二個,當災害發生的時候防災中心,不管是學校、活動中心、廟或其他各種設施,過去在社造課程常在談的防災地圖,印象中很多社區處理課程的時候就是畫出一個地圖就結束了,但這件事情不應該是這樣,防災演練、韌性城市的演練,要逐漸進到每一個村落或社區,韌性不光只是說面對潛在國防上的問題耶包括各式各樣的災難,防災的演練要取代過去靜態的社區地圖。第三,剛剛有提到這次災害進去幫助的問題,磚瓦房子的重建或復原,我也同意旭正老師講的不一定馬上急著只能復原,思考如何在現有的科技和設計概念下怎麼做比較好,這件事需要時間和對話同時記錄好在這次災害裡面臨到的各種困境、狀況-通訊、電力、水利,甚至剛剛提到有長輩因為身體健康問題需要某一些設備的維護,我以前可能比較沒有注意到這樣的事情,當不同的志工團隊要進到社區的時候面臨到的各種問題,都應該做好一些整理,在這些基礎下試著找到可以合作的案例或對象,把重建的對象用一個個案例開始做,變成大家可以參考的例子,大部分人遇到這樣的事情通常都急著恢復或修復,如果要全面或大規模慢慢來或找到一個合理的方法也不是一個合理的狀況,所以建議把這次遇到的各式各樣問題逐漸條列,看看物同層次的問題怎樣來解決,尤其建築空間的部分我認為配合新的科技和需求,用一個個案例建立對這件事整體的看法
吳茂成執行
剛剛提到防災地圖等社造要進到實際演練,通訊、電力、國防、各式風險甚至有些沒想到的,譬如高溫,這幾年我發現越來越高溫也是需要去因應的,關於災後大家急著復原,對應的工法或老宅的活化,過去沒有這種急難去說怎麼做,確實是個大問題,如果大學院校相關科系可以有專題去作探討應該幫助蠻大的。旭正老師有提捯到,社大對社區以村落為中心的防災,或榮欽提到社區防災志工的培訓,今天應該有一些方向可以參考,大學院校這邊我知道包括成大USR有一些專案進到偏鄉地區,這裡面也涉及到國土規劃,看起來我們是有很多災難問題,可是整體結構來講是一個國土規劃,在整個溪北地區未來發展定位是怎樣,這些問題有沒有辦法放到國土計畫或現行都是計畫的層次去思考,就這各部分請學聖老師談談看法
張學聖老師
我參加主要想多聽聽第一面面臨的狀況,也謝謝剛才好多位第一線重要資訊,成大這邊有一個災防的群組,不同科系的老師也都持續關心災害的問題,有部分老師也到過現地看了一下,初步歸納的問題跟大家提到的不謀而合,斷電延伸到網路通訊問題,台電中繼站的倒塌造成溪北網路中斷,後壁遠傳中繼站錨定的螺栓大概只有10公分,也吹倒了也造成網路通訊上的問題,這都是此次學習到的經驗,一個是斷電、一個是樹倒、一各式房屋屋頂的破損,群組裡建築系的老師也簡要掃描一下,看到的問題也是差不多,一般的住宅經過建築師、技師的設計這次災損的情況比較少,這次比較嚴重的是三合院和鐵皮屋,這部分我們現在在構思到底該怎麼對應,茂成兄一直提到應該用比較長期整體來看,我們在做災害研究的時候談到災害四階段:事前要減災、災害前要準備、災害來的時候要應變、最後要復原,剛剛很多都到準備跟應變,這次風災經驗中大家提到一些整備,把緊急用電的系統、發電機的配備、個人就災胞的配備或重機械的調度等,應該都匯給公部門寶貴的經驗。應變是災害發生當下的處置,安置的地點、民間的配合都有,剛剛旭正老師和一勤老師提到的復原,我們看到建築物的損壞-缺專業者也缺年輕人,這部分恐怕是當務之急,是不是有建築師公會結合政府的力量,一則是協助修繕二則是修繕的技術讓它更韌性能夠抗災,這部分如果能更完善一次到位,不只是緊急時能夠度過而已,藉由這次經驗把它做得更好。以我的專業我更關心減災的部分,減災如果能做的更完善一點,後面的應變跟復原就會減低,我們比較長時間做防災研究的人,看到國內的資源大部分在做淹水的問題,NCDR做了很多淹水模擬:不同雨量、淹水的位置在哪裡、該怎麼因應,國震中心也做了震害的模擬,像後甲里斷層萬一發生七級地震在地下十公里,到底哪些房子會倒,其實做了不少準備跟研究,這次16、17級的風對於偏鄉、郊區的建築危害這一塊,真的是比較沒看到,代表我們在減災整備這塊,必須處置的熱點,這次給了我們很大警惕,這方面的資源應該要更多的投入,我看到非常少但也不是沒有,112年國科會也有研究在做颱風不同的風力對鐵皮屋、電力網絡為害的模擬分析,也提出一些分析結果,類似的研究是一個很好的基礎,但都有待這次經驗往下扎根、落實到地區做診斷,看事前該處裡的位置在哪裡,除了找出熱點區、比較脆弱的建築、應該及早做因應的地區外,政府要有手段來做,現在看到的是5萬、10萬等等的救急,如果從制度面來看,我們應該有一套制度來處理這些老房子,我在6月底台南市的災防會議中提過,對於這種老房子沒有特別關注,有危老條例-危老建築重建條例,可是它比較關注震災-建築的危老,它只適用在都市計畫地區,所以我就會延伸,像危老條例這種法案的精神如果對應在急迫性,應該事前趕快增強韌性以免災害來的時候,會出事的,政府應該優先調度支援調整,無論用跨區的容獎或種種,其實政府有的手段很多,把資源擺到這些地區,我們談的強韌台灣、韌性社區的核心,才會關注到各個群體而不只是都是計畫地區,這是一點點心得也是從這次案例中學到的經驗,老師們也都希望能彙整出一些想法提供政策做參考,看到很多損害的情況也覺得非常不捨,所以希望這次經驗給大家帶來真正的調整,讓下一次更強韌
