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admin - 台江分校 | 2011-08-30 | 點閱數: 2261

 

吳茂成2011/8/23

 

 「流域的光是地球的希望,孩子的笑容是流域之光!」岸由二先生臨別,送給小台江的話語,溫暖了河川工作者,疲憊的心靈。

 

 一早的橫濱街頭,留著昨夜的溼氣,走在街上,留心著四的尺度,看著腳下的路,大約五到八塊方磚之寬,這種方磚,台灣也常見,四十公分正方,兩側行道樹有直有圓,外隔道路,內鄰綠籬,三點交錯排列,低矮的綠籬,修剪的細微處十分講究,以切弧的方式,包住整體的美。

 

 


 

 

一早,走在橫濱的街頭,思索著台江山海圳綠道的可能性。

 

賣了一夜照燒的年輕人累了,趴在攤車上補眠。

 

轉角口袋公園,圍著一棵獨立樹,大理石座椅靠著綠籬,顯得十分雅氣

 

橫濱的行道樹,最常見的是銀杏與梧桐,樹下要不是長形草坪,否則就是圓形的綠,寂然獨立的綠美學,正是台灣所欠缺。

 

那是手做的行道樹,日本匠師站上雲梯車,拿著剪刀,以手工方式,順著樹姿,逐枝逐葉剪,站在樹下,只聽得枝椏剪脆的聲音,不像台灣,拿著電鋸,「橫!橫!狠!」,大塊大塊的鋸!將樹斷手斷腳斷頭,不成樹樣

我們的公務體系缺乏綠色美學,連最基本的養樹之道,都未曾深究。

 

樹不知為何種,不知為誰種

 


 

 

車子開出王子飯店,我們再度經過龜甲橋下的遊水地,望著鶴見川,綠道愈行愈遠,也彷彿在眼前。 

 

 

今天的水路見學,由岸由二、大澤及渡利三位夥伴,隨車為我們引路。

 

車上的討論相當熱絡,大家嘗試著要分清楚遊水地與調整池之別。

 

岸由二先生,推動鶴見川總合治水的關鍵人物,他說,鶴見川流域的遊水地共有四處,具有滯洪的功用,大大小小的調整池則有四千二百處,這是鶴見川總合治水的強制性規定,依據都計法執行。

 


 

 

龜甲橋的滯洪池,稱為鶴見川多目的遊水地,岸由二先生告訴我們,遊水地面積八萬四千平方公尺,總合治水的觀念,不是要快速將暴雨後的洪水排出,而是進行儲留,直到雨小水退,才利用閘門水道排水。

 

龜甲橋下的遊水地,未下雨時,則是做為大型的足球場,隔著滯洪道、水閘門與鶴見川相連,遠望二位小朋友在綠地上玩球。

 

台灣的滯洪池,暴雨未下時,早己是大水池,做法殊異。

 

 

 

 


 

 

鶴見川總合治水廣設調整池,增加最大的蓄水面積,與台灣築高堤治水的做為,形成對比。細想,架高堤防擋水,企圖將洪水快速排入大海,結果,一遇漲潮,海平面升高…要不淹水也難。

 

 童年在鶴見川下游度過的岸由二先生,目前任教慶應大學,他是一位生物學者,現在則是住在鶴見川的上游,這裡距離河口十四公里,海平面二公尺,河底是岩石,香魚群逆流擺尾,岸由二先生說,他們最常帶著孩子來這裡釣魚,在龜甲橋下戲水。

 


 

 

岸由二先生表示,調整池的政策,目前也面臨挑戰,受限法令不足,建商或管理者,賣掉公寓之後,新的管理者往往將調整池填起來,令他們十分憂心,因此,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希望由政府出面價購,繼續維護調整池,保水蓄洪的功能。

 

四千二百處的調整池透過排水道、閘門與河道相通,大多設在中上游地區,有些公園下方就是調整池,公寓的基地也是。

 

環顧龜甲橋下的遊水地,其水域地勢,左右青山圍繞,像極了一個束口,善用高速道路橋下,增避為第二道的遊水地,為水泥化的叢林,增添了不少水意。這裡的橋墩土岸與河堤,也形成了二道護堤。 

 

 

未來的台江山海圳綠道中游,在台史館與國道八之處,應可以倣傚進行,形成台江遊水地,串連台史館、南科的滯洪池,解決台江下游陳卿寮、海尾寮的淹水問題,將外水之於外,減少流量,達到防洪保水親水的目標。

 

 

 

龜甲橋長約一點四公里,目前左岸也要開闢高速道路,於是,岸由二領導的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展開政策遊說,保留了部分的農地。

 

 

 

岸先生很自豪,流域網絡中心擅長與公部門遊說。他分享其秘訣,公部門大體分成開發派與環保派,因此,他們與環保派合作,常常成功改變開發的公共政策。

 

我想,河川文化陣地戰的作為,這是現今台灣河川運動要努力的方向,因為,思想價值的反思與論述,往往影響著人的行為與政策的成敗。

 

 

做為河川NGO組織一員的我們,政策遊說,那是耗時費力的工作,需要我們共同來省思與學習,特別是NGO與公部門,要建立起社會與文化資本關係,既監督又合作,這種夥伴實踐關係是我們前進的目標。

 


 

 


 

