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學員發聲\記者陳小雜 編輯整理
(以下學員名稱皆為化名)
Q1:是什麼原因讓你想要參加這趟拜訪土溝農村和人文學堂的旅程呢?
學員小黑:我是因為看到報導,想要親眼看看這些公共藝術,想看看這些作品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存在於居民的生活周遭,也沒有想太多,大部分我也是觀光客心態,想要和作品還有壁畫合照(笑),可是看了之後,還蠻感動的,而且他們(居民)都好熱情。
學員小強:我其實是看到美學館的簡章,才叫我女兒上網去找關於土溝農村的資料的,我在知道他們改造這個農村的一些過程之後,心想一定要來一探究竟。然後人文學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許多和居民合力完成的壁畫和老樹,我覺得可以在鄉下過這樣的生活應該會很有意思。
學員阿霞:我喜歡鄉野的感覺,喜歡泥土的氣味,這一直讓我想到小時候居住的阿嬷家,加上一直耳聞土溝藝術農村用藝術改造社區的大名,就覺得一定要來!
學員丁丁:我是比較想要拜訪人文學堂,因為一直耳聞
Q2:在你在這裡看到了什麼?符合你所預期看見的景象嗎?
學員大大:我覺得土溝藝術農村真的很棒,雖然我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的,可能因為撥出來的畫面都經過了剪接和挑選,所以感覺每一個壁畫和藝術作品之間的間隔比較緊密。一開始村長接帶我們下車,踏出遊覽車門時還覺得跟一般農村沒有太大差異,作品和作品之間也有一小段距離,但是經過村長的帶領,我們騎著腳踏車進入到田間小路,走進看似不起眼的老舊屋宅巷弄裡之後,我反而覺得在每一處用藝術改造的景觀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很貼近,真的生活化,而不只是一些裝飾。
學員小Q:比方我們剛剛看到的土溝藝術農村裡的牆面壁畫、小矮墩花圃、街道家具,雖然他們都被做得很藝術感,但是感覺又很像下午哪位阿伯每天都要到樹下乘涼,所以盡量把榕樹下整理得舒適和美觀那樣,就像一種為服務自己生活的一些改造。不像觀光聖地為了吸引觀眾,故意把一些所謂裝飾的東西加進來布置得滿滿的,這裡農村的所有藝術改造,看起來都像是為了他們生活的一種熱情活力和生活實踐,不是為了觀光客,不是為了我們,而是非常生活的感覺。
學員小雲:我在報導上讀過
學員大林:今天比較可惜的是好像比較沒有看到
Q3:你認為像土溝或盧老師這樣的實踐,有可能在我們居住的都會環境裡實踐嗎?
學員K大:我覺得像土溝村這樣的實踐很具有它獨特的條件,比方說這裡的領導人正好有所熱情,這裡有駐村在此的熱情學生,再加上這裡農村環境原本就具有的慢步調生活方式。一切條件都是很獨特的情況下,這個藝術農村才得以誕生的感覺。
學員小B:我聽說這裡的居民大約有一千七百多人,雖然不一定會每個人都參與,但至少這是他們村落居民中,這幾年來共同認知到正在進行的一大盛事,他們有些人好像一開始也並不是那麼熱衷,但是我覺得有趣的就是,因為他們是用生活的方式在創作,把創作融入在生活當中,所以漸漸的這些居民會從排拒中適應、會從陌生中問候、會從漠然態度裡轉而開朗。
學員KK:如果說要在我們居住的城市中實踐的話,我想或許可能,但就像我剛剛說的,我覺得條件真的大不相同。比方,我就覺得農村和都市的速度感不同,在都市中我們人與人的關係就像是機器的零件,好像一環扣一環。從一早鬧鐘響起就開始要去上班,要打卡,工作延誤會損害整體結構。如果有小孩,要趕著帶他上學,我們一直生活在這麼急促的生活中,總是被迫著追在預定的時間前抵達。而且都市居住空間的緊密,不像這裡,有寬敞的空間和土地,比方說如果我想要改造我的居住環境,很有可能我只能涉及我的住家,但可能沒有辦法這麼全面的涉及一個社區。
學員小小:不過再說回來,好像也不是這麼不可能,人說事在人為,雖然我們沒有一群像南藝大這樣的志工團隊也沒有像
我在社大上了一些課程,我們共同上課的同學也都覺得應該是可以一群人先實踐看看,我想也許就從我們自己做起,然後讓別人跟進。
