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貴理 - 最新活動 | 2021-08-17 | 點閱數: 1135

編按:本篇報導為2021年疫情下線上學習系列訪談文章,以訪談紀錄的形式呈現充實豐富的內容。本文已由編輯將對話內容做適度修整、調整部分對話及段落順序,並且加上段落標題,以增進文章的閱讀性。

  • 訪問時間:2021年8月17日 19:30-21:00
  • 訪問者: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 受訪者: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 文字編輯:社大全促會議題組組長 柯穎瑄/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一、為什麼社大要推數位學習?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台南市社大在這一波社大數位學習的思考很深,並且有獨到的看法。我特別想請你先從整體面說明社大在疫情下的數位學習的特性,你怎麼在看待這一波數位學習在社大的定位,在這段過程中,你體會最深的是什麼?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台南社大從去年疫情剛開始,便有警覺到,疫情常態化的可能性,因此去年便曾討論是否停課,並且也開始嘗試線上教學的轉化,那時候比較重在培力老師,協助講師了解線上教學的技術及教學方法的調整等。後來有驚無險,社大順利開課,去年這一波,很多老師主要是在線上教學的技術跟觀念有初步累積;今年度五月,疫情來得又快又急,也還好有去年教師培力跟一些班級幹部培力,所以在轉換過程中,少走了一些冤枉路。

今年這一波疫情,我們與很多社大有同樣的提問:「線上教學有沒有可能取代社大很多的實體課程?」對於那麼強調班級、社群互動及關係網絡的社大,會不會在線上教學的發展當中造成社交距離的疏離,因而使得社群關係受到影響或斷裂?

線上教學其實就是教學場域的轉換,但要解決學員的數位落差

後來我們將思路從線上教學拉開,重新檢視疫情對社大的衝擊,也從許多老師的反應上發現,其實線上教學對老師來說也不過就是一個教室空間的轉換而已,他們並不會那麼去強調所謂的「虛實」。對老師來說,實際上都是實體上課,只是教學場域的轉換,把教室從實體的教室改到線上的空間而已,如同體育課若遇到下雨天,原先在戶外跑步的設計就必須移到室內,而因著教學場域的轉換,在課程設計上也必須有所調整,不可能跟與戶外課程的設計一模一樣。

然而,由實體教學空間轉至線上空間,就會凸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很擔心學員的數位落差;而對老師來說,更擔心得則是如何透過教學技巧去照顧到每一個有數位學習落差的學員?——這件事對我們來說,是這一波老師教學技巧調整上滿重要的課題。

由SARS到COVID-19,面對風險社會,社大由公衛宣導角色到社群支持的角色

此外,社大怎麼看待我們在疫情社會、所謂風險社會裡面應該要扮演的角色?早期我們也經歷過SARS時期,那時跟著林孝信老師,社大在社區中扮演很積極的公衛宣導角色,我在那段過程的參與中反省到,社大畢竟不像一般的醫院於醫學上有那麼高的專業性,雖然我們有培力公衛老師,但我們能夠支持的主要都還是在社區裡宣導正確的衛教常識、隔離須知等,而面對當今的社會現況,因著社群軟體的便利性及傳播力,政府可以透過許多管道發布懶人包、社區防災資訊等,社大好像不太需要特別在這時候爭取扮演社區公衛宣導的角色。

反而是我們注意到疫情造成社群關係的疏離,包括社區關係、班級社群關係、公共社群關係,確實在這波疫情中造成一些隔離及疏離。以這件事來說,社大如何扮演支持者的角色?最近剛好天下雜誌訪問「大廟興學」,當中提到「社會連結度」,在OECD國家中,台灣的社會連結度排在37名。報導中提到「無緣社會」,指出一個人在社會轉型的過程當中,由於三種關係連結(家族血緣關係、地緣關係、傳統大公司照顧員工的關係連結)被破壞,因而產生孤獨及疏離感,因此在疫情中,人們容易出現沒有人幫忙的孤獨感。

而就孤獨社會來說,社大能不能在這第四個緣份——社群的緣分——發揮社會功能?能不能因著一個人的興趣所引發的學習行為,而使其獲得社群關係的支持?例如:一個對攝影有興趣的人,他在社大交到一群攝影的朋友能不能在孤獨社會中支持他,讓他還有知識學習的興趣及樂趣;一個人加入力行公共參與的社群,當他去做一些對社會公益有關的事情時,能夠在參與中得到很高的成就感,諸如此類之社群關係的支持,其實就是社大在這一波疫情或是所謂風險社會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我們怎讓這些因為疫情被關在家裡面、失去工作,也沒有家庭支持的無緣社會中的個人、個體,能夠因著社大而降低孤獨感?這就是這一波社大在課程設計以及班級的引導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維持知識學習的熱度就是積極生活的實踐

這個位階跟價值先抓出來後,接下來就可以把這個價值投射到教學設計裡面。舉例來說,植栽課程教的就是怎麼照顧植栽,老師當然可以透過線上教學如何在家裡面茹花蒔草,可是課程結束後呢?老師發現很多人孤獨在家,而他認為照顧社群是老師的責任,因此除了每週 40-50分鐘的植栽課程教學以外,他還利用課外時間,每週安排兩、三次的線上聊天室,他邀請社工師、心理師或社大在做土地空拍的工作者對談,透過Meet或LINE的聊天室,去分享畫面,讓學員知道還是有很多人在關心我們的社會,努力在社會做一種學習。

所以我們為這段期間下一個標題——維持知識學習的熱度就是積極生活的一種實踐。——這是支持我們這兩、三個月來,努力讓課程不輕易停掉的核心精神。若是為了行政方便,疫情下最方便就是直接停課、退費,這是最簡單的,也不需要再去支出講師費用。可是對老師來說,教學中斷也意味著收入中斷,面對這個問題,很多社大會投入心力協助老師申請紓困,可是台南社大做了一件事情——決定不輕易停課,並且持續等待補課。五月中下旬停課後,有很多老師問,我們要不要持續等待、補課?當我們決定方向後,到現在我們很多課程都還在持續補課中,我們的補課時間會一直到9/17。我們不是在乎退費,而是在乎老師跟學員因為這學期課程結起來的緣分,能夠不要因為疫情就隨意中斷,退費簡單,但我們希望盡量維持師生繼續上課的熱情。我們也處處想方設法維繫課程的進行,因此等到降級到二級、可以復課的時候,我們有30、40個班馬上就回來上課,也有一部分因為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的關係採線上教學,因為這段時間我們持續維持社群的關係,大家見面時很令人感動。

