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幸福與工作這些事
學程經理人/教學對談錄
時間:民國100年1月18日 14:00
口述:林冠州、廖真萍、晁瑞光、傅沁怡、李慧玲、吳茂成、王複蓉
紀錄整理:陳怡樺、王複蓉、林冠州
------------------------------------------------------------------------------------------------------■
讓更多成人認識社大,有機會享受社大的學習資源,是社區大學的責任,開創各種民眾可多元參與的各項教學活動,則是台南社大在正式課程之外的重要辦學事項。
台南社大10年了,在10歲的這一年,嘗試以「幸福研討會」為主題辦理系列活動,包括「誠徵幸福--圖文徵件」、「教學成果展」、「教學創作展」、「教學發表會」、「愛物市集」及「教學研討會」等。
所以,「幸福研討會」不是一場研討會,而是「行動式的」、「連續的」,以行動,展演幸福;以活動,讓人與人相遇,發現幸福;以教學發表會,師生參與,敘說幸福的定義、詮釋教與學的價值。
以下為學程經理人針對即將辦理的「教學發表會」所進行的工作對話與經驗交流。
這場對話,是台南社大學程經理人的工作對話,從工作人員的工作位置來談談台南社大的教與學內涵,讓參與這場教學發表會的民眾或社大師生夥伴認識台南社大這個工作團隊。
複蓉:
10年來我們第一次辦理師生的「教學發表會」,鼓勵師生分享自己的教與學經驗,論述、詮釋、發表他們在社區大學的幸福學習感,讓民眾進一步認識社區大學。而學程經理人也應該要開始書寫自己的工作反思,將累積10年的辦學工作經驗,包括:經營師生夥伴關係、學程經營、課程規劃、企畫教學活動等經驗書寫出來。
我總認為工作人員要有「責任意識」,尤其台南社大辦學已經10年了,擁有珍貴、穩定的工作團隊,我們這群學程經理人從「學程助理」做起,幾乎是一張白紙、從零開始學習如何辦學,到了第6年才正式成為「學程經理人」。
學程經理人在台南社大是很核心的工作位置,與其他社大的工作組織、工作文化很不同,不知大家對於自己的工作位置有甚麼心得或感想?
沁怡:
我覺得在台南社大經營學程上,讓我擁有很大的權力,我可以去串連各領域的老師來開發新的課程,或是跟老師談談開課想法後,再來想著還可以配合什麼相關活動,但這權利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呢!像97年引進國外的「活化歷史」課程,找二位老師去台北受訓,參與課程規劃討論及每堂課的課程紀錄,但學員課程上得很開心也頗受好評,最後無奈每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以致課程續課不成功,身為學程經理人也要反思,中高齡學員到底來社大想要學什麼?我並沒有深入去探究,我想我應當回歸當初開辦社大時期認真選修社大課程,重拾台南社大學員的身份,深入課程才能了解學員的需求,規畫學員實際想要的課程或活動。
真萍:
回顧剛開始承辦社區大學時,對我們這群只有非營利組織活動企劃經驗的工作人員來說,是陌生的,我們有的只是工作的熱情與許多活動的經驗,辦學這件事,看來很偉大,也很艱難,所以,校長尋覓了一群陣容堅強的籌備委員為我們完成了第一學期的課程規劃,但是,實際上的執行就面臨了難題,學程核心課程很棒,但選修的人太少,那要如何推動學程課程呢,下學期又要開設什麼?工作中總是可以產出方法的,在與學員對話中,理解課程名稱訂定很重要,因為
這是選課的第一要素,太學術的課程會讓學員卻步,所以要在生活藝能課程中置入學術的概念,溫柔的置入行銷,讓學習相輔相成,經過近10年的學習培力,現在台南社大已經可以開設「馬克思與資本論」這樣的課了,可是要如何讓學員付了錢來上課,又覺得占了便宜,應該要做一些事來回饋服務?剛開始,學員可能是半推半就,後來,掌聲是會上癮的,所以,社團就這樣成立了。
我們都是需要舞台的,社大提供學員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學員也給了社大同仁
一個實現夢想的可能,我們幸福的共事了十年,讓學習即是生活、生活因學習而改變。
