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台南社區大學
:::
關於臺南社大
About Us
臺南社區大學簡介
臺南社大辦學理念
臺南社大行事曆
分班位置圖
學會簡介
捐款徵信
維修通報
工作人員登入
教師專區
如何成為台南社大教師
線上教學資源區
臺南社大教師Q&A
什麼是社區大學?黃武雄著
教學經驗分享
2007-8教與學經驗分享/工作坊資料
2010年教與學經驗分享
2011教與學經驗反思系列發表活動
2011 幸福研討會--教學發表篇
2017幸福交流分享會—社群服務篇
填寫教學參訪 發文申請表
教與學經驗分享
學員專區
線上報名教學
台南社大《報名須知》
學習常見問題Q&A
學習行事曆
線上填寫--班級聯絡簿
台南社大學生如何籌組自主性社團
臺南社大個資法公開聲明
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處理要點 公告
學習收藏
臺南公園故事聽&說
教與學活動報導
歷年課程及活動相片
歷年活動紀錄
歷年學習影片
歷屆學刊
學習週記
:::
所有書籍
「自然‧好生活 環境美學探遊」目錄
MarkDown
2-1 發現自然美力–用五感連結大自然力量 / 陳建明
1. 壹、關於自然‧好生活
1-1 核心概念
1-2 主題說明: 自然‧好生活--環境美學探遊
1-3 課程名稱及時間
1-4 講師介紹
2. 環境美學
2-1 發現自然美力–用五感連結大自然力量 / 陳建明
2-2 第二波聖母峰遠行 / 劉克襄
2-3 發現之旅 / 陳永興
2-4 美感創造價值的時代 / 盧銘世
2-5 以美之名生活環境藝術行動 / 盧銘世
2-6 我們的學習手冊
3. 尋找在地美學之旅
3-1 關於土溝藝術農村 / 陳小雜
3-2 關於嘉義人文學堂 / 陳小雜
3-3 學員發聲/ 記者陳小雜 編輯整理
4. 成果發表會 – 吳園
4-1 關於這天 - 我們成果發表/ 陳小雜
4-2 寄給自己的明信片,展望自然‧好生活
4-3 古蹟解說/吳美雲
4-4 品茗 賞樂 划船
4-5 園藝美學 李武昌
5. 「吳園生活美學體驗及分享」活動新聞稿
2-3 發現之旅 / 陳永興
自然‧好生活 環境美學探遊 =============
第二波聖母峰遠行\劉克襄
出生馬祖的登山怪傑李小石,最近在連江縣政府的贊助下,啟程往尼泊爾。預計五月時,將要背著天后宮六吋六的媽祖金身,攀上聖母峰頂,藉此提高馬祖的國際知名度,行銷馬祖的觀光旅遊。
為了籌措足夠的登山經費,圓此攀登之夢,據說他業已花費不少個人的積蓄,甚把台北房子賣掉。
這雖非台灣首回攀登世界第一高峰,但過去台灣的登頂者屈指可數,如今又有人勇敢前往,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報導的新聞。更何況還有媽祖相伴,一起爬上最高峰。他若如願登頂,相信國內的報紙應該會大篇報導。就不知,國外專爬高峰的登山好手,又如何看待此事了。
看到此一新聞時,我有很深的感慨,想要回溯台灣過去的登山歷史,再看此事的意涵。
為何那麼在乎登山的過往?很簡單,因為台灣是高山島。小小的海島竟有三百多座
三千公尺
以上的高山,放諸世界地理,著實難得一見。更何況,還有東北亞第一高峰,玉山。
台灣的登山歷史因而發源甚早,從清朝末年廣東飛虎軍開闢中路,橫越八通關草原和中央山脈,探險家繼之而來。
日治初期,玉山會成為首要登頂地點,自可想像。唯迄今,到底誰是最早的登頂者,為何出現分歧的意見,除了歷史留名的表徵,它還帶有解釋權的地位。
當你爬上玉山,似乎也意味著,整個台灣從低海拔到高海拔,你都走過了。這個經歷,往往讓一位探險家在發言的位置上,充滿更多的威權。
眾人競相攀登的狀態下,沒過多久,通往玉山的路就比其它中海拔的山頭更容易抵達。除了八通關古道,還有阿里山的山路。
到了三0年代時,附近的山巒已經是大眾登山的尋常山徑了。玉山如是,其它山頭的變化相對地更加快速。幾乎重要的高山,都有駐在所保護旅人。從那時起,地理學術踏查,轉而也有了不同的樣貌。
晚近的登山變化更加劇烈,每一代的登山者都有其從山岳經驗,沈潛洗滌而出的視野。六0年代的百岳、七0年代的高山縱走,八0的攀岩溯溪和古道踏查,以迄九0年代初的海外登山,都是岳人長年探索後的精彩心得。從島內踏查、繼而出走,邁向世界著名的高山,確實有著打開視野,以及提昇登山知識的意涵。
綜觀之,清末迄今,隨著社會變遷,台灣登山的發展軌跡,無疑地衍生出相當繁複的人文歷史。無怪乎,許多岳人一直期待著,將來台灣有登山學校成立,除了山行之奧義,其背後應該也有此一歷史承傳的情境吧!