以最大的力量支持老師

社大在這段時間當中,跳脫行政觀點,透過整個教與學的聯繫,持續發展讓課程不致中斷的方法及設計。例如,如果老師願意繼續補課,工作人員就不斷打電話與學員聯繫,包括大廟那邊,請學員不要輕易退課;這段時間也有老師很主動,在正式復課前,同樣維持每週在原課程的時間,花30、40分鐘與學員線上見個面、聊一聊,互相關心大家現在待在家裡好不好?有沒有遇到一些問題;甚至有老師主動收集一些紓困的資訊,協助學員解答。老師這樣做,完全不在原有的課程設計中,這對於部分講師本身也就是所謂的高齡者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這也是檢視台南社大這22年來,班級社群的經營方式及紮實度到哪裡,這一波疫情停課讓我們看到很多班級、老師主動維持學習熱度,實踐「用知識學習作為社會連結,並且積極生活實踐」的標的。線上教學也好、實體教學也好,其實背後我們最關心的都是:關心社群的方法到底是什麼?社大要不要主動促成老師願意做這樣的事情?社大能不能去支持這些老師在課程之外的這些投入?社大用什麼支持來支持老師?

當你有這想法的時候,面對很多人在問老師不能打疫苗?老師要快篩,怎麼辦?那老師在線上教學沒有收入,怎麼辦?老師在教學器材上遇到問題,怎麼辦?這些就變成社大不能避免的責任,社大要想方設法,用最大的力量支持老師,讓老師可以回到社大來上課。同時,我們也利用這段時間,讓老師認同「我是台南社大的老師。」這22年來,有很多老師認為我在台南社大就是兼職而已,我在別的社大我也有開課啊。可是在這波,他發現有很大落差,他在想,為什麼這段期間台南社大拚命維持教與學的關係?

整體來說,如果可以維持教與學,不會因為政府停課就停課,不管透過線上、各種社群軟體的維持,讓社群中的學員知道:還有很多人關心我,社會的孤獨感不會因為疫情催化而更嚴重,我可以在這裡面找到生活的樂趣。我覺得這就是社大在疫情社會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發展數位學習的前期整備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回顧前三個月疫情嚴峻的時候,對照社造網絡,以及社福系統下的社區關懷系統,社大是一個仍然維持動能的網絡,其他很多網絡相較之下就比較沉寂或處於等待政策明朗的狀態。這裡面包含了社大的理念,例如冠州剛剛提到「維持在無緣社會、疏離社會中的人際聯繫」這樣的信念;另外,很現實的影響因素就是我們有動員力,因為我們有組織動員力,同時我們也很努力,因此在三級警戒下每個人都被封鎖在家裡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課程、透過線上去填補了社會空間的空白,透過線上的路徑維繫社群互動。我想特別請冠州回顧一下,台南社大在這段時間做了多少事情,才有辦法很快地就讓社大老師跟工作人員,一起去適應並發展數位學習?

由同學進入學校就開始的經營策略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從同學剛進學校的時候,我們就讓他知道,來這個學校學習,不是只有一學期18堂課、12堂課、6堂課。我們很注重如何透過老師去傳達,讓學員知道,即使我下學期沒選課,可是我在社群中,我一樣可以得到同學們或所謂學長姐的聯繫,我覺得這個網絡的建立很重要,這同時也是投射在行政經營上面的。

第一步,在每學期開課之前,在班級經營的觀念上,我們花了很多心血在做班代的挑選,以及班代跟老師的聯誼會等設計,這裡面除了傳達社大在操作的公共議題之外,也不斷透過很多的工具去維繫社群經營,例如:班級的聯絡簿、聯絡網絡等,包含我們每週一、每週二……,每天都有社群,教師有教師的社群,那在這社群中,我們定期透過很多社大相關的資訊,去維持這個社群討論的熱度。

第二步,在這過程中,我們透過很多鼓勵措施讓同學們繼續選課、讓老師們續課,這就會牽涉到各社大的相關機制,包括學習的折扣、優惠、鼓勵;甚至我們有社團發展的基金鼓勵班級發展公共參與(支持公共行動的交通費用等相關經費挹注),而在這過程中也透過媒體網絡,去鼓勵這些學習成就,讓學員知道這樣的投入很重要、對社會很有幫助,包含海灘廢棄物監測、偏鄉拍照、彩妝班幫偏鄉國小做畢業照的化妝、大廟興學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公共服務等,而我們的學刊等招生刊物,也不會只有放課表,而是會把這個學校正在做的事情、師生社群投入的公共參與的成果也放入學刊中。這樣的做法看起來好像對招生沒有直接影響,但這會讓很多人進到學校時就會先發覺到,這個學校跟他去到外面其他終身學習機構上課不太一樣,而是更強調人與人的連結、更強調學習之後投入改變的成果跟作法,也傳遞了很多故事,像是很多家庭一起來學習,從疏離到緊密、有共同興趣發展等,這些都是在我們很多志工社群流竄的故事,我們會透過這些故事讓大家知道,來社大跟外面其他機構單純只是去上課的學校是不太一樣的。

回到這一波疫情來談,很多社大會擔心說,我如果做線上課程,學員沒有來學校,會不會更不清楚社大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校?我想這是我們很在意的點,我們怎麼樣讓大家感受到台南社大的特殊性?這些透過所謂行政、教學設計都是希望可以傳達這樣的概念。

社大最重要的資產是教師,協助教師理解社大精神

而在這之中,教師是很重要的關鍵點。社大最重要的資產其實就是教師,一方面,教師能不能了解到這個學校辦學的宗旨、方向跟價值;二方面,教師能不能把社大的價值融入到教學設計中,讓不管是來學拼布、畫畫、建築相關的學員,到後面都能夠知道來這個學校,做公共參與的投入是必要的,這個必要的東西就會讓他在該領域的學習之外,多一點共同參與的實踐場域。這個實踐可能對他們來講可能就是一輩子的記憶,有的人學攝影,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龍崎、沒有了解過拍攝地所發生的事情,他只拍攝過日出,可是他不知道那個地方要蓋掩埋廠,他不知道那邊有一個炸藥工廠,而且未來可能會劃分成自然教育保護區域,他可能他只是來學攝影課,那因為社大的導引,他開始記錄、發表他所記錄到的影聲紀錄;抑或是公民科學家的課程學員剛開始來到社大只是想學科普知識,但後面他在老師的帶領下逐漸發展出對某一些領域跟議題的記錄、觀察及發表,這些轉化便可以讓學員的興趣提升到對社會有幫助的行動事件。我們發覺這些事情講起來高調,可是到後面投射到學習者本身的時候,不斷讓他去接觸不同的領域面向,同樣是學攝影,但因為拍攝議題不同,有的人會延伸學習到更多昆蟲的知識、有的人會延伸學習到植物的知識,這會讓學習者的學習能夠多角化,而不單單是追求攝影的技術及美感,他會因為他拍攝的人事時地物、因為社大推動的議題連結面向不同,而開拓出更多元的學習興趣,首先是拍人,之後是拍鳥,然後拍海洋、拍景,之後可能會接觸到潛水,甚至拍攝生態紀錄……,這些就是同樣以攝影為基礎,而可以更多元化地展現出更多的興趣。