慧玲:
我想,如果不是長期參與學程經營,我大概也無法消耗那麼大的工作時數與工作量。正因為處在不只是行政處理的位置上,工作範疇充滿了許多挑戰與可能,老師和學員不斷在合作過程中,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社大工作者,教會了我如何認識台灣人真正的純真與可愛。
就一位學程經理人來說總會想要在課程規劃中預期與設計些什麼?過程中也總會遇到些許挫敗,畢竟大家對於社大的期許皆有所不同。「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是所有社大人都知道的發展目標,但我們形塑出來的辦學風格與願景,應以何種平台與師生共同對談與實踐呢?這是我在工作崗位上所面臨的挑戰。多年下來,看著師生與我的蛻變成長,逐漸開始學會「等待與期待」,有些事也真的急不得,我想內在安定了,位置也就清楚了。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學會了「土地自有他的生命力,很難預測也無法掌控!」
吳茂成:
台南社大這個團隊是一個自律的團隊,這是很珍貴的特質。「團隊」的形成,價值的具體形塑,再直接引導公部門的作為,透過城市議題的經營轉化成更明確的實踐價值。社大發展十年,內部如何維持自律,如何將課程的發展緊扣「價值」,公民行動又是否緊扣「價值」?我想,「社群組織」、「自律」、「價值」,是台南社大的幸福辦學基礎。
複蓉:曾聽瑞光提過,在台南社大工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知你所謂的辛苦是甚麼?
瑞光:
我認為在台南社大工作若無法自動自主,會是很辛苦的工作,尤其每周六日可能都要工作,薪資相對來說也不高,因此需要很多對工作的熱情與興趣來支撐這份工作,但是若對工作有很多熱情,就不會感到辛苦,這是我所謂辛苦的意思。
對我來說,在台南社大可以有很多自主工作的空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種幸福。
複蓉:
那也是因為有一群好同事幫忙,共同擔負一些「個人不喜歡做的事」,每一個人也才能享受「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幸福」吧!所以,每一個人的工作幸福,也可說是來自大家共同促成的呢!
慧玲:
我極喜歡黃武雄老師所形容的教育場域:「塑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人性中正面的力量浮現、匯聚、相互激盪而蓬勃發展出種種不同的美麗樣態。」在社大工作已近十年,青春歲月與熱情都伴隨著我的學校一起成長。如何在這工作量極大、工作時間極長的社大持續眼光發亮熱情的工作,我想動力就來自於我身邊的「一群」夥伴了,那是我的同事、我的老師、我的同學,我知道這所學校可以創造的價值,更瞭解一群人可以做的事,我一點都「不寂寞」。我的工作來自於我想創造的生活,也來自於一群人可以一起玩有意義的事。
茂成:
學程經理人」要有把社大認知為台灣教改的火車頭的期許與格局,先從改變台南市社大周圍的人開始,讓台南市社大扮演一個城市的關鍵角色。所以價值及思想的引領,創造一個學員可以感動參與的學校,也就是說社大人員本身要有辦學的熱情與有對關懷社會足夠的行動強度,自然就能影響老師及學員聚集到社大,進而型塑台南社大的特色。而,台南社大能夠站在一個改變台南市關鍵的位置,進而推動台南市成為改變台灣的位置。
複蓉:
我覺得我們還有自省特質,也喜歡歸零思考、以學習者的立場思考,就我而言,很多開課點子都是先以「學習者立場」思考,再加上一些創意一點不怕犯錯的勇氣及浪漫,然後找到可合作的講師或學員,就這樣推出來了。
因此隨時保有學習者的學習感受,對於學程經理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我這學期也全程參與兩個課程,並謹守學習者本分,充分學習與感受,所以也能更深入了解「一個學習者為什麼想學一門課?」、「甚麼樣的學習氛圍是尾學習者想要的?」這類的學習感。
沁怡:
對我來說,學程經理這個工作頗具挑戰不枯燥,多元且豐富,工作自主性高,我可以自己決策部份事情,而且可以從做中學;加上工作與人的情感有連結,接觸志工、學員、老師及各領域的人。工作不孤單,舉凡課程、活動皆是結合眾人的力量執行,與人有多元且友善互動、有學習、可自主,都是工作的幸福感。
複蓉:
對,我覺得在社大工作,是一個「為人著想」的事業,社區大學的辦學使命之一,所謂的「公民社會」,不就是「為人著想」、「利他」嗎?當然我們也必須學習以更廣的格局,進而引動「為地球著想」這樣教與學高度與內涵。
我覺得這個工作,從精神、思考、創意到行動,甚至延伸到自己的生活,都是一個整體,在生活中也隨時可以發想開課創意,在工作中也能邊學邊玩邊實踐創意與理想,因此,就算週末都在工作,並不覺得工作是辛苦的,甚至還覺得很幸福。
真萍:
在台南社大工作,不打卡,但是假日要常常加班,也沒有加班費,對於我這個已婚女性而言,應該是很大的挑戰,但是我把家人變成學員,讓他們參與社大課程及活動,認同我們的工作,我常常告訴有宗教信仰的婆婆,這個工作是在種福田、做功德,請她支持;也漸漸讓先生參與社大,用學習打發枯燥的生活,我們的話題可以是孩子,但也可已是網站如何更新資料討論,婦唱夫隨也是一種幸福。
茂成:
對我而言,舉辦幸福研討會的意義是,對於過往工作經驗的回溯和反思。如何緊扣教與學中所呈現的「幸福」?我想,「幸福」,沒有什麼具體的指標,什麼樣的環境最適合人居住,什麼樣的環境又適合工作,在適合居住的生活環境中產生的舒適感,便是一種幸福感。同理可證,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也就是教與學幸福感形成之處。一所讓人感到幸福的學校,「幸福」,真的很難指標化。
瑞光:
社大十年了,過去十年與未來的十年。我們能不能分享出一些實質的經驗?我們能不能在未來有更好的作為?這些年來,我們也不斷的演化與修正,變成今天的樣貌。為什麼決定課程要這樣做?目前如此經營課程的方式有效嗎?校內師生,乃至各界,看見對於這些年來我們的努力造成的改變嗎?這些改變是,學員的改變或是環境的改變。這些是我對幸福研討會中的想像,透過這些討論也是對環境學程十年的反思。
冠州:
台南市社區大學有三種特質,一個部份是成人教育的專業推動學校,一個是以社會企業作為組織經營方向的非營利組織,最後則是以社會運動作為引導師生投入的學習目標,這三者共同構築了台南社大的公共性格,也影響了台南社大的教學特色。
社大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經營面向又有哪些?幸福學習模式如何經營?社群經營如何持續?這些都是帶深入討論的命題。此外,老師的人格特質和「氣度」也是變因之一。
價值是什麼?短期的目標又是什麼?社大的價值會不會變?「價值」和「目標」如何區分?以「大廟興學」為例,在區域性發展的前提下,大廟興學是階段性的策略,而非整體目標。
社區大學是在社會運動的行動下被催生而成的產物,知識解放、公共參與是兩項根本的價值,也是參與公共政策的武器,如何扣連價值,並透過短中長期的目標執行才是更重要的步驟。
瑞光:
社大早期從「我們想什麼」到思辯「社大是什麼」,到現今已跳脫框框,關注的是「生活是什麼」。社大其實沒有一定的形式,就算是在台南市,隨著地域不同就會跟著轉變,在學校中、在社區、在台江、在農村都不一樣,因內容不同,上課方式也就會不同。我們做的還不一定好,但過去10年來的經驗,也理出了一些方法,或許在十年後的今天,可以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我們在這裡學習知識、在這裡學習方法、在這裡學習付出、在這裡學習實踐、在這裡學習分享。
林冠州:
在成人教育的專業學校部份,前十年,我們所推展的,是一種幸福學習模式,透過教師在課程中加入公共參與的學習,讓學員在課程的進行中,學習到上台表演的自信心、願意將親手作的手製家具捐贈到社區、在生活中重視不傷害地球的消費方式等等讓自己在利他導向的學習中,得到學習的成就感與愉悅感。
只是,針對所謂的「幸福學習模式」,身為學程經理,有必要進一步反思,這些十年以來或許是有意識的推動,或許是無心插柳,這些經驗已經可以變成一種模式了嗎?
