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生命故事劇場

語言+戲劇+故事 生命故事的敘說、展演、教學與工作


<教學反思與經驗發表3>
主持人:王複蓉/台南社大語言與文化學程經理人

【主題:語言+戲劇+故事 生命故事的敘說、展演、教學與工作】
 「生命故事劇場」這個教學案例複合了許多表達/語言元素:聽.說.讀.寫.演.唱.畫.舞…..以及許多無法用言語說出來的微妙語彙。
 「生命故事劇場」也是台南社大語文課程的多元呈現,累計3期的開課經驗,可分享可發表的經驗包羅了:教學資源整合、跨域合作、教學轉化、師資群合作、助理教學、成果展演等,教師、助教及學程經理的合作過程就是一個可分享的精彩經驗。

發表案例3:語言與文化學程--生命故事劇場
<發表人>
教學篇:講師楊美英/台南社大戲劇講師  
學習篇:學員翁秀嬋/台南社大資深學員
<與談人>
工作篇:傅沁怡/台南社大語言與文化學程經理人
<回應人>厲復平/台南社大阿根廷探戈講師、台南大學戲劇研究所教授
教學發表案例3:生命故事劇場/教學篇
生命與劇場的共振  楊美英/台南市社區大學生命故事劇場講師

2010年12月26日,這是連續第三次在年底最後一個週日的下午,大家齊聚台灣文學館的文學體驗室,完成了外省台灣人協會與台南社區大學合辦「生命故事劇場」課程計畫的期末展演。

書寫的這一刻,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彼時集合在黑幕之後準備上場的學員們的緊張和興奮,更可以聽到自己急促的心跳、呼吸,更別提這個下午到來之前幾星期的表演文本發展與編整、重複排練、道具服裝的討論與分工、音樂旋律的尋找與Q點練習……點點滴滴的記憶,伴隨著或清晰或模糊的光影、話語、淚痕、笑聲、擁抱……在在讓我具體感受到這項課程活動的獨特性,可說每一學期的歷程都是一趟融合了生命故事與劇場藝術的共振之旅──開始的時候,從來無法預知旅途終點的具體形貌;結束的時候,總是身心成長與藝文創作的行囊滿滿收穫。

以故事為名,三次不同的課程規劃與操作手法

2008-2010年,「生命故事劇場」系列課程,每一年大抵都是為期三至四月,每週一次三小時的工作坊,和將近卅位不同職業年齡的學員,透過暖身活動、劇場遊戲、自由書寫、心靈彩繪、感官甦醒、記憶召喚、小組討論、戲劇即興表演練習、角色扮演、靜象劇面等活動,我們逐漸達到身心同步釋放、彼此信任,表達、傾聽彼此的生活經驗、人生際遇,一起分享生命走過的悲歡離合,嚐試透過劇場的重現,進而揉合自己生命的文本、他人生命的文本,通過劇場藝術的手段進行再現、重組、拼貼、轉化、再創造,由演出參與者、現場觀眾完成共同的表演文本。整個學期的課堂活動與表演文本發展過程之中,可供自己重新面對,同時,聆聽他人生命故事,獲得不同的啟發。

先後三回合的課程規劃並不相同:2008年,我和好友秦嘉嫄攜手主持,以「旅行」的意象為主,融合書寫與劇場的方式,邀請學員們打包自己生命的行李箱,藉由放入行李中的事物與信函、音樂等物件,勾引出封存的深刻記憶與情感,挖掘出生命之中不可磨滅的吉光片羽;2009年,阿嫄負笈英倫,我與初識的李淑君以接力合作的模式,將劇場表演與文學書寫的課程切割為前後兩階段,我和學員們一起探索生命「特別的時刻」,再次面對、深究、討論其中的緣由與不同的處理方式;2010年,外台會以「女性流移」命名之,我獨力主持活動全程,透過「母系遷徙地圖」「母系家族樹」的追索,窺見諸多台灣女性的身影與原型,經過學員的分組篩選、集體編劇、分場排演,我們呈現了若干古早女人生命故事的片段。