那社大要關注的是,當他產生興趣時,你如何讓他的學習版圖可以不斷拓展,而且維持在所謂公共參與的面向中?所以我們才會有很多故事:一位瓦斯工人來學攝影,到後面變成河流巡守隊最重要的夥伴;一些潛在的學員,他會知道說社大公共行動的價值,他會願意主動捐款來做紅外線的相機,他覺得那個東西就是必要的,他開始觀察、紀錄、討論、研究、分享,然後再投入,這些都是很多社大社群經過22年的樣貌。因為在這個學校當中不斷持續性學習,了解在社大公共參與的脈絡大概是怎麼樣,因而願意做這樣的學習與投入。

工作人員——學程經理人的角色很重要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學程經理人,很多人問我們,台南社大的學程經理人制度如何運作?為什麼要設置學程經理人?如前述,我們需要有人去促成及串連,持續不斷地提倡社大價值,並將其融入教與學的日常當中。以社大來說,老師仍有可能是變數,當老師某個學期課沒有開成時,他可能就不在這個學校了,學員亦然,學員這學期有選課,他才會進來,不然他不會在這個學校。那麼誰會一直在?

因此,學程經理人必須去維持這個辦學的價值能夠不斷在課程中貫穿,讓師生可以了解這樣的事情,所以學程經理人的角色非常重要。台南社大約有200門課,面對200個變動的老師跟5000個變動的學員,如何讓價值可以穩定地在其中串連?我覺得是學程經理人,所以我們才會在工作職位的設置中,設定學程經理人必須要能夠對辦學技術、辦學觀念及價值能夠有足夠累積,如此他才能夠在每一次的教學會議、每一次的學程會議、班代說明會當中,不斷說明、貫穿這樣的價值。必須要有人把這個理念傳遞下去。

數位學習之於台南社大,其實就是教學創新的一環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冠州的回答讓我意識到台南社大跟其他社大在思考線上教學上一個很大的不同,你並沒有直接談在數位上如何克服技術上的問題,而是先談台南市社大怎麼看待學習這件事情,你勾勒一個我們過去忽略的層面,就是「社會性的基礎條件」。因為台南社大有之前長期深耕的基礎,所以老師跟學員能夠意識到學習不中斷的價值,以致你們在做數位學習遇到技術、教法、行政人力等困難時,能夠很快得到師生的支持,這一點讓你們的工作事半功倍。也就是說,其實你是調動了過去20幾年來累積的學員認同、教師的熱忱,以及學程經理人的組織,這是整體性的動員。

我也大概比較可以了解,為什麼你一直覺得,數位學習之於台南市社大,其實就是教學創新的一環,這個教學創新其實就是因應整個社會改變之下的一種回應,它不特別,就是一個工具、一個教室的轉換。兵來將擋、水來土淹,遇到了就調整過來,但是社大的價值是不變的。

線上教學的教學設計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談到數位學習,從5/15中斷的學習到下學期新課程之間,光是這期間各式各樣教學相關的討論,在老師社群裡就很精彩,老師設定了一個關鍵字,5/15基本上是學期上到一半,那時所有老師有共識的關鍵字是「整理」,白話說就是收尾,這學期上到5/15中斷的課程,後面還有7-8堂課,他怎麼做收尾的動作?他不是把課程搬到線上完成就好,而是把它視為一種新的以連接、整理、收尾為主的課程。所以可能老師們會把以前他教的東西重新整理過,以不同的設計去規劃後續的教學內容,例如,攝影課原本要拍人像,後來就改拍家庭環境,但是在呈現這份作業時,還是必須充分去討論、應用前幾堂課教的脈絡,而作業後還要呈現一個展示,也就是成果展,以線上成果展把這個時間裡做的相關學習做一個整理跟收尾,這是老師對於課程的承諾。

然而,以下學期(秋季班)的課程來說,那就不是一個收尾的動作,那是一種「創新」的課程,所以在這裡面,有人說「虛實」、有人說「混成」、有人說「融合」,教學上怎麼利用這段時間的收尾,去延續下學期的課程的學習?所以很多老師在下學期的18週當中,會運用到約5-6週,把線上這段時間累積的教學模式,轉換成一個更創新、結合實體的學習,有些老師運用在戶外教學的經驗,把戶外教學做成一個更有趣的工作坊的設計等。

下學期對老師來說是創新、融合,所以我們就會有A、B兩個課表,除了原先的課表之外,另外一個課表就是在劃分不同階段的學習:首先,從「預習」的階段開始,以前社大可能不是那麼在意預習,那因為疫情的變動性,接下來開始可能會有很多老師更注意在上課之前,要先丟一些參考書及相關理論的書籍讓學員在家裡閱讀;接著,預習之後,便會開始有些「討論」;基礎奠基之後,接下來就是所謂的實際的教學,不管是實體課程或是線上實際的「演練」;演練後會有一種「討論」、「實作」的練習;以及到後面會有「發表」。整套教學設計會變成更清楚劃分不同階段的、線上跟實體融合的學習。以前可能就是課堂上聽完、交作業、發表,現在更細分出同學在家可以做的預習、練習,那練習之後,怎麼一對一透過社群軟體,將演練成果傳給老師,讓老師協助作業的修正、相關動作等;而那老師在實際演練的環節,不管是用實體課程或線上教學,不管是錄影還是直播,對同學們來講,他就是一種實際上老師操作給你看的演練,學完後同學再去做作業的實作、操作的學習等,再透過集體討論、個別討論進行學習。

很多同學認為,以前在30人的課程當中,他能夠講話的時間就是30分之1,可是這段時間他透過一對一的LINE群組或是Meet,他能更方便讓老師指導他的作品,對他來講,他更喜歡線上教學。所以,對我們來說,線上教學就是一種工具、一種教學設計,怎麼讓同學們達到學習的效果,這是更重要的。

三、社大如何發展數位學習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我覺得冠州剛剛提到,有預習、教學討論、作業、師生一對一的討論機會、發表,課程之外還有聊天室等,這樣的師生關係在以往是沒有那麼清楚劃分出這些階段的,這讓我們把社大的教學特質看得更清楚,而且好像更能找到完整的說法去勾勒,在課堂之前我們要做些什麼事;而課堂當中最重要是討論,很多內容則可以預錄;在課堂之外我們又做了什麼事情?我覺得在這波的數位學習裡頭,讓我們看清楚學習的連貫性,這些東西被很清晰地描述後,這些經驗在往後就會變成是我們很重要的資產。

然而,雖然冠州強調,這就是社大漫長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教學設計,但我想我們也必須很真實地去面對這波疫情帶來的影響。畢竟,疫情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在他原來的條件下單獨克服數位技術完成數位轉型教學。因此,創造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工作人員跟老師不得不攜手合作,聚焦在課程教學內容裡,一起討論、一起創造新的合作模式。我想在這層面,特別請教冠州,台南社大用「打群架」的方式克服技術等各式各樣的難題,發展出現在的結果,在這之中,台南社大都做了些什麼?

