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3.3 志工及社團培力
活動名稱 流域公民會議五號治洪池環境營造規劃討論
活動地點
事件紀錄

 流域公民會議五號治洪池環境營造規劃討論

 
時間:20250606
地點:線上
參與社群: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工作人員唐雅華、許雅緻、十三佃文化工作室鄭新讚、鄭忠勝、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志工吳秀杏、吳清榮、杜清煌、林冠宏、賴艾君、胡晉偉、吳鴻文、楊淑瑤、黃怡華、安東庭園水環境工作隊許榮欽、中榮里里長翁炳煙、黃玉坤、六河分署沈建成、陳界文、鍾政達、黎明工程楊敏宏、石永祺、賴奎棻、崑山科大老師郭一勤、林育惇、遠遠、paper paper
共27人
 
討論主題
一、五號滯洪池減緩鹽水溪排水線中下游易淹水地區風險的設計規劃。
二、五號滯洪池環境營造,串連鹽水溪排水線、安順寮排水線、山海圳國家綠道、灣港滯洪池、六號滯洪池,營造藍綠保育生態廊道的可能
三、五號滯洪池環境營造與再現台江內海、鼎臍塭的生態及歷史文化的可能
四、五號滯洪池環境營造如何與台江流域學習運動、台史館及安定社區營造串連?
 
問題:
郭一勤老師:
1. 兩米的植栽帶大概會選擇哪些樹種
2. 步道上一般的代步車或者是輪椅、嬰兒車,他們進出的狀況是怎麼樣? 摩托車也可能進去,那這個部分是怎麼樣來來管控,或者在設計上怎麼樣來因應?
 
許榮欽:
滯洪池防淤的問題_滯洪池構成的工法是否可採較自然的生態工法,會有很多土淤積是不是有什麼工法可以克服,不然會影響滯洪功能
 
吳清榮:
要種的樹育苗來種比較種得活
 
鄭忠勝老師:
1. 台江文化中心和海尾路種樹的經驗,樹長多大、根的狀態要注意一下。
2. 可以留一些棲息地給鳥類-環頸雉、草鴞。
3. 安順排水線和鹽水溪排水線很多布袋蓮要清一下,以後滯洪池要進水出水 比較好
 
執行長:
4號是灣港滯洪池,安順排水,許中營港口那一帶
5號的南邊就是台灣歷史博物館,接鹽水溪排水線
右上角是6號滯洪池一帶是大洲
5號應當是26公頃,6號規劃中應該是13公頃,4號滯洪池應當20幾公頃,三個滯洪池相距大概1公里左右,5號滯洪池以前叫鼎臍,地圖中深綠色代表這地方還在做魚塭,在康熙年間就有了,300、400年前先民就用濕地做塭仔,6號滯洪池一帶是大洲,大洲下面有一條新港溪就是現在的鹽水溪,到台江內海的入口就是在鹽水溪排水線和鹽水溪交會的一帶-大洲一號橋、二號橋附近,在此不斷坌土出鼎臍塭,鹽水溪排水線上游叫堤塘,堤塘港往上到現在的南科烏橋,烏橋已經快到善化烏厝寮一帶,4號滯洪池是安順寮排水,一直往上也是快到烏橋台積電那裡,所以這些排水線都從南科(灣港內海),內海還有一個小內海,在許中營有一個地名叫渡仔頭,灣港也好、鼎臍也好,附近安定庄的滯洪池也是善化的滯洪池、也是新市大洲一帶的滯洪池更是台江十六寮的滯洪池,經過時代的改變又發展科技,變成看西農場後來變成南科,南科園區裡至少有四個以上的滯洪池,但發揮的效益沒特別看到,不過現在南科三期就要開發了,就是在6號洪池的東北方,所以那邊原本比較低窪的地區還是會坌土,南科三期也必須要依照出流管制計畫要設置滯洪池,132樹谷聯外道路的對面還有一個滯洪池,簡單說,我們現在有一個機會可以透過現在滯洪池串連,看能不能夠做滯洪的聯合操作,在大風大雨的時候,發揮滯洪池的聯通,讓中下游易淹水地區可以減輕水患,台江地區主要的排水,靠的就是鹽水溪排水線水系,包括安順寮排水線、六塊寮排水線,下游包括海尾寮排水線和本淵寮排水線,北邊從海寮下來的公親寮、十二佃到本淵寮進來的鹽水溪排水線,這些都是台江內海那時候留下來的港道,如果用這個地圖來看,南科安定和台江地區安南是命運共同體,所以鹽水排水線主幹道的外水降低,內水才可以排出來,也許一下子下很大的雨,但不要一下子外水位太高。 