除了三學期課程內容與規畫目標的相異之外,以一個教學、帶領、統整者的立場而言,三次的操作手法也各不相同:2008年,有如白描,舞台上呈現故事的演出者便是故事的擁有者、當事人,因此,只見全體學員有如素人藝術家的誠意與魅力,以第一人稱與觀眾相見,敘述自己的故事和心情,散發強烈的自然的生命力,感人十足。2009年,在活動過程中諸多「特別的時刻」故事材料之間,擷取出最最讓人感到「兩難」的生命處境,重新檢視其中的故事場景、角色關係與動機,除去分享個人的傷痛與歡喜之外,更重要是學習走入他人的故事或是更換不同的生命立場,扮演他人生命故事之中可恨可愛或可憐可厭之人,再一次以不同角度演繹曾有的真實片刻,試圖挖掘在當時所無法無能窺探的強烈愛恨交織,再一次回到針鋒相對的生命現場,試圖看見當時所無法無能領會的底層意義。2010年,課程展開初期,便感受到這學期成員的活潑特性,多數懷抱對於表演的興趣而來,於是,隨著家族遷徙動線與不同年代女人生命軌跡的浮現,精彩的素材不勝枚舉,最後選擇以分組的方式,各自處理成員共同挑選感動的故事,進行情節的編寫、角色分配等,加上之前於單元活動中集體發展的「女性勞動之舞」、「我們的遷徙版圖」,予以串聯、匯演,揭露了女性生命史與時代脈動社會步調呼應的共通現象,留下了不少有待深究的空間。

幸福與驚喜

歷經三個學期的活動過程,有些時候,心中會莫名滋生一種深刻的幸福感,因為,雖說課程內容是由我規畫帶領的,可是,還得需要學員們很多的勇氣與「願意」──願意打開自己、面對彼此、傾聽他人、願意釋放與支持、願意進入與分享、願意一起在工作坊中攜手向前邁進,才可能共同迎接、面對、探索三年來這麼多的生命情境,共同擁有這麼多的笑聲與淚痕。真的,謝謝大家的慷慨與勇敢。
當然,其中的幸福機緣,也包括小蛋、土撥兩位很棒的助教,先後三年的跟隨與陪伴,提供了課程紀錄、觀察討論、和期末呈現所需視聽設計、技術執行的支援。

以及,每回課堂到了即興表演練習的單元,學員的集體即席創意總是讓我驚喜、讚嘆不已,深深應驗了這樣的說法:「那些為了探索自我而來的,時常在過程裡不經意地展現驚人的創造力,而那些專門來找創作靈感的,卻不斷地被自我這個主題撞得鼻青臉腫。」(陳文玲《找阿寶,玩創意》引言)

還記得,2009年底,自己曾經寫了下列文字:「週日的演出,我想我們都感覺到了一種情感的流動與交織、一種學員彼此之間美好的支持與合作、一種台上台下動人的共同呼吸與振動……」因為,我們明白:「之所以心潮難以平復,除了來自一種別離的不捨,還有排演過程之中,我們一次次重演、一次次面對那些充滿生離死別的真實情節,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頭觸動了自己心底的恐懼或想望,於是:許多次的排演討論,我們會試圖通過劇場的再現魔力,找到再次面對、重新詮釋的智慧激盪;我們會擁抱在一起,默默無聲的讓淚水滑下臉頰,滋潤、縫補心裡的裂縫。在這期間,在許多學員的身上,我閱讀了諸多的心理轉折,看見了太多的努力與柔軟……」
於是,每回到了期末,我每每感覺到自己疲累耗損,同時,幸福滿滿。
如是的體驗,呼應了以薩‧辛格(Issac Bashevis Singer)所說的:「在故事的天地裡,沒有任何事物會失去。」

建構劇場美學的創造性歷程

過往的歲月風景已經隨風飄逝,所有感人的、交會的時刻,終將一一告別。
隨著2010年的課程計畫完成,回首之際,越發察覺因為學員屬性、教學策略、帶領模式等因素的交相作用之下,三次的「生命故事劇場」呈顯了不同的風格與特質:第一年,純樸誠摯的直接自述,有如生命故事的素描,清新動人;第二年,帶入了自我反省與批判性思考,在抒發情緒之餘,期盼能夠讓過去的生命故事帶來新穎的視角與思辯;第三年,肢體律動、角色扮演、戲劇故事虛擬的成分都增加了,大家在故事的分享與追溯中,完成了集體創作與即興表演。其中令人感到有意思的現象之一,許多學員分享自身或親人的生命故事,往往比許多所味的小說或電影更為誇張或是不可思議,讓人想起馬克‧吐溫的話語:「真相比虛構更詭異……虛構者猶須緊依著可能性,真相則完全不必。」