線上學習的陪伴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我很努力在描述社大這個學校的特殊性,相較於大學、補習班、補習機構,我們常說,線上學習我們可能比不過專業的攝影團隊所做的線上課程,我們在學校環境上又比不過大學,可是為什麼社大有那麼多人喜歡?

我一直強調,重點在於一種「學習的陪伴」,他是一個有溫度的學校。社大之於老師,不會只是18週的一個契約關係、18週課程上完後就沒事了,我們更期待老師回到我們小時候所謂「名師」所帶來的學習引導作用,也就是說,老師除了在課堂教學外,他對於學員的生活還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他希望學員能夠變更好,所以,我們發覺老師會用盡各種方式關注個人學習在群體學習裡的特殊性,他會用很多方法維持學習的溫度。我們這邊有很多老師是當他發現某個同學突然中斷學習,他會希望行政人員去問這個學員說:為什麼你超過三週沒來上課?甚至我們這邊很多志工也都會主動這麼做,他只要看點名簿有同學超過三堂課沒來,他會協助老師打電話去關心了解,是在學習上有障礙嗎?還是個人因素?不管同學回答的是真話還是假話,那個致電關心的動作便讓很多同學覺得窩心,他們會感受到來社大學習,有很多人在關注我的學習狀況。所以我還是在強調,台南社大在22年來的辦學讓我比較觸動的一點,我覺得除了那些行政、教學面的必要條件我們都俱足外(因為我們辦學團隊經驗累積比較久,算比較老的團隊),我們跟很多師生都培養出很紮實的關係,因為我們大概每學期都會有7-8成是舊生居多,這些舊生基本上跟社大學習已經變習慣,會找不同課程去上,而且不會只是追逐免費課程,而是有一個學習核心去延伸他要的學習。

很多老師在這一波當中,我覺得滿厲害的是,他更重視學習表單或問卷的設計,以前他可能在上課可以直接看到同學的學習狀況,可是在線上他看不到,因此很多老師會透過自己設計的問卷,想要掌握課程調整對教學上的影響,他再根據問卷調查去調整他下學期的課表,在這裡面你會發覺教與學的一種循環,那是充分溝通、互相陪伴、充滿溫度的,我覺得這才是社大很重要的精彩之處,也是一般線上學習機構、外面的終身學習機構,他沒辦法取代的一點,也就是所謂的「社群學校」。

我們希望把學習社群這件事情很紮實地去做好,因為我們認為那是台南社大之所以能夠辦社大的一個很重要的核心。不是在於公共參與,那些對我們來說,其實都是一群人共同去做一件事情,這之間的那種連結性,才是我們更看重的部分。所以,當我們任何的行政支援、教學設計,都是環繞在這樣的學習迴圈裡做設計時,講到頭來,那公民社會不就是更多的公民社群,願意關注公共事務,願意集結、相互支持完成這件事情,我覺得那個才是社區大學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角色。

線上學習推進時間軸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由5月中社大被強制停課,工作人員一開始應該是在兵荒馬亂、措手不及的情況下一邊因應一邊思考該做些什麼事情,對嗎?我們可不可以比較細地回顧這三個月的歷程,請冠州大致描繪一下數位學習推進的時間軸。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五月中突然停課,當然學生們跟老師們都在一個比較困惑的階段,因為對於未來疫情沒有把握,那時社大先確認一個方向,就是社大本身要選擇依行政的角度規劃退費、停課呢?還是說,我們決定要不斷延續補課,不放棄補課,降低退費呢?我們態度要先選定。在五月底、六月初,我們判斷下一波的疫苗施打率會提高,我們很早就下決定並且公布讓老師知道,下學期的開學會移到9/25,這段時間社大會堅決採取補課的作法。要把空間拉開、時間拉開,才能讓老師有所規劃,態度要先定下來,讓大家有安定感,所以,我們反而在初期沒有談退費,絕大多數同學也知道我要補課。

補課就要準備線上教學,我們也知道所有老師都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基礎的數位落差,你要想辦法弭平,所以我們在五月那段時間,由資訊學程的老師跟經理人,快速去發展及熟悉相關的工具,例如:OBS數位的導播平台,研究怎麼讓課程在導播平台進行音訊、影像等資訊融合;針對基礎數位落差的影隊策略,以及對於學員、老師教學基礎的數位資訊;以及簡易攝影棚的提供等,都在那個時候做這樣的處理。此外,針對上到一半的教案要如何調整?有哪些行政步驟要先做?社大要設計出清楚的流程,當有老師要申請線上教學,要讓老師知道有哪些步驟,例如,第一步,先提出申請;第二步,要不要得到一半同學的同意……,完成這些步驟,課程線上教學就成立,要讓老師可以依循這樣的流程設計去落實課程轉線上的行政步驟。

大學或國中小,教育部一紙命令改線上,就直接改線上,至於線上有什麼問題,教育部另外有專案,拍了很多影片告訴線上教學怎麼做,那我們沒有這個資源,就是由學程經理人協助老師做教案的調整跟溝通,還有由班代在群組裡告訴大家,社大決定採取線上教學的做法是如何,當然這段時間會有很多同學不同意,因為他不熟悉線上教學,所以這段時間是磨合期還有準備期,我們先把這些工具、行政步驟準備好。

到了六月份,因為繼續延長,光是公告就換了好幾個,但是持續補課、等待補課的大方向不變,我們不會隨意宣布停課退費,然後我們會開始進行線上教學的鼓勵跟試做。透過教學研究室,從五月份開始,便由一些比較資深的老師或是數位能力很強的老師,開始進行一些線上教學調整試辦的討論,所以我們從五月開始規劃,六月份試辦,由資深的老師,或是其課程轉換成線上教學相當困難的老師(越是困難就越要去做嘗試),在裡面找出問題、觀察出問題,我們就在教學研究室做這樣的處理,那時辦了很多教學示範的培力,特別是情境教學這塊。

