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團活動 shelly - 公共社群 | 2012-11-27 | 點閱數: 3685

日期:101年12月1日上午10:00   地點:柳屋(民權路吳園內左側小亭)
活動說明:透過「沙龍式」閒聊與輕鬆對話形式,與民眾分享公民書寫與臺南在地幾位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人生;「公民寫作班」師生於本月1日舉辦第一場文學沙龍,將邀請師生們所曾採訪書寫的3位在地生活者,包括:粿冠詩人-王清茂先生、大法師-韓鴻鐘先生及五O年代走唱藝人-陳玉寺女士蒞臨分享。

在府城的共同的記憶裡,除了小吃和古蹟外,我們還擁有什麼?我們要用什麼來凝聚我們共同的情感?
許多不凡的故事埋藏在尋常的角落裡。
公民寫作班藉著採訪,挖掘、記錄、報導了當地雖不為人知,卻呈現不凡的人事物。
公民寫作班所採訪的對象,是來自於各行各業,每位受訪者的言論,代表著其專業態度與生活背景,交織出來的語言與文化。

 


在採訪中,音律之藝的代表性人物,有粿冠詩人-王清茂先生、大法師-韓鴻鐘先生、五O年代走唱藝人-陳玉寺女士。
他們從聆聽開始,音律的傳遞,讓他們打破宿命、改變信仰、顛覆想像。
我們也從聆聽開始,讓我們了解,他們在平凡人生中,如何走入傳奇。

粿冠詩人-王清茂先生

採訪中崙粿仔伯,開啟研究台南點心的文化-「九層粿」,與粿仔伯台語聊天中,除炊粿技術的傳承與演變外,還可以從台灣俚語,理解生活智慧與語言的獨特性,其背後代表母語的養成與使用。
粿仔伯在工作之餘,耹聽〝拉里歐〞,導引創作,一篇篇的七言詩,描繪故鄉之愛、記憶之河。採訪粿仔伯,不單是滿足口腹之慾的點心,而是代表在地性的語言文化。

大法師-韓鴻鐘先生
被聯考煎熬的慘綠少年,某夜補習後歸家時,經過大智與武英街口的武英殿,廟內正舉行犒賞儀式的小法神咒
「…三更半暝去過海,拔起金針做橋樑,更深深夜沉沉,拜請李奶速降臨…」
少年時期的韓先生聆聽著咒語與音律,被深深的吸引,生命的啟蒙也是轉折,從此走入另一個信仰的領域。
韓鴻鐘先生六十歲時,在慶安宮登刀梯受籙,成為天師門下紅頭大法師,他的終生志業是成為法師,但他的職業卻是銀行襄理,他的志業與職業兩者並重,兩者的差異性無法連想,顛覆著我們慣性想像。

五O年代新女性主義者-陳玉寺女士
陳女士是歸仁鄉大廟村人氏,出身於貧困家庭又全盲,在當時,盲人的宿命,不是送人當養女,就是算命、按摩的工作。她不願像一般盲人走入宿命,在黑暗中摸索著,試圖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亮光。
在偶然的機會,聆聽到走唱藝人的彈唱,音律在她腦中盤旋,二十歲那年,就離家學藝,一年後學藝有成,「猴標六神丹」製藥商聘請她,到各地「廟口」、「大埕」唸歌、唱曲、講古和推廣成藥,進入廣播界後,二十三歲就紅遍各大電台了。
陳女士在四十七歲就退隱了,現已高齡八十三歲,但聆聽玉寺女士的吟唱:
「咱來出世囉,無半項阿哩,轉去轉手啊又空空兮,站在世間是若眠夢,死了江山啊讓別人兮。」
聆聽她的聲音,直竄腦門,汗毛肅立,撩撥心弦,眼眶不由自主的泛淚,她是用生命去吟唱哪!