怎麼去做聯合的操作,在AI的時代數據總量的管控,應當可以去做進一步評估,雨量的監測跟下雨地區監測不一樣喔,有時候在安定地區下很大的雨,下游海尾、溪頂寮這區可能沒有,去年的淹水,我就實際上去看過,按照南興測站的資料,第一天沒淹水,但南興測站的雨量很大,那時水利局就說治水成功,其實不是,南興測站的雨量下在土城地區,未必會下在陳卿寮、溪頂寮、海尾地區,因為隔天陳卿寮、溪頂寮、海尾就淹水了,但南興雨量測站比前一天還少,從數字上就可以看出有問題,哪有雨量下多淹水,下少淹水?但靠近陳卿寮的北區測站資料,第一天雨量是比較少,第二天雨量就比較大,所以看得出來為什麼第二天淹水就是這個原因。同樣的,在安定地區,有時候下大雨,我們這邊沒下,這時安定地區的水就要趕緊排放,對安定地區來講,可以避免水患,簡單來講就是大家要互助,總量管制下我們才可以去面對淹水的壓力,所以5號滯洪池的施設就變得很重要,以行政區來講,5號滯洪池的位置大部分應該是屬安定區,相關會議往例可能就是直接找在地的里來討論,我們台江易淹水地區就沒有參與,就是我們在談跨域治理,安定、台江、新市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應當這個課題是3個區域的鄉親共同關注。淹水問題,在極端氣候的變化和政府的政策發展的壓力下難以抗拒, 整個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衝擊也都不斷地互相影響,像南科三期就是得開發,如果我們換個思維來想,過去只會想說不要淹水,但反過來想,我們可不可以善用這些水資源-這些排水線和滯洪池來作為安定、台江、新市的環境營造,來營造一個生態綠廊,怎麼把排水線綠道化或把滯洪池變成生態公園,透過一條友善的路徑來作為聚落間共享的生態公園,也是5號滯洪池在談環境營造的根本,讓各位志工知道,在水利署的流域綜合治理當中,有4個很重要的發展議題,一是個就是水岸縫合-主要水質要乾淨,以現在科技來講,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要做汙水處理廠,在都會地區環境再怎麼好,水質髒臭就沒有用,竹溪就是用濕地的概念去淨化水質,竹溪都可以這麼做,我們這些滯洪池將來設立,譬如說安順寮排水線的水質相較於鹽水溪排水來講更糟,它在上游善化的地方已經做了一個汙水處理,在肉品市場安南醫院這邊也有,但它的功能還是有限。未來灣港也好,5號滯洪池也好,是不是也能夠兼具水岸縫合的部分,對居民來講更重要的就是親水空間,流域治理來講就是藍綠保育廊道的建構,我們往往不談人怎麼去親近水域,讓水資源來促進社區的健康環境、生活品質的提升,所以怎麼去串連就變得很重要, 5號滯洪池的後面過了國道8就接連定順路,定順路就可以接連灣港滯洪池,也就是安順寮排水線, 