一如近年實務操作經驗中的信念與體會:劇場藝術與不同社群連結的力量,不容小覷,足以促發深度的生命對話、以及藝術創作的美感經驗。
從2008年迄今,猶如自然生長演進的「生命故事劇場」系列課程計畫,顯然適足以映證上述的體會;特別是回想2010年的期末呈現,諸如以多重鏡像表現「紅棗阿嬤」的角色內在掙扎、獨居阿嬤的故事剪裁手法等等,還有表演文本發展過程之中學員們的認真投入與努力,可說讓人更加明顯感受到,我們分享彼此的家族記憶,同時,完成了一次劇場美學建構的創造性歷程──這真是一個美好的教與學的經驗:生命故事與劇場藝術的共振!

記得第一年的期末展演排練期間,手邊閱讀的書籍為《乞丐國王的時光指環》,常常在課堂聆聽生命記憶的過程中,看著共同分享、誠懇咀嚼的學員們發光的臉孔,會深深認同書中所說:「在每個故事裡面,都能找到一個謎語」,呵,一道道關於生命苦痛與幸福、困境或前進的謎語!
記得當時的心情,也在書本裡找到了共鳴,至今感受相通:「沒有人知道一段故事於何時終結,而另一段故事自何時開始」。

附錄一:「生命故事劇場」歷年各週課程規劃內容
(一)2008年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互相認識

 

課程大綱介紹與師生彼此認識。

活動:團體遊戲

1.暖身:walking+最近&最遠

2.互相介紹

3.「每個人都是一片獨特的葉子」 ──連結 書寫

4. 預告作業:「家族樹」介紹

2

以汝之名,尋汝之根

探索每個姓名背後的故事,重新建構自我的生命史。

1.暖身:walking+pause

2.活動:姓名的遊戲 

3.提醒作業:「家族樹」

3

家族.記憶.地圖

追尋身體曾受過的創傷或記憶,無論來個人生活或是集體經驗,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身體習慣。

討論作業:「家族樹」

活動:遷徙地圖

4

收藏生命記憶的寶盒

打包一份生命的行李箱。妳從哪裡來?妳去哪裡?

 

5

身體記憶與自傳(一)

釋放身體所貯存的記憶,了解身體如何以此做為能量,不斷進行自我與他人的評價。

活動:身體動能的對話

6

身體記憶與自傳(二)

從身體回憶中,去認識個人、族群與大時代的關係。

活動:個人即政治的

7

音樂與氣味的記憶

打開生命記憶的寶盒

生活印象,窺探自我/他人/環境的關係。

活動:使用隨機的揀選,寫出個人獨特經驗。  

8

個人與時代的共振

擷取與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命經驗。

活動:觀察、訪問、改寫三部曲。

9

記憶、生命與劇場的結合

以過去、現在、未來,演繹分享生命旅程中的種種驚艷。

活動:利用簡單的戲劇綜合元素,發展團體合作寫作。

※期末呈現之文本初稿完成

10

修稿與定稿

分組討論與排演

11

排演

※繳交個人學習心得

12

發表會呈現預演

學員作品分享與討論

 

(二)2009

生命故事劇場-書寫篇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點點滴滴的回憶--你我的生命故事

活動:相見歡。請同學圍成圓圈,共同討論課程,並分享自己最難忘的生命故事。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的過程中,體會生活片段並去抓取文學的吉光片羽。
閱讀:《最後五個願望》、林生祥《野生》

練習:觀察練習(觀察左鄰右舍)

2

事件、物件、人物

活動:從閱讀他人的生命故事,回想自我的生命經驗,並練習將物件連結到個人生命經驗。比如一道母親的菜,一件衣廚裡的衣服,一封塵封的信件,喚起什麼難忘的經驗?
練習:人生大紀事--
事件與物件書寫
閱讀:林秀玲編,《鼓動生命的翅膀》  

3

我和妳和她和他—集體說故事

活動:集體創作
內容:集體創作如同百納被一樣,是彼此情感交流的方式,作品也是集體生命的呈現。這一週以口述故事的方式,將大家的想像力連結在一起,然後以錄音的方式記錄下來。而在聽見彼此的過程,傾聽時代的聲音,一起打造集體記憶。

器材:圖畫、錄音機或錄音筆
練習:集體故事—小故事中的大時代

4

劇情編導--改編他人的故事

活動:編寫個人小故事
練習:紀事剪報

從剪報、圖片、照片編寫並剪貼成故事小編年。

5

土地、空間與人:製作大觀園—場景製造

活動:場景製造。
內容:許多文學作品除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之外,場景的具體呈現更是文學作品更加鮮活的原因。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可以說是促成整部作品更加鮮活的原因。所以要如何將文學作品中的場景寫得更加栩栩如生呢?