他們的故事並不遙遠,藉由我們的聆聽與他們時空交會,彈唱出記憶的雙重奏。


 

台南新文學 公民寫作、小人物傳唱傳奇

 

台南社大昨辦在地文學沙龍,邀平凡中有著傳奇故事的人物參加,聆聽他們如何走入傳奇。

記者鄭惠仁/攝影

50年代新女性主義者「念歌人」陳玉寺、銀行襄理韓鴻鐘及賣粿的粿冠詩人王清茂,昨天在台南社大的「在地文學沙龍」活動中,以表演等方式,展現平凡中的傳奇。

台南社大推動「人人可成作家」的行動,成立公民寫作班,鼓勵學員以公民身分觀察社會現象,藉由文字留下紀錄。

3年來他們走進府城的巷子,採訪老行業、平凡中卻有著傳奇與故事的小人物,並出版「土道」季刊,帶動公民寫作風氣。

「讓我們來聆聽、看見平凡中的傳奇!」公民寫作班昨天舉辦在地文學沙龍活動,邀請陳玉寺、韓鴻鐘、王清茂現身說法,讓更多人了解他們在平凡的人生中,如何走入傳奇。

陳玉寺拉起樂器雙箏,唱起念歌來,雖然已數十年未曾表演,卻是寶刀未老,安可聲不斷。韓鴻鐘年少時經過廟宇,被寺內法師與道長的咒語和敲打出的音律所吸引,對法事產生興趣並研究,60歲登刀梯受籙,成為天師門下紅頭大法師。韓鴻鐘帶著團隊現場表演起來,一首首的咒語,讓在場者鼓掌叫好。

70歲的王清茂雖未讀太多書,但每天做粿時從收音機裡聽到的許多知識和詩詞、歌曲,都記在腦海中,進而創作了許多台語詩。聽過的歌,就能用胡琴拉出。

這是種台南新文學,寫作班老師吳茂成說,許多不平凡的故事藏在尋常的角落裡,希望藉由聆聽、音律傳遞,讓更多人知道人生中不平凡的小故事,了解更多小人物打破宿命、改變信仰、顛覆想像的事。

【2012/12/02 聯合報】@ https://udn.com/


 


聆聽庶民文學 走唱藝人吟唱 句句有味   

https://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2/today-south15.htm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時間:101年12月1日 星期六

地點:台南吳園藝文中心/柳屋

府城除了古蹟,還有什麼?台南社區大學公民寫作班首度自力於柳屋舉辦在地文學沙龍「聆聽、看見平凡中的傳奇」,邀請五○年代走唱藝人陳玉寺、粿冠詩人王清茂與大法師韓鴻鐘齊聚一堂,與學員們分享人生與庶民文學。

王清茂就是安定區有名的中崙粿仔伯,在炊粿工作之餘,聆聽「拉里歐」(收音機),自學摸索創作七言詩,描繪故鄉之愛與古早記憶之河,對台灣俚語一把罩,代表在地性的語言文化。

陳玉寺出身貧困又全盲,她不願像一般盲人走入宿命,二十歲就離家學藝,早年「猴標六神丹」製藥商即聘請她到各地「廟口」、「大埕」唸歌、唱曲、講古和推廣成藥,後來紅遍各大電台。

韓鴻鐘六十歲時,才在慶安宮登刀梯受籙,成為天師門下紅頭大法師,他的終生志業是成為法師,但他目前職業是銀行襄理,志業與職業兩者並重,顛覆一般慣性想像。

這三位都是公民寫作班學員,在地挖掘、記錄報導的人物,雖不為人知,但來自各行各業,專業態度與生活背景,交織出語言與文化。

高齡八十三歲的陳玉寺已退隱,昨日特別為學員獻藝,依舊寶刀未老,吟唱「咱來出世囉,無半項阿哩,轉去轉手啊又空空兮…」撩撥心弦,眼眶不由自主泛淚,讓人見識到她用生命在吟唱!