而九0年代初,當台灣人開始萌生壯志,試圖攀上聖母峰,其實是另一個重要的轉折。
回顧人類的攀登聖母峰,歷經多次失敗,直到
1953
年
5
月,才有英國人和雪巴嚮導登頂成功。截至九0年代初,約莫三百多人登頂成功。平均每四人頂登,即有一人罹難。
台灣攀登聖母峰的歷史,大抵可溯自
1992
年。著名的岳人高銘和,率領台灣最早一支攀登隊,可惜初次攀登並未成功。但這次的行動掀起了台灣登山史的新頁,一波波朝聖的攀登熱潮終而展開。
隔年又有吳錦雄,在大陸登山隊伍的協助下,幸運地完成了首登。緊接著,
1994
年,苗栗頭份登山隊自籌經費,組成百分百的國人探險隊伍。由於毫無國外登大山的經驗,這支隊伍曾被譏諷為「義和團」。但團員拾方方仍不負使命,完成了登頂的任務。惟在下山途中,迷失了。隊員只能堆疊石塊,埋一衣冠塚,以示追悼。
又一年,現任職玉山國家公園的江秀真與陳國鈞聯手登頂成功。江秀真成為台灣首位登頂的女性。這次的成功同樣也引發了矚目,但江秀真一行低調地謙稱,自己的登頂,屬於百分之九十九的運氣。
接下來,運氣變得弔詭。
1996
年,高銘和再度率領台灣的登山隊攀登。這是首次由南坳攻頂成功的隊伍,但還未登頂前,隊員陳玉男在
C3
營地滑墜遇難。隔天,高銘和則在登頂下撤時,遇到突來的暴風雪。
這場五月的暴風雪,相當惡劣。它奪走了來不及撤退的十二位各國登山好手,造成喜馬拉雅山登山史上最大的一場山難。高銘和暴露在海拔
8400
多公尺的高處過夜,隔天成為奇跡生還的少數幾人,但日後手腳都因凍傷,不得不截肢。
陳玉男遇難後,高銘和堅持繼續攀登的決定,國外的登山人有些困惑。此一事件亦引發台灣山友的討論。不論如何,隨著這場國際山難,台灣的聖母峰登山熱潮也暫告一段落。
回顧這段期間的攀登,聖母峰下的基地營,是眾國好手集聚的平台。台灣眾多的登山好手都曾在此,跟世界頂尖的登山好手,進行廣泛而實質山行的交流。我始終覺得,台灣山友在此獲得的啟蒙,遠比登上頂峰的收穫還來得多。
又過一個年代,
2005
年五月時,擁有豐富海外登山經驗的女性李美涼,嘗試挑戰世界高峰。那是支女子登山隊,成員多為日本和中國女性。她在攀登中途,因為嚴重缺氧,不得不放棄繼續挺進。
隔年,一位叫郭與鎮的山友,參加了尼泊爾商業登山隊,從南側登頂成功。這一消息因未曝光,沒多少人知悉。相對於上一個世代的聖母峰攀登,此一波聖母峰攀登顯然低調許多。攀登世界高峰,對台灣的岳人來說,逐漸成為個人自我的挑戰,不再是某種記錄的榮耀。
李小石即將揹著媽祖上山,攀登世界高峰。此山之險,凡身上所攜帶之裝備,都攸關死生,從個人已知,這樣的浪漫和虔敬,其實要冒很大危險。或許,李小石相信媽祖會庇祐他一路平安,或許他有內在精神的強大支撐力量。但我不相信揹了媽祖上山,就會有更多國際友人知道馬祖。假如媽祖在世,應該也不會接受吧。
除了這般創想,我一直期待,這一波新的山行能展現更友善對待自然的宣誓。安靜地,以一渺小的自我,謙卑地面對山岳的雄壯浩瀚。深盼此一顛峰的攀登,未來能走向此一面向。也謹以此文,預祝其平安歸返。
**
(
後記:「
挑戰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圓夢計畫」亦於四月開拔,團員有江秀真、伍玉龍等著名登山好手前往。今年五月,將是台灣人攀登世界高峰最重要的一個月份。
)
**
:::
QR Code 區塊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搜尋
search
進階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