5號滯洪池如果沿著鹽水溪排水線,就可以直接山海圳綠道到6號滯洪池到南科,可以串連起來,5號滯洪池沿著山海圳綠道下來就是台史館社區、國際棒球場、轉運站、安南醫院都在這裡,如果能把安順聊排水線規劃成綠道,就會把外溫、中洲寮、五塊遼,整個東八寶生活圈納入進來,作為縫補安南跟安定間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就水利署來講,可能是做5號滯洪池的環境營造而已,作為公民會議會提出來就是在水利署的的流域綜合治理中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在跨域治理上,會有一個大平台會議,邀集5號滯洪池連外道路或一些治理事項,涉及到水利局的、環保局的、環境部的、涉及到 中央單位的,召開大平臺會議來討論,議題依照過去的的做法,會先從小平臺像我們今天由台江流域這邊主動發起的公民會議,其實就啊六和分署來講,我們也是一個小平臺的會議,就是先跟社區、跟ngo討論之後發現有一些議題,這些議題是必須進一步跟相關的中央或者地方單位做一些討論,所以我們今天的這樣的議題討論是有它的意義在,可以提供給我們六河分署進行未來在5號滯洪池相關在大平台會議要討論的事項,也是一個重點,翁里長這邊也在跟安定區公所看相關的串聯,比如說剛講,許中營的定安路能夠開通,最後也會接上132連結看西,基本上就是一個網絡,目前從台江大道大道就會串聯到北外環,台江大道目前是有闢設單車道,可以到達大洲,會先到台史館的大洲1號橋,從1那邊號橋那邊可以左轉串聯上山海圳綠道,也可以右轉繼續沿著大洲排水或者是北外環,直接到大洲就可以上樹谷聯外道,可以沿著單車道到樹谷園區或者是在堤塘港這邊串山海圳綠道,未來有機會做樹谷南科科技的跟社區安定、新市、台江16寮,生產、生態共生北台南綠色城市的基礎建設,我大概做這樣一個引言跟說明,目前六和分署也做了初步的規劃報告,讓大家了解5號滯洪池目前的規劃方向和可行性,接下來請界文科長分享
六和分署陳界文:
跟大家報告5號滯洪池目前要推動初步的進度和成果,水利署現在在治水政策上的改變,以前治水以安全為主,慢慢變成對環境要有改變,大概從110年開始,中央管河川整體環境調適計劃,首重的就是水道的風險,當然土地洪患的風險我們也必須要思考,除了這兩個以外,我們更在意的是水岸縫合的部分,還有藍綠網絡保育的思想,所以現在水利署而言,一個工程如果真的要做,思考的面向是很廣,這條路不好走,水利署有這樣政策的目標,希望說能夠把事情做好,越做越好。剛剛執行長有提出說聯合操作的概念,我想這是很好的概念,不過實際上的困難就是每個水系、每個單位,剛剛講的範圍就有三個部分:南科-南科管理局;中央管排水-六和分署;縣市管的部分安順寮排水、本淵寮排水-市政府,大家有各自的滯洪池、抽水站,怎麼做聯合操作不容易,不過這個目標是蠻好的,透過彼此的搭配會讓蓄洪、滯洪功能達到最棒,大概在兩年前規劃科就在執行,我們在高雄就是嘗試著執行防洪密網的計畫,如何把一個水系裡面的所有的滯洪池、抽水站、閘門、下水道設了很多科技的設備,譬如水量計、流量計、CCTU,透過這些科技的運用就可以掌握每個設施的狀況,再搭配透過AI的預報跟模擬,就可以掌握在那個地方下雨狀況,下在哪裡、下多少雨,透過AI的一個模擬、預報跟推測做出建議,讓這些滯洪池、抽水站、閘門可以做一個運用,甚至可以到多次的滯洪,或者抽水站、閘門多次抽、排水的操作,在高雄有這樣的一個典範和經驗。