練習:寫下你熟悉的土地。請學員自備照片或是剪報,用文字描繪以及紀錄下場景。(個人房間、我的廚房、我的書桌……)
閱讀:張愛玲、黃春明

6

故事小編年

將幾週的書寫練習, 設計成「我的小紀事」

 

 

生命故事劇場-劇場篇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7

「特別的時刻」I

從每一天24小時地生活軌跡開始省察。
活動:暖身、同樂、靜像劇面

8

「特別的時刻」II

探索不同生命階段的「重要的一句話」。
活動:放鬆、冥想、書寫、即興表演練習 (「我的小紀事」之延伸)

9

「美好的時光」

透過自己的文字書寫、身體記憶、社會脈動,「發現」曾經真實存在的美好時光,嘗試在劇場之中重現美好的吉光片羽。
活動:暖身、召喚與面對、分組討論、即興表演練習    

10

「重要的課題」I

咀嚼小我與大我互動的時空脈絡,「發現」或是「發明」彼此生活環境之中的重要議題,予以具體化呈現。
活動:暖身、分組討論、靜像劇面、書寫    

11

「重要的課題」II

咀嚼小我與大我互動的時空脈絡,「發現」或是「發明」彼此生活環境之中的重要議題,予以具體化呈現。
活動:暖身、分組討論、即興表演練習    

12

編劇與設計創意

表演文本的彙整與定稿,以及其中運用音樂、道具、服裝之討論與準備。分工合作、腦力激盪。

13

分場整排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與表演文本,分場排演、定位、定本。

14

整排

從頭到尾排演練習。丟本。

15

整排

技術Q之修正與確定。丟本。

16

彩排

總和所有元素,比照正式呈現流程,認真演練。

17

期末表演

週日下午兩點,預訂於臺灣文學館呈現學員創作發展成果。

 

 

(三)2010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我是誰?!

我的名字透露了家庭對我的期待,介紹我是誰?

2

我們從何而來?!

探索每個家庭遷徙的故事,重新建構生命史。並由傾聽他人的故事建構出共同的敘事

3

看與被看關係

看與被看,從我之眼與他人之眼,演譯出我們的故事及生活印象,窺探自我/他人/環境的關係。
活動:使用隨機的揀選,寫出個人獨特的遷移經驗(
不論空間距離之遠近)。

4

身體與生命故事

釋放身體所貯存的記憶,了解身體如何以此做為能量,不斷進行自我與他人的評價。
活動:身體動能的對話。藉由肢體的移動,了解自我身體所隱藏的遷移可能。※繳交小作品(獨白)一篇

5

女性族譜

女性觀點的家譜(只向上找尋母系的血緣關係,如:媽媽的媽媽,外婆的外婆),顛覆了刻板的印象
※活動:用她人的語氣,獨白訴說出”她”的遷移故事。

6

遷徙地圖

家族遷移地圖告訴我們流離的故事
※活動:分組小表演:用五分鐘演出組員的家庭流離故事。

7

照片說故事

照片說出「家族故事」,也激發彼此創意編織出共同的創作靈感
※回家作業:去詢問自己家族、長輩的記憶,分享自己從不知道的家族過去。

8

記憶的寶盒

追尋身體曾受過的創傷或記憶,無論來個人生活或是集體經驗,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身體習慣。
※活動:身體放鬆活動,並練習紀錄。

9

自由書寫

了解劇場演出與劇本的關係 ,了解舞台空間與文字空間。
活動:閱讀並欣賞《暗戀桃花源》

10

心靈寫作

以過去、現在、未來,演繹分享生命旅程中的種種驚艷。演出一天、一禮拜、一個月之內的遷移。
※活動:利用簡單的戲劇綜合元素,發展團體合作寫作。

※劇本初稿完成

11

空間寫作

靜靜觀察自己平日生活的空間環境,選一個對自我有獨特意義的地方,寫一篇小創作,用身體去表現出抽象空間。

12

劇本創作1 // 表演文本彙整

擷取與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命經驗
活動:觀察、訪問、改寫三部曲。※繳交迷你田野採訪
new//
擷取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命經驗。

音樂、道具、服裝之討論與準備。 ※劇本修稿

13

讀劇排練 // 分場排演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與表演文本,分場排演、定位、定本
new//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排演、定位、定本。※劇本定稿

14

讀劇排練 // 整排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與表演文本,分場排演、定位、定本
new//
表演文本呈現的整排與定裝。

15

成果發表會

12/26(日)下午2點到4點 期末成果發表於台灣文學館二樓文學體驗室  (早上10點彩排)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我是誰?!

