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的變與不變:人權教育遺址和博物館-評介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
曹欽榮
伴隨著世界文化遺產於1970年代中期開始登錄,全球遺產蓬勃發展,遺產研究跟著興起,晚近研究出現特殊類屬的「困難遺產」。2009年,同時出版了兩本困難遺產專書,一本是Places of Pain and Shame: Dealing with ‘difficult heritage’,匯集了屠殺及種族滅絕遺址、戰時居留遺址、公民和政治監獄(civil and political prisons)、慈善拘留場所(Places of benevolent internment)等多種類型遺產論文(Logan, W. & Reeves, K. ed., 2009)。本文將介紹另一本研究專書:文化人類學家雪倫.麥克唐納(Sharon Macdonald)的研究成果:Difficult Heritage Negotiating: The Nazi Past in Nuremberg and Beyond。這本書雖然集中於討論德國紐倫堡面對納粹黨集會場的遺址運用變遷和想像,讀者如能了解德國在二戰後歷經兩次處理集權統治的過去歷史概要(納粹國家社會主義時期、東德共黨時期),將更有助於了解本書所討論的面向及其所採取的研究路徑和方法。
讀者想要深入這本書的特色,能進一步具有理解遺產、轉型正義、紀念館議題的背景知識最好。這本書正如著名博物館學者Tony Bennett於本書封底的推薦所言:「困難遺產通過提出有關尷尬過去的尷尬問題,挑戰我們理解介於歷史及記憶之間的關係,在博物館及遺產研究中必定是地標教科書。」因為「不遠的過去」歷史和記憶反覆地困擾著當代人面對過去的尷尬處境,困難遺產之所以困難原因在於尷尬處境將持續相當時間,不斷影響社會文化的發展,直到對過去的尷尬記憶漸漸沉澱為歷史。困難遺產因此必須在協商「進行式」中展望未來,這是本書在認識論、方法論視角所帶來最大的特色,諸多發人深省的議題指引出後續研究探索的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