4號滯洪池安順寮排水33.5公頃、88萬噸已經都做好了,5號26公頃規劃65萬噸,上游的6號有14公頃未來規劃35萬噸,所以鹽排這兩個滯洪池未來完成後,理論上至少還有100萬噸滯、蓄洪的空間,這個工作我們有確定要做但遇到很大的挑戰,光5號滯洪池26公頃用地費至少要30億,依六河分署一年工務預算的工程費大概只有20億,光這個滯洪池用地費就要你1.5年的工程費,所以對我們六和分署、水利署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啊。不過我想,我們就是抱持著如果對的事,還是應該要努力的去做,所以我們也在去年就跟水利署來要了這個規劃的費用,透過分期的方式去解決經費沒有辦一次到位的問題,透過分期,我們也希望它是一個多目標的滯洪池,不只有防洪上的功能,希望能搭配周遭環境景觀、生態上、文化上都可以一個結做合。這個計畫今年2月開始,大概一年的時間,明年初就有初步的成果,接下來看規劃怎麼樣,我們在跟水利署爭取工程經費。接下來請黎明公司說明現階段初步的成果
黎明工程:
這個計畫分兩年來續辦的計畫,進度屬於第一次期中,包還滯洪池的平面配置、經費粗估和分區的規劃,首先是要強調說在99年有做一個規劃檢討,5號滯洪池的定位跟6號是屬於鹽水溪排水系統,當初都是屬於滯洪池的做法,蓄洪內水的部分,在當時也就是現代這個計劃的結束,滯洪池面積來講的話,它是26公頃,那它的一個目標蓄洪量是65萬方,但99年到現在為止的話,我們有考量到它的蓄洪量真的還剩那麼多嗎?經過我們的檢視勘查、相關的資料蒐集,在整個原來5號滯洪池集水區北側是受到8號的陸集影響、農排節流,實際的集水面積差不多剩一半,173.2公頃,透過水擬的一些模式,我們分析出十年保護標準之下,逕流量級在集合區裡面其實已有10.5萬方的一個量體,已經小於原來規劃的65萬方,所以我們思考剩下的量體我們該如何運用?我們有考量了三種的可能性,第一個是全蓄洪-就是99年那時候我們當做蓄洪池就好了;第2個方法就是可以考量在鹽排護岸開個入流,同時用一個空間來滯洪、蓄洪;第3個就是再做一個分隔堤分開操作的話會是這樣的一個情形,在我們綜合評估之下,還是考慮分開滯洪及蓄洪的使用,主要的原因是我還是可以依照原規劃的一個標的,多餘的空間作為排水滯洪使用,這樣的方法可以降低鹽水溪排水下游段的水位,使安南區的內水排得更加順暢,也因為滯洪池是多出來的一個功能,所以在應對鹽水溪排水氣候變遷的增量可以有效的消減,我們作為分開滯洪、蓄洪來去做我們5號滯洪池的一個使用。上述的一個的說明,將我們的一個計畫分為蓄洪池在蓄洪,南側排水收集內水,然後排到我的蓄洪池裡面,北側的滯洪池就是收集、削減鹽水溪排水洪流量,也是各占了6公頃及20公頃。整體的環境規劃構想分為4大方向,第一個就多目標-防洪、親水遊憩、歷史人文、環境教育等,會將周圍的元素譬如台江魚塭、西拉雅文化意象,也可以結合棒球場的意象做一個融合,也可以用安海圳綠道來串聯北方的4號、6號滯洪池及周圍鄰里的聚落。第2個環保生態方面來講,滯洪池會因應生態工法及植栽創造池體,考量到這裡以往是屬於一個水域環境,所以還是以水鳥的棲地復育為主,會保留魚塭的紋理,做一些生態導的營造,土方我們儘量維持原本的地貌,減少開挖、回填、不外運以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第3點管理維護方面,儘量減少人為操作,自然溢流、重力排出,還會規劃休憩、維管的環湖步道,再去做一些有一個防護道路,那周邊的一些配合來講的話,當然我們做下去,裡面的排水系統大概會改變,所以要配合做改建以及塭體的一些動線都會做一些變更。