我的名字透露了家庭對我的期待,介紹我是誰?

2

我們從何而來?!

探索每個家庭遷徙的故事,重新建構生命史。並由傾聽他人的故事建構出共同的敘事

3

看與被看關係

看與被看,從我之眼與他人之眼,演譯出我們的故事及生活印象,窺探自我/他人/環境的關係。
活動:使用隨機的揀選,寫出個人獨特的遷移經驗(
不論空間距離之遠近)。

4

身體與生命故事

釋放身體所貯存的記憶,了解身體如何以此做為能量,不斷進行自我與他人的評價。
活動:身體動能的對話。藉由肢體的移動,了解自我身體所隱藏的遷移可能。※繳交小作品(獨白)一篇

5

女性族譜

女性觀點的家譜(只向上找尋母系的血緣關係,如:媽媽的媽媽,外婆的外婆),顛覆了刻板的印象
※活動:用她人的語氣,獨白訴說出”她”的遷移故事。

6

遷徙地圖

家族遷移地圖告訴我們流離的故事
※活動:分組小表演:用五分鐘演出組員的家庭流離故事。

7

照片說故事

照片說出「家族故事」,也激發彼此創意編織出共同的創作靈感
※回家作業:去詢問自己家族、長輩的記憶,分享自己從不知道的家族過去。

8

記憶的寶盒

追尋身體曾受過的創傷或記憶,無論來個人生活或是集體經驗,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身體習慣。
※活動:身體放鬆活動,並練習紀錄。

9

自由書寫

了解劇場演出與劇本的關係 ,了解舞台空間與文字空間。
活動:閱讀並欣賞《暗戀桃花源》

10

心靈寫作

以過去、現在、未來,演繹分享生命旅程中的種種驚艷。演出一天、一禮拜、一個月之內的遷移。
※活動:利用簡單的戲劇綜合元素,發展團體合作寫作。

※劇本初稿完成

11

空間寫作

靜靜觀察自己平日生活的空間環境,選一個對自我有獨特意義的地方,寫一篇小創作,用身體去表現出抽象空間。

12

劇本創作1 // 表演文本彙整

擷取與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命經驗
活動:觀察、訪問、改寫三部曲。※繳交迷你田野採訪
new//
擷取不同族群互動的生命經驗。

音樂、道具、服裝之討論與準備。 ※劇本修稿

13

讀劇排練 // 分場排演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與表演文本,分場排演、定位、定本
new//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排演、定位、定本。※劇本定稿

14

讀劇排練 // 整排

組合各個表演元素與表演文本,分場排演、定位、定本
new//
表演文本呈現的整排與定裝。

15

成果發表會

12/26(日)下午2點到4點 期末成果發表於台灣文學館二樓文學體驗室  (早上10點彩排)

 

 

附錄二:「生命故事劇場」2009年部分學員感言摘錄

惠玲:「每次的排練跟每個同學的互動,眼神上肢體上言語上動作上,到融入每句台詞每個人的故事中,去體驗每個角色的心情想法,是一段很漫長的訓練。尤其每次被老師提醒情緒心情肢體沒有到位時,就覺得要演別人是很難揣摩的一件事,但是要演自己又是很痛苦的……從觀眾的回饋就知道我們的演出是成功,舞台上是學員們的故事,舞台下的人生是有連結的,可是舞台上我們可以重來很多次,但是人生只能一次……我們是一群最棒的人,很高興跟你們相處的4-5個月的時間;我學到演戲,學到移形換位去體驗另一個人的心境想法;學到寫劇本,將記憶的閘門打開,回憶自己的生命史;感謝您們陪我走這一段路。」
艾妮:「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  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誰  ……」