行過龜甲橋之後,我們來到市之尾的親水廣場,沿著市之尾高中旁的巷道前行,迎面一群高中生慢跑而過,左轉,一整排的水柳樹,長而去,柏油的堤道下再開出二道斜坡道,護欄上蔓爬著在地的豆科植物。

 

 

細雨忽飄下的親水廣場,背後是市之尾高中。這個長形廣場,位於堤岸下,堤壁改以三十公分大的小水泥花台,成一片垂直的綠壁,廣場下,七階的水泥梯,引領人走近河川,這裡的水位低,河川的岩石可見,對面的堤壁也是爬滿豆科的籐蔓,遠望應是水泥壁覆土植生。

 

渡利先生在這裡介紹他們每年的親水活動,他們是青葉樂川會的成員,青葉樂川會成員十八人,每年辦一次祭典,結合當地二十五團體來辦園遊會,樂川會的年會費一千五百元,平時進行除雜草等工作,河流的祭典日期不固定,今年的活動大約三百人參與,高中生做志工,小學生則須由父母陪同參與。

 

 


 

 

渡利先生拿著活動相片介紹他們今年的活動,那是一張造竹筏的活動,每一次的祭典,總是持續邀請去年參加的夥伴,繼續來玩。

 

每次活動,收費三百日元。

 

我想不在錢多,貴在認同!

 

善用有限的河川地,開闢親水廣場,這是寸土寸金的都會區可以學習之處,其做法也與台江愛鄉護水運動,互為借鏡,二者皆是以河川為主題,進行環境教育活動,但是,市之尾有令我們稱的清溪。

 

 

渡利說,四十年前這裡也是垃圾污之地,小型工廠污水排入,在流域中心與市民們的努力之下,展開淨堤及河川整治工作。

 

 

四十年的努力,才有今日川流不息之樣,這是河川社群組織工作的重點。

 

這也是鶴見川,給我們的熱情與希望。

 

只要持續參與,不信河神喚不回!

 

 

 


 

市之尾的親水廣場上方,還有洪水監測廣播系統,河川管理中心,整合鶴見川流域的水文,上游下雨之後,監控中心就會即時廣播,在水位上升五分鐘前,通知居民避險。

 

對於不是缺水,要不就是淹水的台灣來說,建立河川上中下游的水文資料,設置監控中心,這也是政府及NGO要努力之處。

 

 

 

 

 

渡利說,像市之尾這樣的親水廣場,全流域共有七十處。

 

 

四十二公里長的鶴見川,有七十處的親水廣場,實在令人慕。

 

 

我想,水若是乾淨,那麼一切親水的夢,才能成真。

 

 


 

 

離開市之尾之後,我們繼續前往鴨居,左右二岸,分屬橫濱市與神奈川縣,岸由二先生表示,鶴見川總合治水計畫主要是由神奈川縣府主導,這座人行橋的一端是車站,另一端是工廠區。

 

 


 

 


 

 

 

站在橋上,望向河灘地上,左岸有一處彎月形的親水空間,護岸保有自然形貌,外面一排木樁,與大綱檔水跌水措施一樣,二三位市民在釣魚,橋頭則是停滿單車,連斜坡道都停,大概是上班族趕搭電車,暫停於此。

 

 

岸先生指著對岸鴨居大樓,蓋在超級堤防上,聞言快速跑向前,才明白大樓的地基緊臨著堤岸,與河岸連成緩緩的坡堤。

 

 

若是在台灣,那麼,堤下就是一條防汛道路,切割生活與生態。

 

 


 

 


 

 

鴨居人行橋約莫十幾公尺寬,在橋中各有一處半圓的觀景台,橋上微彎的旗桿形成合手抱的橋景,與橋下野草碧連天的自然之姿,構成了鴨居的川之道。

 

 

 

 

 

岸由二先生特別帶著我們往回走上左堤,一二棵綠樹立在堤外,我跑著跟上去,猛然發現坐在樹下乘涼揮汗的農夫,大聲的向他打招呼,他笑了。

 

 

與堤外相映的是堤內的溪埔,這裡是由七個組織共同合作認養,其中有五個是企業組織,一個是大學的社團,最後是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

 

 

岸先生指著解說牌,介紹這裡分成大十四區,望向溪埔,可見野草中豎立著認養牌,做為區隔。

 

 

鶴見川流域網絡中心復育在地的野草,這是台灣少見的,台灣的復育,大概是花花草草的美景想像,或者是一長排的木單車道,最後,等著大雨來沖走。

 

 

 

 

 

 

 

 

台灣用錢來買虛假的浪漫。

 

 

上午十時多了,缺乏綠蔭的鴨居堤岸上,大家不禁的撐起傘來,汗不斷流下來。

 

 

熱,升了起來,讓我想起宜蘭河的步行。

 

 

看見綠,卻不在近身之處。

 

 

離開鴨居橋,走向社區,快速的走著,我們要趕搭巴士前往下一站見學,這條社區道路像似一條河,兩側的農田與住宅、工廠地基都墊高起來,農田里種著蔥,養著網室作物。

 

 

詢之岸由二先生,此地是不是常常淹水,果不其然,只見他點點頭,這一帶排水不好。

 

 

暴雨一下就淹水,人民自動填高地基,

 

 

人總會從經驗中,學會與自然相處之道。(上)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csn%3D11%26nsn%3D1565

文章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