在整個工程配置來講,主張的就是一些防洪的設施、工程,右邊是景觀工程的一個部分,我們有考量當初執行長給我們一些建議,有考量人口聚落的方位,將基地的東北側及西南側主要入口設置一些湖濱廣場做為迎賓的概念,其他意象融入進來的入口就作為次要的入口,相關的景觀關節點我們後續會講。環境營造分區還是以多層次以生態、遊憩等依些主題分為四大分類的區位,生態復育區以全區為一個概念,強調過往的魚塭利用及生態功能融合,盡可能降低硬邦邦的工程介面造成自然環境的隔閡。第2個時光印記強調歷史的部分,考量東北方現在的地形是一個腹地廣闊、導高層也夠高,所以不用再去多做回填來去創造腹地,進來也可以配合東北方的人流動線,主要廣場串聯大家的歷史記憶及當代文化,營造一個文化的延續。水域韌性部分主要緊鄰山海圳綠道鹽水溪排水長條型的廊帶,希望透過大家走山海圳的時候可以停留,導入相關滯洪池防洪的解說牌說明,配合景觀結合來提升它的教育價值。最後的區域-原生綠境,是我們透過排水工程的一個不改建,會有一些畸零地的產生,希望可以透過一些原生溼地保留自然演替的空間好。更詳細說明四大區域,生態復育區現況都是魚塭,所以儘量減少土方外運,也可以作為生態島,我們計劃做一些相關的生態調查,也有去拜訪許多生態團體,因為這邊都是水域環境,希望復育水鳥-水雉和彩鷸,希望利用滯洪池的深淺水域種依些牠們的食物,提供棲息、覓食營造棲地復育的概念,復育區中央會施設一個生態環境教育場所,提供360度的解說廣場,也讓大家可以解這個生態的意象。這個基地的西南側營造棒球場的氛圍,用它的一個形狀來營造呼應。時光印記區就是歷史文化的概念,規劃一個內海竹徑,以鼎臍為歷史的主軸,以西拉雅以往用的一些竹子來重現以竹為居、以竹為藝的智慧。東北側湖濱廣場也就是作為主要出入口,銜接南科、住宅區、山海圳的交通樞紐還是一個重要入口節點,這邊我們是當然會想要都營造出一個開放的舞臺空間,可以供休憩、賞景、展演等集會的功能。水域韌性區主要是強調水利設施與水環境教育的核心,因為是一條長型的環狀步道,旁邊又緊鄰水防道路,所以我們還是會設置綠帶做人車分流,種植一些樹木做遮蔭的空間,來打造舒適、慢行、安全的環境。最後一區主要是畸零地,就是保留原生的溼地,低干擾高融合來重建的溼地的環境探生態。最後整體大環境的串聯來講,區內主要是整個環湖步道都有設置3米的空間做為散步、自行車的使用,連外的部分可以配合指示牌做支線的串聯連結北側的4號、6號及周圍的人口聚落,後建立一個跨池區的綠道廊帶體系。以上就是我們這階段的說明,後續還會經過審查,也是會有些微的更動,希望大家可以給我們一些寶貴的意見,讓計劃更豐富。
執行長:1:03
當然圖面上這些東西相當精采,單車道的部分看起來有串聯定順路,黃色那條原來是臺糖鼎臍農場的舊鐵道,這部份得再跟台糖來談,在市政府副市長趙卿惠所召開的跨平臺會議以去年所召開的重回村廟論壇裡面也提到,怎麼透過山海圳環村綠道系統去進行安定跟安南的串接,所以這條蠻重要的啊,但是建議4號滯洪池灣港下來那一條安順寮排水線目前看起來是沒辦法納入進去的,也就是說這條黃色串連到亞太國際棒球中心之後,有一條黃色去接到安南醫院塭南里,建議把安順寮排水線把它劃進去,現行它就有防汛道路,這樣在做區域討論的時候會比較清楚。另外一個是剛提到的132樹谷聯外道,這邊也是沒有特別去標示,是比較可惜,也建議應當把它畫起來,這樣子就可以整個串聯。翁里長,整個綠道系統,你的看法呢?
翁炳煙里長:
我是以隨喜的態度來看而已,如果可以的話,中榮里裡邊要怎麼來串會是最好的?