如果說,我們對社大的定義是一所社會運動學校,我們所要推動的課程精神是要透過師生的參與,來促發社會的改變,那可以思索,我們所推展的幸福學習模式,對這個社會的改變到底是什麼?
如果,嘗試對幸福學習下一個定義,是一種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中持續快樂學習,並且由日常生活中發展出一些願意分享、集體合作的公民性格,這樣的目標,可以代表台南社大的教與學的內涵嗎?
利用三個問題,來反思最初我們成立台南社大的原點:
1.台南市社大,開設大家有興趣的課程,是階段目標,還是過程?
2.在有興趣的課程中,從日常生活中發展師生的公共性,是目標,還是過程?
3.從日常生活中長出願意分享、喜歡參與的公共性之後,社大責任已了,還是必須讓這些公共性格的師生引導去集體作一些行動?
這些問題,都會挑戰幸福學習模式建立的方向與內容,這也會讓社大反思這所學校成立的宗旨以及目標—這種利他的幸福學習模式,能不能成為台南市社區大學這所社會運動學校的成立特色,在成人終身學習的版塊中塑造我們獨一無二的特色,建立我們清楚的辨識度?
幸福的定義有非常多重,對自己來說,讓對社會改革有期待的人能夠在這個教與學的平台上,去實踐讓自己熱情投入,對社會有改變的事、並且能夠有機會引導更多學員的參與,這是社大作為公民教育學校的責任,但對於社會改革而言,更多的是不美好的、帶有衝撞性的議題學習,這些是幸福學習模式可以容納的嗎?
複蓉:
回應冠州的諸多提問,我認為「沒有答案,只有熱情」,而且這些教學目標的設定也都是過程,身為工作人員,應該要開創各種機會讓師生去參與、行動、服務或實踐,讓師生自己詮釋教學的價值,自己選擇下一階段的教學步驟,所以,要有學習目標,但是應該說目標設定是階段性的,但是長遠來說,教學價值的定義卻是開放的,也因為開放,才能容納更多答案更多創意。
慧玲:
社大之所以豐饒,是因為留白的空間,讓工作人員有很多開創機會,而我們的工作就是連結、捲動更多動人與好玩的故事持續發生。我也認為「守護」是台南社大的根本價值之一;「守護」是一具有行動力的用詞,也是作為一積極公民的必要條件。
林冠州:
釐清「幸福學習」的意義,何謂「幸福學習」?公共性如何形成?如何設定階段性目標?引導老師達成目標?如果「幸福學習」是一種模式,而此模式是否能對應於社區、災難性、沉重議題呢?在公共議題上,台南社大扮演的的角色是什麼?面對社會上的現況,學員到台南社大來,得到如何的學習能量?面對衝突議題時,又該怎麼教?學校裡的老師又該怎麼教?如何培養學員的日常公共性?