教學發表案例3:生命故事劇場/助教篇
生命故事劇場  謝宜珊(土撥)/台南市社區大學生命故事劇場助教

第一年成果發表結束前後的兩個星期,陸續看了三齣戲,一齣被稱作國民戲劇,是綠光劇團的「人間條件」,另一齣是新起的表演團體「仁信合作社」的首部作品,還有一齣是社大生命故事劇場寫作班成果發表──一齣沒有響亮劇名的大雜燴。接下來並不是要評論這幾齣戲的高低,只是在兩三年以後,「生命故事」裡來來去去的人們成為自己生命裡抹不去的記憶。

從最早寫作班的文字創作,轉向由戲劇的方式探索生命故事,兩種「說」的方式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面向。文字可以潤飾,表現隱微,有較大的想像空間,對於作者或讀者來說,嘗試反思生命價值,質疑生命意義都能保持一定的時空距離,慢慢地消化,但戲劇卻是非常直接,那樣的直接不是單指「講一個故事」而已,當生命發生重大變化的同時,很多感覺是無法用言語形容,身體在無意識中記憶了各種感官經驗,不管是顏色、氣味、溫度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隱私且個人的體會,如果人生再有機會碰到與當時相同條件的情境,往事真的是會無法抑止地湧現。

 現實社會裡,「大人」很少被給予說心事的機會,「堅強、勇敢、不能哭」已經成為生活守則,忘記自己可以開懷大笑,忘記自己可以嚎啕大哭。常常在課程活動的過程,藉由老師引導做動作、冥想,喚醒身體的記憶,讓大家想起一些美好的回憶,或是悲傷的過往,老師鼓勵大家分享,或許剛開始大家不是那麼放心地把自己交給這個團體,但經過一次一次的「練習」,練習表達,練習聆聽,練習陪伴,練習分享,把自己心房打開,慢慢地變成一種習慣,課堂上大家很習慣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予他人回饋,進而延伸到課堂外,彼此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這種信任,在幾次的課堂練習之後,累積了大家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漸漸有期末成果的雛型(據老師們說一開始並沒有設定成果展就是要演戲,但自然而然地就成為它該成為的樣子了)。不管是提供自己的生命經驗,或者嘗試扮演別人故事裡的角色,每個人多少都有一些突破,有些夥伴演出的角色甚至跟平常的個性完全不同,最特別的是這些「角色」不會因為課程結束就消失,它會隨著時間,跟著每個人的生命前進,那些被提醒的記憶與分享從此成為自己或是別人生命裡的一部分。

這在團體裡,每個人都互為對方扶持、成長的力量,影響或小或大,或淺或深,對課程的投入與付出,或者說對生命的付出,大家只用一小時的呈現,「搏命演出」,人生哪裡是這麼簡單就能說得清楚……但是那些小片段卻是比百萬、千萬製作更能深刻、長久地烙印在所有參與課程夥伴們的心中。

教學發表案例3:生命故事劇場/學習篇
生命故事劇場    翁秀嬋(阿諾)/台南市社區大學生命故事劇場學員

回想2009年九月10日星期四晚上,第一次走進陌生的教室,面對一群陌生的同學,十八個星期之後,阿諾和這群友善的朋友產生了「共感」,卻要道再見。為期18週的「生命故事書寫與劇場」,課程內容包含書寫和戲劇兩大部分。第一堂書寫課,淑君老師就要求我們動筆當場繳交學習單,阿諾的筆尖微微顫抖,害怕得不知該寫什麼,六個星期之後,我寫下了自己的遷徙故事。第一堂劇場課,美英老師要求我們躺在文學館的舞台上放鬆自己,阿諾忐忑不安選擇最角落的地板,不敢和一群不太熟悉的同學互動,十二個星期之後,我們一起在這塊地板上感動的頻頻拭淚。

在「生命故事書寫與劇場」課程中,老師引導我們回顧自己的一生,從零歲開始,當時國際上或台灣地區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和自己有關聯的歷史或重要事件;並且,現在的自己為當時的自己寫下「一句話」作為代表,儘可能從零歲寫到往後加十歲的過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自我回顧,每一年、每一天,天底下發生這麼多事件,會選擇哪一個事件作為當年自己的對照,絕對和自己當年的生活有特定的涵義或關聯性。

班上二十幾位同學,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所寫下的「ㄧ句話」都不ㄧ樣,但是,可以找到類似的、同年齡的感覺,例如:共同經歷過聯考、都有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做抉擇的兩難處境、曾嘗過生離死別的痛楚,…。老師引導我們,在舞台上用肢體動作將全班的「一句話」串聯起來,表現出童年、青年、壯年三個人生重要階段的心境。另外,共同討論找出四個「兩難處境」的事件,編成劇本、真實演出。這就是「生命故事書寫與劇場」課程十八周的成果公演。