中榮里自古以來靠著133聯外道路而已,定安跟定順如果能連接的話就是我們第二條聯外道路了,這對我們中榮里的發展是非常好的,目前也規劃中,在進行式的同時定安跟定順如果能連接的話,剛好4號進、6號也進
黎明工程:
我們大致了解
執行長:
有一條公所、市政府正在討論的
翁炳煙里長:
定順跟定安的連接,簡單來說就是133跟134的連接
黎明工程:
收到
執行長:
請顧問公司回到分區生態的設計。看起來入口會放在東北角有一個廣場,應該也是接山海圳,如果將來以比較接近社區來講,台史館的社區居民目前有大量運動的習慣,會從環管路繞行台史館跑一圈,但是他會這麼做也是因為環管路以北上來的時候,就是山海圳要進來鼎臍的路段,基本上還是人車共行,因為它是防汛道路又沒有車擋,以至於汽車就會跑進來,居民就沒有往北去運動、走路,事實上是條件的限制,如果以人口密集區來講,東南角其實是最有機會讓台史館的居民進去,目前的防汛道路跟滯洪池之間江還是會重新整合規劃出一個人車分道的空間嗎?我舉個例子,現在校園很多要做友善通學步道,它跟社區的道路合在一起,有一種妥協作法,就是把校園退縮的人行道作為友善通學步道,但現在防汛道路也是屬於水利署,將來是不是要合在一起重新規劃,如果還是要讓汽車通行,那麼通行的空間是怎樣?單車跟步行的空間是怎樣子?照理講應當要趁這個機會去做縫合,如果不做縫合,滯洪池一樣很難親近,台史館社區的居民要過來,不到1公里,可是道路都是車輛,看的到卻使用不到,就會失去意義,現在設在東北角,那個地方人煙稀少,最主要在山海圳綠道這一段當時做了妥協,人車都在這邊出入,未來北外環完成後,這邊應當要把它作為單車跟人行使用,或是延續在台史館的山海圳綠道有一條路是給車輛,但它有一段是會規劃出步行的空間,這個部分是不是要把它納入進去?另外,許中營也沒有公園,所以居民要有一個綠色的親近空間,他們也都是到灣港滯洪池運動,所以如果將來定安路、定順路或結合灣港,從許中營騎youbike或走路進到5號滯洪池,事實上是要從它的西北角進來,那個地方的入口會是什麼?這是對應安定地區的居民怎麼進來使用,所以建議廣場的概念,可能是要多元的入口空間,不要說他是單一入口。這是我提出的兩個問題,看看黎明顧問公司你們的看法是怎樣子?
黎明顧問公司:
目前來講我們計劃範圍在防汛道路這一側,切開防汛道路跟市區,防汛有防汛的需求,步道有環湖步道,所以我們會做一些綠帶做一個人、車分離,目前來講也都是朝這個方向
執行長:
標示2的地方有沒有可能是去引導人的進來的入口?標示山海圳是在防汛道路,換句話說,我走到這邊是可以沿著滯洪池區內的環湖步道走到東北角的廣場再切出來,切出來是接3號橋吧?3號橋跟出入口這邊應當要有一個友善的行人空間,將來這邊如果車輛不管制,你必須要一個友善的行人空間是可以讓人過去的,就權責來講,如果能夠把防汛道路跟園區做整體的規劃、一併改善空間,整個融入在一起,然後去設計應當是會更好
黎明顧問公司:
我們會納入防汛道路跟池區做合併,當然我們還是希望以安全為主
執行長:
標示1的部分會接環管二路,現行鼎臍塭裡面就有一些產業道路是可以接環管二路,因為目前北外還跟樹谷聯外道路施工,所以很多摩托車是走這邊,如果完工之後照理講這邊應當是不會有那麼多車,它反而適合讓環館二路台史館社區的人從這個地方走路或騎單車過來,所以1的地方也應當是有一個入口或廣場的概念。再來就是標示D地方,它可以接定順路跟灣港,從D到E是不是有一個環湖步道?
黎明顧問公司:
上面看到的邊坡都是鋪設環湖步道,它整體都可以做串聯
執行長:
翁里長堤灣港滯洪池的問題就是雖然有種樹但去散步人沒有樹陰可以遮,環湖步道往往種得很靠近池區不是靠步道邊,也就是說走在那個步道上沒樹蔭,快點請夏天一樣很熱,不知道植栽是什麼樣的方式?
