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協商困難遺產

麥克唐納的前導性研究「困難遺產」,著重「協商」的開放程序。作者從遺產不同階段的動態協商中,透視協商的本質。第二章到第五章,從建立遺產到拆除、清淨及移動、保存、褻瀆及管理、教育藝術的見證,釐清歷時性層層的社會文化對待遺址的脈絡;在兩德統一之後,逐漸往自詡為國際性人權城市移動。地方的遺產必須契合地方的需要,卻也同時與國際觀瞻的緊密關聯下,往前發展。這個過程會出現很多兩難,甚至相反的拉址力量,協商是民主生活不可少的程序。在一國之內,早期的遺產研究著重國家和中央政府指導,最近的研究認為遺產屬於地方社群,理當有更多地方的聲音和參與,甚至遺產應由地方主導經營的議題被認為是落實憲法權利、地方自治的重要課題。因此「協商」遺產的方案,帶著來自各方的不安定因素,並不容易固定於單一想法。困難遺產需要更多不同脈絡的個案研究,互相參照,激盪出與觀眾協商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因此,由國際社會相關於困難遺產或博物館的治理機構和單位,自主性的組織聯盟不斷增生,顯現了全球相關遺產討論地方自治、治理的趨勢。而困難遺產的相關研究不斷增加,以人權教育為名的普世化現象,也帶來「記憶國際化」的課題。本書第六章出現了「世界記憶在人權的城市」反思國際性的話語權利,強調「人權」概念之際,是否同時也反問遺產的真實歷史的地方特色是什麼,那就是紐倫堡城市如何看待大屠殺這件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真相與人權保障之間在遺產的場所當下產生的實態為何?這是驅動研究的引力。麥克唐納回到遺產現場,書中安排第七、第八兩章的篇幅直接面對遺產現場的導覽活動、參訪困難遺產的個人觀眾,突顯出第二到第五章為了建立遺產探索歷時性變遷之後,反問遺產的未來走向。

按照書中版權頁關鍵字提示:1.戰後重建-德國-紐倫堡;2.紐倫堡(德國)-建築、結構等;3.國家社會主義-心理學的;4.集體記憶-德國-紐倫堡;5.文化財產-德國-紐倫堡;6.紐倫堡(德國)-歷史-20世紀。以上多項專業領域都有待深入了解之外,這些專業都環繞著紐倫堡這座城市的遺產課題:繼承前人所遺留的物件、思想、傳統、故事等等的有形及無形元素組合的知識。有意思的是關鍵字裡,並沒有出現「大屠殺」、「人權」的字眼,反而在註解、參考文獻、索引裡,不斷出現這些關鍵字。「大屠殺」已被國際化?所指為何?連台灣台南車路墘教會都有小型的大屠殺紀念館。記憶的國際化代表事件的歷史被認識,擴散到跨越國境之外,但是反面的例子如新竹光復高中錯誤解讀大屠殺歷史的展演,台灣社會又如何看待呢?從這樣的對照舉例,我們當感受到紐倫堡案例充滿著地方對應國家、跨國對話的論辯議題。本文認為作者探索遺產之為用的重要面向之一,是從了解遺產所在地的市民、國內外旅客、觀眾之所需;或者說人們如何和遺產良好互動、或疑問不斷,都是遺產被列名之後、如何推廣遺產的關鍵所在。

這本書以單一遺產「納粹黨集會場遺址」為討論的聚焦所在,作者認知問題及研究的路徑,並突出、蔓延相當多議題,一般讀者對書中議題難免陌生。讀者或許反而對於2001年開館的「紐倫堡納粹黨集會場的檔案中心」建築空間、展示設計的高知名度、以及電影史上著名的蘭妮.萊芬斯坦於1935年完成的《意志的勝利》紀錄片的興趣高於遺產的吸引力。這是現代媒體所帶來的回應歷史的現象,大屠殺的媒體效應也在德國社會產生跨國性的互相影響。但是,不論如何,不了解戰前紐倫堡納粹黨集會場及納粹時期的背景、戰後廣大集會場區域的變遷,觀眾就難以了解困難遺產一步一步影響城市的未來發展。

評介這本書,力有未逮,不如說從書裡得到的啟發和收獲更多。例如,英文書名和副標看來簡單易懂,當您讀完全書,還無法全盤深入註解和參考書目,如何準確掌握作者這本書的翻譯書名呢?以及她為什麼書寫這本書?她的用意和研究能夠為我們打開什麼樣的啟發和借鏡?翻譯書名能掌握全書的微言大義嗎?為什麼遺產中有必須協商的困難之處,而被作者稱為「困難遺產」?這些遺產在歷史脈絡下的困難因素是些什麼?為什麼?困難達到何種程度?因為困難所以卻步等待時間來解決、還是需要更具想像力的積極協商行動?在這個民主多元時代,如何有效協商?協商議程如何進行?如何開放協商的各種途徑,促成更多人接近遺產,使得社會更好地運用困難遺產的方法是些什麼?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_book3%2Fpage.php%3Ftbdsn%3D1516%26tbsn%3D58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