為了訓練我們這群完全沒有舞台經驗的人上台公演,其中一堂肢體語言的練習過程,令人印象最深刻:在五公尺深的舞台上,展現自己身體上最迷人的部份,從出場、走伸展台、到最前面定位、返回頭、離開舞台,不可以使用道具或語言、不需要和其他人互動,整個過程不過短短一分鐘的時間,要讓其他學員明白你所要表達的身體部位,那可要使出渾身的肢體動作的啦!有同學展現他的一口白牙、男同學展現他的性感下巴、女學員展現動感的臀部…。阿諾五短的身材、又沒有漂亮的臉蛋,站上舞台,慢慢撩起褲管,露出結實而且長滿捲毛的「蘿蔔腿」,兩根短短的蘿蔔腿在台前晃動,獲得學員和老師的尖叫和掌聲。不是阿諾愛作怪,這兩隻長滿捲毛的蘿蔔腿是阿諾最引為自豪的貼身物件,也因為阿諾的自信展現,大家接受短短蘿蔔腿可以是「迷人」的表徵。

第一次的經歷總是最令人感覺深刻,這是阿諾第一次剖開自己、寫下兒時記憶的故事,第一次站上舞台演戲、演自己的故事。在學習的過程,也有好多第一次:第一次回顧自己人生各個年代的大紀事;第一次在伸展台上展現最「自信」的毛毛短腿;第一次「亂倫」和男生演夫妻、演父女;第一次可以那麼自然而真誠的,和家人以外的人相互擁抱打氣或安慰。十八週的生命故事書寫和劇場課程,有太多阿諾的第一次體會,那樣的深切而珍貴。
人生曾經有很多的第一次經驗,但是在當時,來不及或不懂得好好珍惜把握,等事後才發現那可能是空前絕後、唯一的一次,但是,已經過了。書寫和排演過程常有突槌或搞笑,台上的人走錯位置、忘記台詞、無法進入狀況,台後的人找不到道具、大聲嘻鬧。但是,正式演出的短短一小時,無論是正在台上主演的人,或是在後台準備的同學,全體人員的心一同跟著故事的劇情起伏、一起落淚,這樣的「共感」是無法寫成劇本或事先排演、更不可能NG重來的,這種台前台後同學們相互扶持和尊敬的精神,比演出故事的本身更感人。很感謝淑君和美英老師、小蛋和土撥助教、以及全體同學,謝謝你們帶給阿諾那麼寶貴的第一次經驗,在你們的生命故事中,阿諾找到一些些自己故事的影子,你們的「一句話」也正是阿諾找不到的「那句話」,從大家的身上學到分享和張開雙臂,學到了對待生命的不同方式,老師好棒、同學們真的好棒!

因為產生「共感」而自然落淚,是一種很難忘的學習歷程。有同學經歷了課程的洗禮,得到紓解的快感,但也有同學因為課堂上誠實的剖析痛苦的過去、回家後卻獨自面對殘忍的後遺症。阿諾心中產出另一種的想法,只有「悲情」才能產生「共感」嗎?是因為人生的旅程中,快樂的時光比悲傷痛苦的時間少嗎?還是,大家比較記得悲傷的自己,而經常忽略或忘記了快樂的自己呢?或者,人體的奇妙構造使得淚腺遠比笑神經發達?傷感的事必較容易引起共鳴,快樂的事因為個案性質強烈、較難讓人一起拍案叫絕呢?「生命故事課程」是一處內心壓力的宣洩出口,如果它也是分享成長喜悅的管道,那就更棒了。

可能是因為阿諾只有腳踏車作為代步交通工具,為了準時,總是會提前出門,凡事習慣提前作準備;腳踏車在路上的行進速度比較慢,比較會注意到路旁的行人。阿諾常看見阿公阿嬤相扶持在路旁等待紅綠燈,或是孤單老人一拐拐的向前踱步,阿諾想,有一天,我也會變老,在老化之前,我要提前做好多事情。很慶幸參加社區大學的「生命故事書寫與劇場」課程,讓我提前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學習如何繼續安排接下來的生活。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_book3%2Fpage.php%3Ftbdsn%3D1435%26tbsn%3D55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