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elly - 教學報 | 2009-12-07 | 點閱數: 259

春美

Posted on 

在社大上課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同學們來自各行各業、各個階層,有初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也有歷練豐富從職場上退下來的長者。有人為了紓解工作的壓力而來學習;有人為了自我提升而來學習;有人為了打破生活的一成不變而來學習;也有人純粹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而來學習。不管是何種理由動機,大家都是自願自主的,因共同的興趣而聚在一起。因此在課堂上師生的互動,同學間的交流往往是非常精彩的,在老師精心設計的課程中固然可以學習很多,但同學間的分享也總能激起燦爛的火花。在社大上課,我們不但一起分享學習,也同時學習分享。

在台江分校上課的經驗,除了有趣更是一種"驚艷"。在廟口看戲、在廟裡誠心敬拜,對多數人而言可能是一種共同的記憶,但在廟裡上課呢?這可就新鮮了吧!尤其這些課程內容看來,似乎應該是開在大學那種所謂知識的殿堂,而前來聽講的卻是在地生活的一般庶民,不論對講演者或是聆聽者,絕對都是一種令人驚艷的經驗。

是因為大道公的眷顧嗎?在廟裡的課程總是吸引許多人,沒有內點外點、沒有學分的壓力,洪蘭教授所不齒的那種尸位素餐的大學生行徑,在這裡是看不到的。因著興趣,所以快樂的學、學得快樂,也許正是社大的迷人之處。

 

貴美

Posted on 

課程是會結束的,

時間卻一直走下去。

在走訪耆老的過程裡,心裡交織著許多的情感,

有時有著彷彿遇見貴人般的喜悅,

也有竟因此深入認識了自己家族的動人情愫,

平時見面不相識的鄉人這時認識了,

看似木訥的老者原來情感如此豐沛,

不知該不該問的禁忌反常的被熱烈討論,

你知道嗎?

原來茂成執行長是我們家族裡的

按輩分,我該稱呼他:茂成叔

回答越來越有趣,範圍越來越寬廣,

這時,

我問自己:這做得完嗎?

世事總有個起頭,

一條河、一條路、許多個村莊、許多個故事

我想──這就是生命的足跡吧!

呂貴美

Posted on 

台江民俗文化歷史田野工作坊心得呂貴美

台江‧安南區,這陣子一直縈繞於腦中,眼前時時浮現走訪的地方,耳中常常聽見專訪對象的聲音,心裡切切關注後續的發展,原來,台江‧安南區真的已融入生活中。「水路」是一切的經緯,交織著先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它帶來豐收、帶來財富,卻也因它招致離散、失落。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能自己探求並尋找方向,遇到障礙物時,還能圓潤地繞過;水擁有最大的度量,無論環境如何仍不失其本色。曾幾何時,曾文溪改道成就了海埔地,但也使得先民離鄉背景。走溪流、拜溪墘是心理的慰藉,是心靈的寄託,也是對未來的期盼。水原本是善的、柔的,但當它變成滾滾洪流時,卻又令人畏懼,兩者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或妥協?或許我們可以借用現代科技、提升環保意識來解決,最重要的應該是學會如何與它相處。

蔡翠鈺

我跟耀東和「社大台江分校」結緣,完全是為了聽聽呂理政老師講述一些民間信仰的課程。「台江」一詞對學習文史的我們並不陌生,只是真個置身其中倒覺得鮮活有趣,尤其那一種濃濃的樸素面,一點都不假濃妝豔抹,人們毫不保留的生活著,努力的過著每一天。對於流傳於本淵寮和海尾寮兩庄間的「淵海佛祖」信仰,親身聆聽絕非「世人時謠」。

上課時排排坐於廟庭大門敞開的三川門內,秦淑寶和慰遲恭兩位門神張開大眼目不斜視的盯著大夥兒,好像督促大家要專心聽講一樣,狀極可愛詼諧。上課時一群歐吉桑就圍在旁邊的一張桌子下棋,殺伐之聲此起彼落,而廟前的市集吆喝販賣一些吃的、穿的、用的…可說琳瑯滿目一應俱全,「大道公」莊嚴的高坐正殿上,虔誠的信徒穿梭其間,專注的禮神拜佛,焚香祭祀祈求保佑。

我們就在這聖凡之間,神人共處、雅俗同在、名素一起,塵囂靜謐、生活與夢想,原來都離的那麼近,可以那麼的相容,也不曉得人世間還有什麼可以對立的,原來眾仙環繞的仙境就在你我之間。台江分校吳執行長那種對理想的執著和生活的堅持,也讓人由衷敬佩,縱情台江,悠遊台江,更讓人欽羨。

台江上課的這幾天,精神抖擻神情奕奕,如有神助,台江上課與其說教你學問,倒不如說是在敎你生活,敎你紮紮實實的珍惜每一天。

品慧心得分享

Posted on 2009 年 12 月 22 日
安南區雖然不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算是我第二故鄉,是純樸有人情味的地方,會與社大台江分校結緣,就從朝皇宮大廟口飄著二胡樂音,跳車鼓、手語表演吸引我好奇心,開始我的快樂學習,台江分校把大廟變學堂,每學期都推出優質課程,讓故鄉安南區,不在是文化沙漠。

    感謝台江分校志工團企劃組組長智能通知我,學習台江民俗、文化、歷史田野課程,讓我認識安南區許多景點,拜訪十二佃神榕、淵海佛祖廟、曾文溪舊河道、耆老口述傳奇,認識了公親里、學甲寮居民宗教信仰,經濟狀況的發展。

    最重要的收穫,此門課程讓學員學會愛地球愛家園的觀念,不能當環境殺手的共犯,吳茂成老師帶領我們,沿著溪流探勘了解地方文化民俗,讓我收穫滿滿,很開心我們志工團為了,田野故事攝影錄影後製剪輯,彼此分工合作,大家感情更加溫,感恩!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

「台江拓墾之路」試走心得

Posted on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

三、四百年前,生活困苦的唐山祖,帶著結歸丸的心肝,冒險渡過黑水溝,揭開了臺灣的移民拓墾史頁;一百八十多年前(清道光3年,1823),臺江內海浮覆之後,原居於內海沿岸的先民們,為圖溫飽,陸續進入這片芉仔埔,搭寮結庄、圍塭開墾,展開二次移民的生活。然而為了討生活,向外拓墾的腳步未曾也無從停止。

己丑年臘月初三,臺江的子弟們,踩踏著先民的足跡,從溪頂寮往南向府城北緣出發,越嘉南大圳、鹽水溪,經田螺鑽、兔仔寮、磚仔窯、馬車寮、牛車寮,沿途聽耆老講古,邊走邊聽,邊聽邊學。這段未載於文獻的拓墾故事,雖無法風檐展讀;拓墾古道或已湮沒於現代建築中,然而歷史不就是一層層記憶的堆疊?撿拾著記憶的拼圖,臺江先民勤奮打拼的典範,彷彿也歷歷映在眼前。

p.s.原以為這段歷史離我頗為遙遠,沒想到和老爸討論之後,才知道他小時候和大伯伯一起在牛車寮賣過紅豆餅呢!老爸走過的路,如今我也走過一遍,算不算是一種”重蹈覆轍”呢?

台江民俗文化歷史田野工作坊-學員-品惠-成果短片-

 

20091103陳圍老先生及其友專訪-貴美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sn%3D5069

文章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