Q4:你認為這對農村裡的人,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學員C大:有一陣子以來大家都在提倡「在地」、「樂活」,在這裡看到的,好像是一群學生進入這個社區,然後把這些居民對於在地自覺的思考給喚醒了,他們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社區一扇意識崛起的大門,門一開,居民自己憑著過去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未來優雅生活的想望,開始動動腦、挽起袖、創造力漸漸活躍起來,嘗試著用自己也可以創作的自信,自己改造起自己家園起來。
學員小小:我不認識這裡的人,可是我覺得看到他們共同創作的成果,就覺得他們對於居住環境的熱情被喚醒了,而現在他們不再是一群居住在農村的農夫,我覺得他們應該會因為擁有了這些改造農村的經驗與豐碩成果,開始為身為這個農村的居民而趕到自豪。
學員丁丁:我覺得當他們開始可以分享自己勞動和創作後的成果,應該就會伴隨產生一些自信和改變,可能是對自己居住家園的驕傲,可能是生活價值的改變,可能不是那麼立竿見影,但我覺得如果我是這些社區的居民,我一定會覺得經歷了一場很有意義和價值的盛大行動。
Q5:對於這樣的成果,你覺得土溝藝術農村後續的經營應該如何?
學員甲:一開始我想說也許他們可以朝向民宿出租的經營去發展,但是剛剛村長也提到他們不認為邁向「民宿」的發展,對他們來說是好的。因為一旦有了民宿,有了觀光客,短期的新鮮會帶來許多經濟效益是沒有錯,但是好像變相的,他們悠閒的日常也會被販售。原本以藝術即生活的方式改造了農村,發展出他們可以獲得生活上心靈和品味的滿足,他們照樣過生活,雖然環境不同了,體驗不同了,但是很多農村景觀依舊可以保留,但如果發展成觀光聖地,典雅的鄉村風貌一定會被破壞,值得保留的事物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破壞,結果好像反而不是一個「特別的」藝術農村了。我想如果到那時,觀光客一定也不會喜歡。
學員乙:我覺得他們現在這樣很好啊!他們很像是一種示範,告訴我們大眾,農村的經營可以有這種嶄新面目,可以依舊富有鄉野活力、具有地方特色,但又展現藝術與創造的品味。他們不用像新的成鎮那樣試圖要大力開發自己,因為他們平常帶團導覽,接待我們拜訪,本身就像是一座燈塔一樣,讓我們在很隱性的參觀中去思索我們還可以擁有怎樣的居住環境,可以如何在生活中享受自然,品味藝術。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如果他們本身持續有行動,保持一開始進行這個行動的活力和熱情,不要荒廢或過度開發,我覺得對他們和我們這些都市佬來說,都是一大重要里程碑。
Q6:你喜歡這裡哪一件作品呢?如果可以,你希望你在這裡做出一個怎樣的藝術作品?
學員大寶:我不是藝術家,可是我看到住在這裡的居民好像也都多多少少有參與創作,我覺得我蠻喜歡那個有家族變遷照片的作品,如果可以我想要也畫我的家人或是族譜的作品,但也可能不是用畫的,可能是用照片(笑)。
學員小保:我喜歡那個阿嬤可以帶小孩去溜滑梯的地方,因為說實在農村常常年輕人跑光了,只留下老人和小孩,我覺得適度讓這些人有可以交流閒聊的空間很重要,那邊只有溜滑梯,附近有盪鞦韆,如果可以我應該會做人工投籃機器(哈)。
學員真真:我想他們這裡是提倡水牛精神,所以我應該會以水牛造型發展,做一些大家午後可以坐下來乘涼泡茶的街道家具,可能在大樹下或是比較涼快的地方吧,畢竟水牛辛苦耕作,也要讓牠找樹下乘涼。
學員阿蕙:我喜歡那個馬賽克作品,那個「一分鐘的陶淵明」。因為它就在田地旁邊,感覺好像辛苦耕作後,有一個地方可以稍做喘息,可以從一個農夫變成一個文人,這種感覺好像可以把一整天的辛苦和壓力都釋放出來。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什麼作品,可是如果我是這裡的居民,我一定要做一個可以休息的東西,放在我家田地旁邊,耕作之餘,我還可以感覺自己有一份悠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