李慧玲:
社群是可以讓學習持續的一種教學方式—留給學員發表的空間,教師重視與學員的交流、老師有足以尊重學員學習發展的氣度與教學觀念。未來可以比對研究成功及失敗的社群經營模式,來找出成功學習社群或是社團發展的關鍵因素。
社群是推動議題/課程持續發展的關鍵;在課程中善於經營組織的老師,基本班底不太會有變動。不是每個老師都善於經營班級,如何讓老師和社群相輔相成,是門課題也是學問。以武昌大哥為例,武昌大哥善於給予學員展現自我的機會,懂得留舞台給學員;善於利用這群關心植物的學員,期待未來這群熱愛植物的學員將關注的層面擴展到老樹,甚至是公園。
對於操作集體創作的老師而言,根據我的觀察,木工班李維睦老師到了社大才投入成人教育領域,這十年來逐步累積屬於他和他的學員的教與學步驟及思考脈絡,同時也慢慢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老師。而陳貴芳老師則是從學員到老師,加上透過集合式創作,在公共空間創作,發現原來教學不只是課堂授課或是單向教授,進而開創更多有意思的事情。林幸珍老師也是長期以來帶領拼布班的學員已集合創作的方式、參與各種議題的發聲,如守護三崁店得諸羅樹蛙、記錄台江風光、以全球暖化議題為題材,進行全班的拼布合力創作。透過三位老師分享集合創作於教學過程中的角色,獲得新的創意。
此外,我也想談「揪團」在課程中的意義。「揪團」,對於李維睦老師和陳貴芳老師而言,是一種挑戰,是老師的必經功課,透過集體創作加速老師於教學過程中的成長。這個場次中也邀請資深學生加入與談。在木工新手班裡,就有這樣一群資深學員,他們不肯進階始終停留在新手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熱愛集合式創作。透過團體學習及集體創作的過程中,經常會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小驚喜。
傅沁怡:
芳療課程謝詩瑩老師目前旅居國外,仍以遠距教學持續進行教學,全賴助教群的支持。謝老師透過長期的課程培力助教群,讓課程順利進行。芳療班裡許多學員從初階、進階到手工皂班,一路相隨的學員;對於如此的學員,謝老師則是力求自我創新,不會重複已經上過的課程。目前芳療課的助教群的培力部分,凡是要選修進階班者,必須選讀兩門初階課程後才能選修。
晁瑞光:
我也聽過有關謝詩瑩老師的生命故事,也是因為生命分享周的那場活動。那時,因為機器有問題,設定不順,我在教室裡多待了一段時間,因此聽到這段經歷。透過這次的經驗,我發覺,「直接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以我自身的學習為例,最初我參加高雄鳥會的活動時,對於鳥毫無所悉。而鳥會的經營方法是,技巧地將新舊成員切割在幾個小組之內,歡迎所有成員隨時加入。讓舊生帶著新生走。目前海廢社的做法便是如此。海廢,依照目前的模式操作的很順暢,但卻不適用於老樹調查的志工。
經營社群,持續性是一門課題。除了海廢之外,其他課程遭遇到的問題是,剛開始很多學員投入,一次、兩次保有熱度,之後便沒有了後續。這是需要突破的困境。經營自然與環境學程至今,我發現,「付出」、「實踐」、「分享」等特質是經營課程中的關鍵,如何引導誘發學員卻也是課程發展的瓶頸之一。
王複蓉:
對於台南社大工作人員的工作方法,一向是不受限的,採取絕對開放的態度,因此也開創很多機會,讓師生透過不同的機會,詮釋出屬於各自的模式。例如語文學程所設定的學程內涵為:「聽說讀寫都是改變世界的方式」,課程重視的是透過培養學員聽、說、讀、寫、展演等能力,規畫、安排許多讓師生有很多與不同領域觸動的機會,去實踐語文的「表達、溝通與合作」的內涵。
所以,學習目標是開放的,不設任何答案不放棄任何可能性,讓師生自發性的發展出願意參與社區服務的熱情。也因此近年來與幾位同事共同推動,引導師生進行「社區服務,教學分享」,就是因為我們深信「教學分享+社區服務」是教與學的重要過程,對師生的情感經營或是教學進展都會很有收獲。
例如台灣繩結技藝這一班的發展也是一個有趣的例子,這門課在開課的第一年,我便積極和講師溝通將「社區服務,教學分享」做為期末成果展現另類方法,起初學員們都有點勉強參與,但是我和老師都很積極促成,一直到這學期,我讓師生自行決定是否要進行期末的「社區服務,教學分享」,沒想到,學員竟回應說要參與,令我喜出望外,我便定義這是:「第五次服務,就上癮」現象,我看待這件事是有趣的事,也很開心自己能堅持,2年來全程陪伴繩節師生進行總計5回合的「社區服務,教學分享」。
我想,工作人員要先者工作價值,先說服自己,才能說服老師,再讓老師說服學生。實踐開放的學習模式的過程中,我也常常提醒自己「我們在決定要為學習者做一件事情時,是關注到他的需要?還是自以為是地覺得他欠缺甚麼?」這兩種思維會產生決然不同的結果吧!