黎明顧問公司:
目前環湖步道到邊坡下去我們預留兩米綠帶會種一些喬木,擴展型的喬木做遮陰
執行長:
我是建議在植栽特別要注意日照方向的規劃,跟步道設計的方向是有關係,假如是比較西北/東南取向的步道,植栽就應當是種在比較東側會比較有樹陰,走路的時候綠印度會比較高。再來是我是不是請一勤老師講講看法 
郭一勤:
黎明工程的代表,您剛有提到說有兩米的植栽帶會種闊葉喬木,如果你們有更詳細的規劃的話,可不可以讓我們知道一下你們大概會選擇哪些樹種,你們選擇這些樹種的一些想法,因為有些樹可以開花,在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樣子,如果是來這邊的民眾,他會看到開花或是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變化的話,應該會更開心。步道一般的代步車或者是輪椅、嬰兒車,他們進出的狀況是怎麼樣,那當然這這個對於輪椅方便的話,摩托車也可能進去,那這個部分是怎麼樣來來管控,或者在設計上怎麼樣來因應?
執行長:
一勤老師是長期參與我們台江做流域空間設計崑山科技大學的老師,這個問題就你們的規劃上目前是怎樣,可以做一個回覆
黎明工程石永祺:
老師剛才有提到的那些樹種,其實我們現在規劃的階段,原來方向也都是朝向是可以有季節開花而且可以提供遮蔭的部分,當然執行長特別交代要避免像那個4號滯洪池這樣,樹種的部分,其實我們也希望,透過這一次的會議以及之後我們也會有再開工作坊的時間,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大家來提供一些資料,,例如是建議的樹種,我們會納入在未來的設計規劃裡面,也許這樣可以讓大家的意見發揮、打造共同回憶,另外提到步道的選擇,不外乎作連鎖磚或塊石的步道,這樣的選擇對於剛才老師提到的老人也好、嬰兒車也好是相當不友善的設計,所以我會特別注意,除了盡量讓她平坦之外,我們大概會用透水混泥土的方式,盡量是平坦的鋪面來作步道的選擇。
執行長:
你們在做規劃時候應當也會有一些案例的分析,剛剛一勤老師提到的讓我想故宮南院,我們做水圳國家綠道串連的時候發現故宮南院環湖的步道,你要騎單車啦或者推輪椅都有他一個蠻細心的設計,他的步道有空間的設計讓你覺得有一些變化啦,如果接下來你們在做文獻、案例分析的時候,也可以再把一勤老師的建議看怎麼納入,那有關於樹的部分呢,我是不是請淑瑤老師來談談他的看法,因為淑瑤老師她是做植物敲染,對植物各方面有相當的認識
淑瑤老師:
以山海圳綠道目前植栽的狀況來看,我覺得它還算成功的例子。從3月開始看到紫楝花,5、6月阿勃勒,8、9月是整個綠的狀態,可以朝這樣的方向前進。步道上休息區也是可以列入考慮的,現在越來越多人會去享受這樣的環境,5號滯洪池其實可以更多現代的東西,例如有ai進來,山海圳綠道和海尾路這兩個都營造的還蠻不錯的,也跟原來的環境沒有違和,跟附近的魚塭是相輔相成的,水系、綠細整合在一起。
執行長:
台灣楝樹會開紫色的花,大概開到土地公生3月15號,差不多同時間南科那邊也種了蠻多的印度紫檀,也是在春天會開小黃花,比較大型的是雨豆樹它會開紫色的花,5月我們在地的樹是魚木,魚木在台江來講也是見證整個農業地區開發的過程,十三佃鄭家古茨、公親寮、布袋嘴寮都有,到6月就是阿勃勒,山海圳綠道靠近內海之路基本上是在臺南市都會區看黃金花最精彩的地方,我記得當時候也是六合分屬種的,7、8月是比較少,灌木是可以放進去的,像剛計劃當中會提到的竹子,事實上竹子也不全然就是在談西拉雅,向台江就有竹籠厝,是一個在地很重要的傳統,蠻好的,另外就是黃荊,屬於灌木叢也會開花,埔姜在西拉雅族裡面是屬於一種民俗植物,也可以染布,台江內海應該很多,還有紅花仔-裂辦朱槿,一年四季常看到開花,灌木叢只要讓它自己長可以形成柔性的綠帶,可以遮陰
淑瑤老師:
開始日期2025-06-06
結束日期2025-06-06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ncomu_recordbook%2Findex.php%3Frecordbook_sn%3D11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