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admin - 台江分校 | 2011-08-30 | 點閱數: 2431

吳茂成2011/8/22

飛抵橫濱!鶴見川像極了嘉南大,長四十二點五公里,一如台江山海圳綠道的長度。

日本友人大澤先生領路下,黃昏時走過大綱橋,橋面以綠紅分隔出人行與單車道,下班回家的人潮,漸漸多了起來。

大綱橋長度與嘉南大安順橋差不多,但是,橋面則是寬多了。站在橋面往上望去,一群番鴨在水中悠,與大綱橋平行的鐵橋,二三分鐘,電車就呼嘯而過。


河道兩側的風景殊異,左岸是以鐵板連成護岸,岸上是駕訓場,請教大澤先生,才知道那是私人土地,右岸則是自然多了,低了許多,一棵蛇柳獨立在岸邊,二三排護木樁形成跌水欄,保護著這數十公尺長的草坪。

大澤先生說,這棵蛇柳木種子漂來這裡長成林木,「鶴見川流域網絡工房」與政府交涉後,認為不妨礙行水,才保留了下來。

水與綠,才讓河川有了生氣。



 跟著宮崎峻修學的大澤先生,專長是景觀設計,他在鶴見川的上游,設計了一處公園,保有森林的風格,河道不取直,保持彎曲自然的河道,儘量讓住在公寓的孩子親近河川,保有自然,這是他的設計原則,在台灣,這樣的理念似乎是大忌,總是得在河岸旁加設一層一層的護欄。

人像極了牧場裡的圈牛

大綱橋下的鶴見川,屬於中下游之域,離河口約九公里,他說,這裡以前也曾氾濫,但是在行遊水地、建立保水綠地、低地建築床式興蓋之後,有了改善。

就是鶴見川總合治水三大對策。

 

今天到得太晚了,並未見到遊水地的設施,從資料上瞭解,鶴見川的遊水地是利用接近河川流域之地,分不同高度,以設閘的方式築堤,平時做為運動、停車場,洪水來時做為滯洪之用。綠地保水則是保留土地的保水能力,人行道也是儘量用透水材料鋪設。

至於高床式建築,住家一樓設置小型的調整池,與大型遊水地相連,在大綱橋下倒是見到了,這一排建築緊臨著鶴見川河堤,一樓做為停車之用,外面立著「調整池」,上面標示著「貯水量」「貯水位」「貯水面積」。

這樣的設計,不禁令人想到台江平埔族人的古老建築智慧─高腳屋,高床式的建築,在低地區實為與水共存的家屋型式,推展中的「台江」應該朝這個方向思考設計。


大澤先生告訴我,鶴見川總合治水對策的法令,強制規定開發一公頃的土地,要留設六百噸的滯洪貯水的調整池,在鶴見川上游比較多,台灣濱海低地區的開發,這樣的原則應可借鏡。

隨著大澤先生的腳步,我們走近鶴見川的右岸,入口一塊解說牌,標示著網絡中心據點位置,以及離上游與河口有多遠,二層三道的堤路,頂層與中層的堤道皆是柏油鋪面,大約五公尺寬,只有下層保有荒草的自然面貌,大澤說,顧及堤防的安全,他們還是採用柏油,堤道的斜坡面也是水泥為底,去年再覆土植草


儘管如此,站在鶴見川岸邊,聞不到污水臭味,我們仍然可以見到蝸牛、河蟹等生物,詢問大澤先生才知道,鶴見川流域共有十一座大型污水處理廠,七成的水都經過處理。

污水處理,正是台灣最弱的地方,一河溪,水質乾淨,才是根本治水之道。

水乾淨了,這裡也有人會跳下鶴見川游泳戲水,就會做夢發想,造船邀市民孩子一起搭船遊川,也有人想要恢復鶴見川河船運輸紅磚、蔬菜、麵線故事,還拍成一部紀錄片。

隨著夜幕降下,我們趕緊往下遊行去,大綱橋下有釣者準備回家,騎單車、散步者三三兩兩,鶴見川的導樁被雜草蔓住,蟲鳴漸漸響起,優雅的是一位樂手,坐在堤旁,吹著沉隱的樂聲,令人心喜。



 大澤先生表示,這裡一帶是鶴見川比較親水的流域,設有大綱流域活動中心,緊臨著堤岸旁,可以帶著學生進行生物調查,復育原生種植物,與外來種植物達到共生的目的,這座中心內儲放防災器具以及桌椅,辦一些生物調查活動,因為,住在這邊的人,也未必認識鶴見川豐富的生態。

他說,鶴見川上中下游堤岸並不是都是如此親近水域。

鶴見川流域網絡工房,分成不同流域,由不同的河川環境工作者參與推動。設有三到四十處活動據點,每年定期舉辦淨溪、生態觀察及鶴見川源流祭,每年兒童節也辦理流域學習活動。

大澤說,中元節時,鶴見川在地居民也會放水燈,元旦時他們則從上遊走到下游,不過,中間有些地方還要繞道而行。


四十二公里鶴見川,像極了吾鄉山海圳綠道,雖然台日文化不同,但是,民間河川守護運動,彼此經驗也其相似之處,我們每星期三進行淨堤,年年推動愛鄉護水、嘉南大溯源之旅,發展上中下遊民眾參與機制,發展小學社區河川環境教育、生態調查工作,這一二年來更進行台江山海圳綠道試走行動。我們不足之處,在於嘉南大工業區、蓄牧及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水,我們要急起直追的是,儘速興設污水處理廠,整治嘉南大水質。

鶴見川總合治水經驗來看,發起人岸由二教授進行河川社群的組織、交流與論述行動,值得吾人回觀策勵

一如今日夥伴們行前的願景分享,不論南部或北部的河川運動經驗,皆具民眾參與的精神,進行流域內的環境教育工作,同時也不斷的發現問題,與公部門進行政策協調,我們期盼的是改變觀念,改變政策,進行跨域合作,在彼此守護的河川流域內,進行陣地戰。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csn%3D11%26nsn%3D1564

文章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