社大工作者則是去側記在發展線上教學可能遇到的問題為何?有可能是設備不足、網路環境不穩定,那是否可以採錄影教學,或是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做處理?那時候也有討論到Meet的教育版/專業版、網路環境的調整等,我們在五月底至至七月做了很多課程嘗試跟紀錄,所以那時才會去談說,一定只有線上教學或實體教學的選擇嗎?中間有沒有可能是線上跟實體在同一門課進行?這就是你在現場才知道的問題,有同學覺得喜歡線上,有同學喜歡實體,那我們怎麼在當中調整?所以六、七月基本上都在做70門課的觀察、紀錄跟調整。

那到七月份,也要開始進行下學期的課程規劃,課表的調整是六、七月開始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那時要課審等,所以我們要如何進行下學期的課表,如果剛剛說的,補課這件事是整理、收尾的工作,但下學期是新創課程,你如何融合現在線上教學經驗,放在下學期課表,而且下學期因為課表往後調整,你可能會有很多戶外教學、工作坊,甚至一週上兩次課等跟以前課表不一樣的調整等,就會在八月的時候去進行招生的動作。

當然還有規劃下學期免費的數位練功房、班代志工培力等,教學研究室下學期培力進度規劃等,都在這時間進行。所以從五月到八月,大家開玩笑說,大家因為分流反而更忙碌,中間還有很多老師紓困協助,針對教育部防疫指引、我們必須做下學期的課表跟擁有人性的調整,那對於社大行政成本的調整跟負擔,這件事情也是社大這段時間應該要忙碌的事情。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台南社大做的事情非常令人感到深刻,但是我還是要進一步確認,整個數位課程的量、課程比例有多少?以一年大約有200門課來算,你們大概有多少位老師跟你們攜手合作,現在可以順暢地運用數位工具進行剛剛我們所談的豐富的社會連結?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從5/15到現在,大概是將近70-80門課左右想用線上學習紮實地來補課,但是下學期就不只80門課,因為下學期是偏向融合性的,因此下學期當然更多。只是說有些老師他的確需要因著班上的特殊性而有所抉擇。

數位練功房與聊天室

我剛剛為什麼不強調數位這件事情?因為很多老師會認為他還是必須看成員的程度,學習落差、數位落差的課題確實還是存在很多需要考慮的因素,不僅僅是年齡層的考量而已,一個班級30人裡頭,可能會有5個人、10個人有非常嚴重的數位落差,原先實體課可以解決,但現在因為疫情再度爆發而必要做線上等創新調整時,他就會產生落差。

因此,當老師們反應這樣的事情時,社大在下學期開學的前一兩週,我們規劃「數位練功房」,針對對於Meet或是所謂數位討論、學習工具不熟的人,透過資訊學程規劃了大量約莫一個小時左右內容的免費課程,例如:Meet怎麼設定;那當然有懶人包,有學習專區讓他可以照著影片操作;那第二部分我們就是實體教學,教你怎麼快速設定這些線上學習必須要具備的工具跟知識,你可以先來上課,有點像練功房,事先練習數位工具的使用,以協助老師降低因為要處理特定學習者的數位問題而需要多花費很多時間成本的問題,這部分就是由社大行政來補足。

這是老師提出的問題,那我們透過這樣一個免費的練功房,去讓這些報名的學員知道說,未來假設疫情爆發,我們不會再問你同不同意,我們會直接改成線上教學,但線上教學你需要會的東西,你可以事先透過這兩三週去補足基本知識,這就是行政接收到老師反應的問題而做的一些調整。在大廟那邊,數位落差更嚴重,我們也是同樣去做這些,所以我們才會發展出大廟的電台,我們的街區電台,用聽的方式傳達一些公衛相關正確的知識,用聽的方式縮短數位學習跟知識轉換的落差。這都是在這波疫情後所發展出來的,包含用數位的、聽的方式讓數位落差能弭平,以及透過老師預錄的聊天室做情緒支持等,都是在這波疫情當中我們長出的策略。

教學研究室、班代、志工是很重要的角色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你剛剛描述的比較是回應老師的反應,我知道針對老師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我想特別再詢問,有沒有針對班代、志工,或者是同學所發展出來的策略?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我們在教學上的工作坊當然是有,老師跟志工我們有開設同步學習的部分,但是我們也有差別,對老師來說,可能更著重於情緒支持、班級經營的面向,有更多教學技巧的琢磨,這部分是由教學研究室來設計,由老師自己來設計。

其實老師反映最多的不在技術,更多的其實是在情境教學的面向上。技術相關的很多老師現在看Youtube學就可以了,更多而且現在關注數位學習的人這麼多,像是葉丙成老師的社團,很多社大老師也都是裡面的成員,但是在因為教學情境不一樣而需要的情境設計上,就不是很多老師可以處理的問題了。例如佛朗明哥、太極劍這樣的肢體課程,你不可能用一般的線上教學處理,因為他動作更大、會出鏡等,那可能就要發展出類似攝影棚的概念來協助老師做相關的線上教學,那針對不同情境的教學,我們就由教學研究室來規劃培力等相關交流設計,讓不同領域的老師來分享線上教學的經驗,例如:畫畫課的進行可能要同時出動到手機、平板跟電腦的使用;那有老師需要寫板書,它就用A4紙取代版書,去做改變;插花課程則是強調手部動作,那這之間如何因應等,這些就是由老師自己本身來調整他的教學經驗,並且去做情境上的梳理。有很多老師願意分享他的經驗,有時候像畫畫課的老師,他的經驗可能不完全能夠套用到插花課的老師,可是在先期的準備、教案調整、對於學習者反應的觀察,抑或是在引導同學們討論這件事情,他能夠給予經驗,我覺得那才是關鍵。

而在班代部分,下學期我們也會針對班代進行協力教學的工作培力等相關規劃,有老師認為班上同時段裡同時有線上的學習者跟實體的學習者,在不影響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有人幫忙操作直播的機器,這就是班代可協助的部份;志工就是在練功房,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做這件事時,有很多夥伴可以來協助,而他本身也是年長者,在經過線上學習這波經驗後,他更能夠貼近跟他一樣的年長者,了解學習的障礙在哪裡,這就是我們預計要投入練功房的基礎人力。