林冠州:
「學程經理人」的扮演的角色也顯得重要?師生的能量有多強?「目標性」、「核心價值」具有關鍵的決定因素。
李慧玲:
「核心價值」決定教與學中幸福感的產生!對於學員,台南社大樂於幫師生找舞台,讓師生的作為被看見、被滾動、被連結,進而創造更源源不絕的學習幸福,更樂於成為台南社大的一份子。
每位老師和學生的特質不同、才能不同,透過每位師生的能量創造更多可能,進而讓學員和老師認同學校堅持的價值,一切便是支持工作人員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廖真萍:
芳療班謝詩瑩老師投身芳療過程,其實也是回應到她的生命歷程中重大轉變。
之前謝老師曾提過,目前台灣缺乏正規芳療師,期待未來美國芳療協會能認證台南社大的課程,並透過社大開辦芳療證照課。芳療是一項專業;更是一項技能,謝老師也期待,促成更多學員投身公共參與,協助更多弱勢婦女再就業,並傳達正確的芳療觀念和養生的概念。
如何了解老師的個人生命故事呢?「生命閱讀周」是關鍵,透過那次的分享,我更了解老師,同時也加速我與老師配合方式和速度。比如,八八風災時,謝詩瑩老師號召學生製作消毒水投入救災,協同台南社大前往屏東救災。
老師是學程經理群的同事!學程經理人經營與老師之間關係的同時,也是培養自身對於議題的認同和熱情。對於謝詩瑩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和互動,傅沁怡認為,這是謝詩瑩老師的個人特質使然。吳茂成則認為,做讓自己感動的事情的同時,大家都會來幫助你;這也是一種對土地認同的具體表現。李慧玲則認為,教與學的過程,是一種解放的,貼近生活的,貼近生活的,也是改變世界的開始。晁瑞光認為,經營學程過程中,與老師、學員的關係,是一種陪伴關係,更是像朋友那般的互動。
李慧玲:
學程經理擔負的整合資源的角色,看見老師心裡的「看見」,給予老師全力的支持,自然而然老師也會帶著學生一起回饋學校。比如,陳冠竹帶著學員一起走出戶外,參與環境議題的現場,了解學校的經營理念,就是一個例子。
人心是柔軟的!學程經理人不只是「經營」課程,即使和老師互動的時間有限,凡是「利他」的事情,最終大家都會看見根本的價值,而老師認同學校的價值之後,也就是開始協助回饋學校的時候了。高韻芬老師是跟著學校一起成長的最佳範例,從了解學校的核心價值開始認同學校的作為。
社大是一個社區人才培力庫!從教與學的過程中,時間累積,老師和學員透過課程產生的火花、認同…在課程中,如何培養積極公民?這些人,被改變了什麼?學習,改變未來?改變什麼樣的未來?
如果將社區大學設定成一個「人才培力庫」,木工課裡的學員柯志龍,起初只是常來借教室做木工,時間久了,發現學校也參與了許多環境議題,從到海邊檢漂流木,到後來加入海灘廢棄物監測志工的行列,之後便加入一起撿垃圾。這也是一種從個人學習到投入公共行動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