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遺產更親近觀眾

麥克唐納在書中與各式各樣的決策者、「歷史工作者」和各類型的觀眾互動對話:人們對歷史遺留之地如何看待和使用?為什麼需要以遺產之名?作者從田野實證訪談的歷程裡,引導讀者以身體感知去深入:城市裡的罪惡之地如何漸漸趨向人權教育的場域,變遷中的溝通和協商仍在持續。這是博物館、遺產的先驅「經驗研究」專書,卻同時適合廣泛的讀者從親身「經驗」中去用心閱讀和體會,增進認識遺產的知識。這些知識將回饋到讀者身上,在旅行頻繁的今天,遺產無處不在,旅行者將遇見越來越多的困難遺產,尤其在德國。

作者稱為「民主的人類學」研究路徑,人類學家採取面對困難遺產的各形各式的第一線關係人(stakeholders),在更廣泛層面的田野工作裡,反思遺產「困難」的深層問題,研究的取向反映、聯繫著更大範圍的社會文化議題;具有實證的經驗研究,逐步展開理論化的可能。

閱讀這本書,不免反覆發出最原初的疑問:遺產或博物館如何更親近觀眾呢?令我聯想起旅行各地,觀察觀眾和遺產的互動關係,原初的疑問就如同台灣歷史學家周婉窈多年前旅行日本的一段話所說:「一九九六年六月,我趁研究之便,走訪下關,在『日清講和記念館』看到一隊台灣來的旅行團魚貫走出紀念館,人人一臉茫然,彷彿不知如何去感覺。這不是這一小隊人的問題。我想,我們今天的確面臨如何去感覺過去,如何看待過去的問題。一個對於歷史無所感的人群,大約創造不出能讓後人感動的歷史吧?」(周婉窈,2016)。

這是個創造歷史感動的時代嗎?還是歷史逐漸普及化、庸俗化的時代?這個時代,遺產和現代紀念館大量增加,它們如何可能感動觀眾?我們多多少少都在實際參訪各地或網路世界裡,「面臨如何去感覺過去,如何看待過去」的這一個連鎖發問,不只在參訪歷史事件相關的國內外紀念館時會遇到。從遺產或博物館的供給方、還是需求方的觀眾來看,核心提問:遺產或博物館治理機構如何做到觀眾對歷史有感,還能誘發觀眾對歷史充滿感情,創造「讓後人感動的歷史」。人們和遺產互動的實證研究發現,層層問題並不容易用簡單的方法就可理解,所以會有各種協商的需要,但是如何協商?尤其是困難遺產,觀眾身心如何有所準備?遺產治理過程又是如何為觀眾的身心衝擊,仔細、耐心地進行溝通和協商?透過麥克唐納這本書,我們探索了德國紐倫堡這座千年城市,市民、來自外地的德國人、各國的外國人如何和城市協商不久之前、被隱蔽的德國現代歷史。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_book3%2Fpage.php%3Ftbdsn%3D1517%26tbsn%3D58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