教學研究室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台南社大多時做了很多層次,一般基本的線上軟體的應用,你們有懶人包;另外網路上還有專區,可以開放給志工了解,未來他們可以協助其他人;另外也鼓勵班代跟老師可以有合作關係,像是助教輔助教學的概念。因為你們已經設想到線上教學不太可能只用一個Google Meet就可以滿足,它可能需要包含直播、LINE的會議室功能、粉專、臉書等,所以只要老師有需要,你們這邊就會有特定媒材的懶人包來協助。我覺得在這裡頭,技術面上,你們有在技術上鼓勵老師、班代,或者是支撐同學。同時,另外一方面有教師研究室,開發在不同教學情境下的經驗分享,這就需要老師投入創意,請問冠州,教學研究室有多少老師一起來交流他的數位經驗?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目前大概積極參與的有30幾位老師,裡面主要有5-6位老師,是非常充分跟社大的學程經理人討論的,例如,接下來社大有哪些議題要導入、街區有新據點、社大希望老師們線上教學經驗可以相互交流等,就可以透過教學研究室去轉化成合適的設計。

我們每年都會招募新秀老師,這些教學研究室的老師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帶領關鍵,由他們來談社大的價值跟社大教學的特殊性、分享班級經營經驗等,我判斷未來台南社大,我們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與教學研究室共同經營這個學校,那教學研究室的經營,包括老師們的參加,是我們列為下階段非常重要的工作。

目前他們也辦過老師可以比較輕鬆參加的讀書會,也有很多相關的培力、教學相關的講座等,教學研究室的運作是由社大來撥經費,教學研究室來執行,甚至是政府有時候會因為我們評鑑績優給我們獎金,這些獎金我們就充分用在教學研究室相關培力活動的設計上。其實我剛剛前面就一直在強調,我們希望提升社大對於老師的重視,更重要的是由老師來講老師的教學設計,相較於學程經理人,因為學程經理人不是直接的教學者,他還是有很多行政的思考在裡面,而老師則可以充分透過教學設計的部分,去告訴另一個老師他的經驗是如何,這會更直接有力。

我們希望教學研究室未來變成一個老師的教學研究機構,他讓很多社大內不管是公共參與、藝能課程的發展,甚至所謂學習成果的展現,都可以由老師的視角出發,這些跟學習都是脫不了關係的,那老師從教案設計、期初的招生、班級經營、作業階段的學習脈絡設計,到最後的成果展現,在這樣的規劃跟課程經營過程中,他能夠得到社大的支持,而透過更多社大教學上的相互討論,也能夠發展出更好的、更適合能夠展現社大公共參與以及教學特殊性的做法,這些我們都希望能夠透過教學研究室一起發展。

教學研究室與社大的協力模式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我想進一步請教,在教學研究室裡頭,老師們投入數位教學的交流、研發,工作人員有沒有特別的機制去引導推動?例如,舉辦論壇、座談、沙龍,或者是另有鼓勵機制?此外,由教學研究室裡的30幾位老師,到現在有70門課程投入數位學習,到下學期將預見有更多的課程不斷被捲入。社大在這擴散過稱中還做了什麼來推動?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我用比較行政的角度來談,可能大家會比較清楚社大辦學的脈絡跟行事曆。基本上我們每年度在訂預算時,首先討論的就是教學研究室預算要佔多少?預算的分配就代表一所學校對於資源的分配,一般來說,可能會分配在行政人員的薪資、教學設備採買等,但我們有更大比例希望放在教學研究室這方面的支持,這裡面包括老師的培力需要編列經費,請老師來設計其他老師的培力課程,而不是由社大工作者設計。

那社大這邊對應的幾位資深學程經理人則是來帶領、支持這樣的預算計畫,學程經理人的工作就是跟老師充分討論今年度我要辦幾門跟教師有關的課程;我們也有提供一些鼓勵機制,只要是社大老師,他去選修別的老師的課是不用錢的,也就是你也可以當學生,假設我想要跟某位老師的課程合作,那我就去當他的學生,所以我們有很多老師既是這門課的老師也是那門課的學生,透過這樣互相了解。

在一開始新秀老師的招訓上面,我們就讓教學研究室可以充分參與,那後面就進入到新秀講師的培力,例如,要開課時,在教案設計可能要注意什麼事情?在課表書寫上有哪些東西必須放進去?在挑選所謂預習方面的參考書籍,又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來運用?這些就由資深老師對新秀老師,手把手來做這樣的交流;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當他進入到教學研究室,會有一些老師的讀書會,包括《教學的勇氣》等跟教學有關的書籍,甚至也會讀黃武雄老師的書或是全促會出的書,以及社大理論相關的文本等,這些會變成一門只限定老師跟學程經理人參加的課程,在這裡面充分於教學的價值上進行交流;此外,也會有老師的教案培力等,這一定會辦,甚至有時候會有跟學員的討論、互動等,現在因為線上的關係,我們又透過聊天室的方式,把老師為主體的想法,邀請班代、志工或是學習者來參加我們這個聊天室,去聊當初設計的教案對照到後面實際的學習中有沒有什麼落差,在這之中,你會發覺這個環環相扣的學習脈絡。

營造一個不斷學習的學校

營造一個不斷持續學習的學校,是社大經營一個很重要的眉角。台南社大的營造都是以學習為基礎,工作人員要學習,在專案的執行、教與學的行政、學習系統的改造等,我一直覺得,讓大家有共同工作感覺的就是「學習」。因此,怎麼在工作人員、志工、老師、班代端都設計適合不斷學習的系統,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也是目前台南社大被很多人視為是一個老的社大,工作人員也偏老,可是我們還是喜歡在這裡工作的原因。我們現在晚上的時間,努力盡量只留下必要的行政人力,我們運用很多工讀生來填補行政工作,讓所有工作人員盡量去參與各種課程,你自己要喜歡社大的課程,你才是一個真正的社大人。我們有很多資深志工在行政能力上是非常好的,他會取代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我有看過很多社大工作人員在上課時間是在辦公室裡面忙事情,可能他們人力不足,可能是因為工作職務的關係,我們的做法則是希望只留下必要的行政人力,其他大部分的工作者都必須去上他有興趣的課程,在課程裡變成學員、了解老師教學的脈絡,適度去反應相關的事情。

