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唐納想要分享給讀者的正如她所說:「去探索『困難遺產』做為歷史的及人類學的現象-以及作為一種『拼貼』(assemblage)的特別類型-甚於建立它作為一分析的分類。」我們現在稱為困難遺產的空間,在時間流逝中積累的文化社會面向,很難從分析遺產類別來理解。除了博物館常設展可能不會說一些高度爭議性的話題,也很難將反思性的內容說到底。那困難遺產又如何呢?什麼是「『拼貼』的特別類型」?黨集會場舊址龐大建築區域,戰後審判之後,這樣的遺址恰恰成為城市「犯下大錯」的見證地方,凝固著恥辱的「罪行」印記。麥克唐納的研究從認識層層時間發生的事務,而後採取的探索方法,將遺址抽絲剝繭,在全書九章中逐步探究。
作者從開章介紹全球暴行的遺址或博物館現象,選擇特別的研究方法探討城市和遺產交織於上世紀最為人知的紐倫堡。「為什麼是紐倫堡?」從今日的眼光開始質問這座城市和它的漫長歷史,為什麼它被視為「(納粹)集會場之城」,現在轉變為「人權之城」;紐倫堡城市及住民歷經了一段漫長處理「做錯事」之後的尷尬處境。
現在,多數遺產的物質性存在常常被當代遊客眼下所見視為永恆,大型古老建築和考古現場尤其如此,其實歲月已不斷地改造遺產的物質狀態。「人去樓空」常用來形容「過去」已因人不在空間裡外生活而失去意義,這時候,為什麼當代社會又開始興起認識遺產的物質存在,毋寧說透過遺產所象徵的非物質性精神,是人們繼承先人的必要行為。全球提醒人們有關人權議題的紀念地或迫害地觀光的興起,對晚近40多年來發展的遺產研究,產生了新課題。
德國轉型正義的歷史經驗常常在台灣被提及,轉型正義和紀念地還是迫害地所進行的「政治人權」教育,較少被提及它和人權教育之間的重要關係,德國「紐倫堡納粹黨集會場」是一個龐大物質性遺產和非物質性交錯演化的典例,它甚至逐漸登上全球人權城市的舞台。
讀者好奇紐倫堡城市的納粹法西斯建築的不義遺址,如何隨著時間遞變為人權遺產呢?為了理解為什麼,作者透過社會人類學式方法考察紐倫堡城市的歷史,開展遺產研究的創新方法,以及探索博物館學裡的人權教育和藝術創造的途徑,本書提供另類遺產意義的轉換、和認同變遷的研究,這類遺產的本質為了什麼目的、本體論為何,尚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