吳茂成執行
看起來成大這邊也是有團隊-災防中心,過去我接觸比較多淹水的部分,0206地震時安南區也是災區,所以那時候我跟土木的老師有一些接觸,後續社區跟大學間怎麼去…智庫或討論的機制,往往災害來時比較密切,過了後就慢慢停掉就很可惜,現行拜託學聖老師就市府的災防會成大災防中心有不錯的建議、看法,也可以跟我們分享,看怎麼跟社區來討論
剛提到老屋,什三佃的鄭家古茨將近百年,一棟房子不在於年齡而是它能不能住,老屋修繕常常遇到的就是持分多,沒有要用的時候誰要出錢、誰不出,除非有一個人經濟上以較許可,想修又有能力才有辦法,鄭家古茨是發展成在地的文化基地、教學基地,鄭家家族也因為這樣有向心力,過程中有做一些修繕,忠勝談談看你們在處理老屋的建議和看法
鄭忠勝老師
泥作、水電阿,因為古茨要有專業的人進來,不是一般的泥作師父或木工可以做的,而且花的錢不少,我們不是一次就做起來,陸陸續續、小部分小部分一直做,自己能夠負擔、師傅也可以慢慢找,泥作的部分,8、9年前我們就請師傅做屋頂,這次漏水就比較少,再來就是門窗,都是日本時代的,也破掉了,剛好在4、5月請人來修理,所以門窗這次就沒受損,電的部分也是四月有請人來修理,這次只有伸手上面的探照燈有歪掉,那個比較高,溪北地區正忙我們也不好意思叫他馬上來處理,泥作的部分澎湖的親戚差不多5月的時候有過來修理部分,新讚老師那一間悌居有修理,這次就沒有再漏,另外廳門自8、9年前就有修理過一次,6月又再修一次門斗,所以這個也沒問題,彎弓(?)門本來要來修理,但颱風就來了,這面受風較大就吹壞了,我是覺得老房子需要專業的人,平常就要陸陸續續整理、健檢,我們那邊颱風夜就斷電了,停到隔天下午才復電,本源街中華電信電線和有線電視的線纏在一起,倒底是哪個單位的也搞不清楚,有的墜落下來也都沒修理,這有可能會出事,以上是我的經驗
吳茂成執行
忠勝提到電線桿的整理,在市區最近也有人提到是不是電線桿要下地,特別是濱海地區,我記得山海圳本身當時有提過電線桿要下地,不過只有部份而已,這個可能也是未來要去探討的。三合院修繕平常要進行的,確實,一下子要這麼多錢,一下子要找到那些人也是困難,但重要是他們有在使用。
今天非常感謝大家撥空分享經驗。
曾旭正老師
我想請問忠勝以他的經驗來看,傳統的房子如果要用傳統的瓦來復建跟一般搭鐵皮屋大概會差多少錢?或幾倍?
鄭忠勝老師
正身幾年前請玉井的陳來生先生來修理,他們要找以前的瓦台灣沒有,所以他們也用臨時的方法-做比較長而已,當然價格會比較高,問題是沒有材料
曾旭正老師
所以你們不是用傳統的薄瓦?
鄭忠勝老師
我們是傳統的薄瓦,但現在的瓦厚度比較厚,而切修裡的師傅也要技術
曾旭正老師
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一個年輕人有組一個團隊,說有需要的人去找他們,所以還是有一些人在做,他們叫做”漢瓦”,我認為,在台灣原本的薄瓦瓦窯都沒在燒了,文化不應該支援、鼓勵瓦窯在燒,不然沒材料大家就用東南亞進口的,就不一樣了
鄭忠勝老師
當時我們也去好幾個地方找材料,六甲….都是越南的,再來就是師傅,我們也找到高雄他也說沒辦法修理,後來玉井的詹先生他來看是會修理但就是沒材料
吳茂成執行
旭正老師提到文化部社造裡面有一些窯場是不是可以來支持,確實也可以來討論,經費整個統籌、經費怎麼運用。這次玉坤有盡到災區嗎?
黃玉坤老師
這次是風災第三天有去麻豆,第六天第七天禮拜六禮拜天去七股,剛剛很多老師探討有關防災災前、災中、災後整備、應變、復建的過程,就我個人經驗比較強烈感覺到,也許這次颱風的路徑非常的特別,我們以前比較沒有這樣的經驗準備,所以整個防災的意識或防災、救災中心的設置不是很明確,我舉個例子,我會先到麻豆撿文旦是因為麻豆農會他很快就發佈要幫柚農撿拾大量落果,網路上就有
麻豆農會總幹事的聯絡方式,我就試著連絡,很快就進到柚子園作文旦的撿拾,當天我是看總幹事的臉書救災日記,當天有500多人次參與,過兩天我才慢慢看到七股、學甲這邊也蠻嚴重的,才想說我怎麼去幫忙,但確實我不知道去哪、要怎麼幫忙,後來想說就近就到七股去,果然他們真的有救災人力的需求,兩天的過程我覺得…………………下班,結束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