線上教學內容的研發、線上教學法的調整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我是不是可以說,5/15突然停課,大家在嘗試一大堆的數位學習可能時,並沒有讓教學研究室原來的計畫中斷,反而,教學研究室由原來的運作快速變成一個社大內部研發數位學習,並且想方設法在線上學習中創造連結的重要機制。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我們被政府宣告停課時,教學研究室主要的核心幹部,包括桌遊、植物、攝影等這些所謂的操作型課程,老師就已經投入準備器材、嘗試課表改正等相關工作。例如:桌遊課不一定要坐在桌前玩,他們就馬上發展了在線上玩桌遊的方法,而且一次要玩三小時,你會發覺,老師的轉換是很快的,當然他會有相關的設計,包含使用白板功能、分組功能,那他就必須去設計其中的操作方式,真的超級有趣;植栽課程搭配實務投影機、設備的轉換,透過相關的教學設計,讓學員除了在家裡面做完植栽之外,還可以交換相關的東西;攝影課更不用說,發展出很多轉換的作法,更重要的是,我們前面有提到「整理」這件事情,這就是攝影課老師提出來的,他不是為了要「延續」課程,他的設計將他剩下的八堂課視為新的單元,他讓學員去梳理學習的脈絡,然後再去發表新的東西,讓學習變成一個新的體驗。這些都是教學研究室裡,很多老師從實務經驗所發展出來的內容。

社大在這裡面做的是盡量在觀察及老師的反應中提供支持。例如:搭設攝影棚,像今天訪問的現場就是我們的一個攝影棚,旁邊有很多工具,我們用這樣簡易攝影棚的設置讓老師充分知道在家要怎麼拍;我們也集結很多剪接軟體、將相關的教學步驟化,讓很多老師能夠更方便知道這個軟體不錯,當我有需要時可以很快上手,我們也幫老師收集了很多Youtube上面網紅的教學,讓他去做分鏡的思考。

社大就是一門課、一門課去做這樣的協助跟處理,由學程經理人充分掌握老師的需求,所以對社大來說,70門課也好、80門課也好,其實都是藉由單一的個案,一個一個盤出來的。那你要怎麼去盤?就需要從不同的個案需要的角度切入去協助。那有些當然是通則性的,像是講述性的課程,基本上大致只要Meet、ppt、器材、網路環境ok,那在基本的配置上就可以了,關於這部分,我們遇到有人反映因為機器老舊、家中網路環境不佳,因此才會有很多老師轉成錄影教學的方式。現在有一門資訊課程,因為轉成線上學習的關係,老師調整教學方法,甚至有馬來西亞學生報名,老師的做法是把上課的講授先錄好上傳,上課的時段無論是實體或線上教學,那節課就是討論,學員的問題可以提早傳給老師或丟到白板上,老師透過教學規劃,讓每個人的問題在實體課程或線上課程的討論中可以得到解決,這樣的做法就會很著重課前的自主預習。因此,並不是一個課程一定要怎麼做,而是老師要去拆解,有的老師選擇的做法可能是在預習上放比較多錄影,後面用Meet、討論來解決問題,那同學再用實作去練習,所以「預習、示範、Meeting、練習、評量」這五個階段的組合,讓很多老師可以很方便去操作教學設計。我們也經常進行很多討論,做觀念上的溝通。

從5/15開始到現在約三個月的時間,我們能夠透過學程經理人不斷跟老師互動、溝通,這也是因為在這之前,學程經理人制度已經很紮實,所以當每個經理人分配下去要與課程講師互動時,就不一定每門課都乘載這麼多,很多社大認為一兩百門課我要怎麼同時討論,所以我們是個別課程的討論。而當有些老師真的沒辦法選擇線上教學的時候,那時候才會真的選擇退費,這過程中還有很多同學提出要將費用保留到下學期。

台南市政府的態度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最後,請問台南市政府在台南社大前段所提,每一個階段的因應調整中的態度為何?例如你們在五月便決定堅持補課,有得到台南市政府的支持嗎?此外,例如雙北市府針對社大的數位學習有補助20萬,台南市政府有類似的支持政策嗎?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充分溝通啦,坦白講台南市政府那時候忙紓困、忙防疫,我也必須說,社大的原罪就是會讓人覺得社大就是體制內已經被考慮到的教學機構,也不是說真的那麼「可有可無」,社教科當然也是盡心在他們可能的範圍裡去思考,可是現實上社教科負責的還有補習班以及很多社教團體需要處理,對他們來說,社大已經有教育部以及市政府委辦經費的支持,他認為這段時間你就跟著大家一起停課、等待復課就好了啊,政府也確實有給予社大工作人員跟場地的紓困,他覺得這樣就夠了。

像是雙北那樣的數位學習,目前也沒有相關補助,一方面可能是在六都當中,台南市政府資源也比較少;另一方面,我還是強調,社大也必須要適度展現公共責任,讓更多人看到他的重要性,而不是被視為一個可有可無的休閒性課程,這就要靠社大自己努力,讓更多政府機構跟民間肯定說,社大在這一波疫情裡面,他是支持系統裡面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機構,這必須要自己把故事講出來,必須把成果讓市政府、讓社會都看得到。

社大從以前到現在,常常被說是一個「野」學校,一個充滿公民精神的學校,因此我們不應該在辦學上受到市政府的牽制,雖然社大是市政府委辦,可是我們有責任讓市政府知道,我們是具備公共性及自主性價值跟精神的學校。所以面對疫情,像是我們的防疫計畫,我不是光等政府指引出來後照做就好,而是政府公布的指引一出來,我們馬上就提出防疫相關的計畫書,並且,我必須因為校區不同,產生三份防疫計畫書,大廟一本、大成校區一本、後甲校區一本,包含志工的演變,復課後指引志工要站哪裡、器材放哪裡、教室防疫空間怎麼拉開等,這些社大都必須積極主動告訴市政府說,我們已經做好什麼樣的準備,所以第一時間復課是能夠讓人覺得安全的;對於在地學校的溝通也是,我們不會等到學校跟我要防疫計畫,我們是第一時間公布可以復課後,隔天馬上主動提供,這就是所謂的超前部署(其實我不太喜歡用超前部署的說法,因為所有東西哪件事情不是超前部署?)我們在辦學脈絡上是清楚有方向感的,針對這個方向感,以復課為最高優先,那為了做到這件事情,我們要怎麼去鋪陳資源分配、行政服務、招生準備等,甚至退費準備,這些我們都吃了很多苦。

坦白說,過去有一些熱門課程,早班九點受理報名,凌晨兩點就開始有人來校門口排隊,這次我們大膽地全部改為線上報名,我就開始擔憂系統會不會崩掉、學員登錄不進去、繳費如何完成等。我們有個學員說得很好,他說,當有了疫情的外在因素,會逼迫自己去學新的知識、接觸新的資訊,那我們把這樣的力量轉成創新的力量,這樣做下去,的確也很好啊,這兩天我們原本很擔心招生氛圍不好,學員不會回來上課等,後來也有很多學員給我們很好的支持跟反應,一天裡面就有兩千多人來報名,就包含線上跟實體,我們就比較安心,最起碼有一半的學員回來了,招生期限到9/15,這之間還有一個月,希望慢慢可以有更多人回流來支持社大。

番外篇——疫情下,社大的社區工作不停歇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雖然冠州在整個敘述中不斷強調這波疫情當中的很多工作基礎是長期累積的,而且是社大在發展過程當中,遇到了就克服它,你很堅定也很有說服力地去表達這件事,但我還是想請教冠州,從5/15到現在,在數位學習這一環的經驗裡頭,你覺得台南社大學到什麼新的經驗、有什麼樣新的體會?