中崙粿仔伯更是了得,即興唸唱「總舖師」,連串台灣俚語趣味,逗得現場哈哈大笑。韓鴻鐘則與府城盤古藥皇廟神佛壇附屬協成壇小法會班底,敲鼓祈福。

寫作班老師吳茂成表示,歌謠走唱、七字仔調與小法會經文來自常民生活累積的語言文字,人人都懂得的文學,更能打動人心;而柳屋位於吳園,昔日舊地就是文人雅士吟詩場所,對照今昔,別具意義。


 

 

 

 


銀行襄理愛聽咒語 登天梯當法師

韓鴻鐘晉升法師時與協成壇班底合影留念。(協成壇提供)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目前是台灣中小企業銀行襄理的韓鴻鐘,業餘當法師,他從小就對法事祭儀著迷,自學摸索之外,並由法師引導啟蒙,去年「登上天梯」正式成為大法師。
韓鴻鐘早在民國六十八年就幫人作法事科儀,長年與盤古藥皇廟神佛壇的協成壇小法會班底合作,經常到各地消災解厄,參與廟會活動。
韓鴻鐘說,在學生時代,有天某夜補習回家,經過大智與武英街口的武英殿,廟內正舉辦犒賞儀式的小法神咒,被咒語與音律所深深吸引,因此走入另一個人生轉折。
他起先不敢讓家人知道,常參加廟宇活動、還去抬神轎,在南廠保安宮、武英殿的法師啟蒙引導下,學習法事科儀,終能獨當一面,從幫忙打鼓打雜的小徒弟,成為主持法師。
平日在銀行上班,業餘當法師,韓鴻鐘打破一般人對白領階級的印象,更好奇是否有特別「神聽旨意」;他表示,凡事抱持興趣、行善做好事,「不要去相信什麼」,自然心誠則靈。
其實,小法會主持法師不一定都要登天梯,韓鴻鐘去年登天梯,成為少數有「認證」又是白領上班族的大法師,家人早就習慣了。
而長年與韓鴻鐘作法事的協成壇小法會班底,更是「神明世家」,其中龔裕添父子檔更是祖傳三代,從龔裕添父親這一代就從事法事,默契十足、行善社會。


 

在地文學沙龍 分享他們的故事 

 

 台南社大「公民寫作班」舉辦「在地文學沙龍」,邀粿冠詩人王清茂、大法師韓鴻鐘及五○年代走唱藝人陳玉寺人分享生命故事。(記者黃微芬攝)  記者黃微芬報導

 台南社大「公民寫作班」一日在吳園柳屋以「在地文學沙龍」形式舉辦分享會,邀粿冠詩人王清茂、大法師韓鴻鐘及五○年代走唱藝人陳玉寺各自透過七字仔、小法團及走唱歌謠,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

 來自安定中崙的七十多歲粿仔伯王清茂,除了炊粿技術了得外,靠著聽收音機自學,已經創作一、二百首的七字仔,每一首都充滿鄉土味,尤其「天生有材必有用」這首,把全庄人物全都編進了七字仔中。

 八十多歲陳玉寺,出生三天後全盲,後來學藝當走唱藝人,「猴標六神丹」的藥廠曾聘她到各廟唸歌、唱曲及推銷成藥,一度進入廣播界。昨天她拿出她的雙箏樂到場,一開口便讓人戀戀思想起。

 六十一歲的韓鴻鐘目前的正職是銀行襄理,工作之餘卻是個道士,已經從事道士數十年,去年在慶安宮登刀梯受籙,成為天師門下紅頭大法師,與龔裕添家族成員組府城神佛協成壇小法團,為神界及民間服務。

 社大公民寫作社社長李品潔表示,最動人的文學就是來自土地文學,這三人都沒受過文學訓練,但表現出來的文學形式多樣而豐富,這也是該社以他們為對象進行採訪的原因,希望能藉此發掘更多動人的常民文學及素人故事,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平凡中的傳奇。

 

2012/12/01 21:21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csn%3D15%26nsn%3D2139

文章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