  • 臺南社大主任 林冠州

應該是一種反思。我還是強調一件事情,當我們一樣緊張於老師線上教學的適應時,我們很多的資深夥伴都不斷互相提醒,在線上教學歷程裡,不要忘了社大辦學的初衷,我們要不斷檢視辦學的價值,如果你是一個公民社群的學校,這些價值、方向足夠清晰,不管是線上教學、實體教學,或是有其他的上課方式,都不應該讓這個價值被模糊掉。所有老師的教學設計、同學們的學習、藍圖的規畫,以及公共議題的實踐等,都應該環繞在「公民社群學校」這樣的辦學方向去做思考。當你的辦學方向清晰後,你就會有一個比對的標準,今天做任何行政工作、發展教學研究室、鼓勵老師們做教案的調整等,其實背後都是在於,我們怎麼在課程裡面,透過知識學習作為基礎,去讓同學跟老師知道,我們是一個支持班級不要輕易散掉學習熱情的機構。所以,我們一直覺得,在疫情裡面,當大家還願意去保持積極的學習,這不就是一種積極生活的實踐嗎?我今天保有對於知識學習的熱情,就代表我在這個生活面上是積極的,那我們社大怎麼透過教學設計傳達,讓同學感覺到,在這波疫情裡面、在這個社會的隔絕或疏離裡面,是有一群人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學習的。

我們這次新學期的學刊封面(如下圖),不同於上個學期的是一個倒掉的台灣,取而代之,想傳遞的是我們是一個公民社會,你可以看到他可以在公園學習、在屋頂花園裡學習、在家裡學習等,那最後面是一顆電池,這是一個城市的電池,大家透過積極學習、正面的力量,幫這個因為疫情而被隔離的城市充電。這是我們同學畫的作品,這是設計者聽到我們這樣講述社大的故事後所畫出來的封面,你就可以感覺到,不管你在哪,你只要維持積極學習的熱情,你就是在幫這個被隔離的城市充電,哪天解封後,這些正向力量就可以很快地在這個城市當中恢復其生命力。

臺南社區大學2021年秋季班學刊封面

其實我們今天在整個疫情下,因為被隔絕、被停課,反而讓我們有更多機會跟老師去反思這所學校辦學的價值為何?並且從這裡去開展我們的教學設計、相關的行政、創新改造,像是線上報名、線上教學融合實體等,甚至戶外課程、議題現場的規劃整理、新據點的開發,在這疫情期間也不斷地在動起來。

我們下學期跟山上水道館有個新據點;跟蘆竹溝有個生態基地,都是在這段時間我們累積起來後而繼續開展的,因為我們看到蘆竹溝因為反光電運動,有一群年輕人回鄉,他後面需要更多人支持,我們就會在那設立生態基地據點;那龍崎的環境教育園區也持續推動中。

在街區據點,我們現在也有一組老師在紀錄在疫情的影響下,生活在街區的人們,面對疫情的人生百態跟正向生活韌性,傳遞正面的力量。我們在電子報上面,有位老師用黑白照片去呈現「屎溝墘客廳」碰到兩個月沒有任何生意時,他怎麼積極過生活?透過攝影、拍照把他記錄下來,傳達這些故事的;甚至有個民宿業者一個小女生,當可以復業的時候,他不是先讓他的生意先回復起來,而是說要先辦志工假期,先讓志工回來在街區生活,而不要趕著馬上進入營業,很有想法。蔡司鏡片也支持這樣的事情,他也鼓勵大家去紀錄,因此提供我們很優惠的方案買相機跟鏡頭,你會看到很多支持的力量,因為你今天發了一個願,就會有很多人來支持你的發展,大廟興學也是這樣。

這些店家是我們以前曾辦過「揣台語」合作的台語店,本來就是我們街區營造的好朋友,我們現在的進度是原先應該是要進到歷史街道鋪面重新設計的階段,今年因為疫情全部停掉的時候,我們還是持續跟店家維持聯繫、保持這種討論,甚至我們在疫情中也加大投資,在那個地方設立一個店面,現在我們有一位木工老師跟一位老屋修繕的老師,用一到兩個人力逐步去做房屋的修繕,用舊的傢俱去反造,未來那個地方我們希望變成一個街區的放送頭。因此,所以我們也在那邊設計了街口的podcast,現在有三組人馬在試錄,邀請街區一些因為疫情沒有收入的店家來講他的故事,都是由我們的老師擔任主播來訪談;大廟則有大廟電台,因為在大廟,公衛的宣導更重要,我們用大廟的放送頭,每天由我們老師來錄,可能就是30秒、1個概念,就這樣在放送頭去播放公衛的訊息。

我們不只是針對課程,原本我們在推動的、很豐富的這些公共議題,既然因為疫情沒辦法群聚,那就是靠一個人、一個人的力量累積協作,今天你有空,你就去紀錄海灘廢棄物,紀錄後就po上網,明天換另一個人po上網,這些都是一個人可以去做的公共行動,讓原本對公共議題的投入不要中斷,這是在疫情下大家發展出的對應作法。

當整合起來就會感覺到,這個學校在外面有很多議題是很活潑的,那內部的教與學熱情不要被中斷,大家持續透過等待補課或線上教學去維持教與學熱情,我覺得這才是社大一個很棒的樣態。我自己講到後面,我都覺得說,在這學校真的很開心,這些都不是當初就設定好要做到這些,我們只是把基礎做好,讓很多老師們在裡面,因為覺得在這個學校,我願意多花時間做聊天室、做公共參與的事情,因為願意持續投入,這才是一個良善的學校經營的循環。

  • 社大全促會秘書長 楊志彬

謝謝冠州的分享,把台南社大思考的核心精神跟工作推動談得很清晰,到最後,我發現都要收尾了,好像又看到了另一個主軸。我們今天大部分談的都是學校內的事,但你還有另外一組人馬,去紀錄在街區當中是如何應對疫情,未來我們針對社區的內容,再開一次訪談。

  giga138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sn%3D4311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