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本文圖片皆由林淑卿提供
「對!就是這樣,大時代來了!!」
去年3月下旬,吳老師在課堂上鏗鏘有力說了這句話。
太陽花學運,318一群年輕學生佔領立法院,323攻進行政院的現場畫面,我透過網路及黑色島國青年的粉絲頁了解實境,擔憂孩子們的安危。
反觀媒體的扭曲、掩蔽、輿論的污名化,在吞攝所有文字與照片後,410光榮退場,我跟麗瑛一早便搭乘高鐵北上。讓自己的雙眼看見真相,用身體去感覺到這場運動的溫度。
沿著立法院繞著濟南路、鎮江街、青島東路,手執相機按下快門,捕捉當下的人、景、物,為歷史留下見證。
運動即將結束後的清場整理,人潮眾多卻不失秩序,展現當代年輕人的素養。
民主廣場以公共論壇的形式,讓年輕人自由發表言論,提供一處舒解長久以來被壓抑的情緒出口。
一位中山大學的男生:「希望運動結束後,仍保有一塊民主廣場,讓我們暢所欲言,不是結束是而是開始。」對面的學生附和著說:「現在出來倡議公平正義的學生,哪天如坐上行政權位置,不要換了位子就換了個腦袋,也要接受公民的評論。」
走著走著,眼睛倏忽一亮,前方立牌寫著「台南後甲國中」豎立在廣場一角,趨前一問,原來是一群後甲校友所組成的團隊。這是今天在廣場上,第一次遇見台南年輕人。
接近出關晚會時,大批的男、女警察分批進駐,一群武裝警察,手拿盾牌木棍,面對著手無寸鐵的市民,我用沈默來展現我的抗議,潛伏不悅、難安的情緒,如浪潮襲捲而來。圍攻行政院那場暴力驅逐學生的恐怖畫面,再次浮上心頭,我真的不知道,今天晚上會發生什麼事?誠惶誠恐的來到濟南路。
前進中碰到一對中年夫婦,自願把他們手持的太陽花標誌,借給我們拍照。先生說:「拍完照,記得還給我們,這是要寄給旅居國外的台灣友人。」
先生帶著愉悅的口氣說:「年老的媽媽在這次學生運動中,勇敢的走出來了,不再害怕躲在暗處,以掃白色恐怖所帶來的長年恐懼。」
群眾匯聚越來越多,秩序井然,我們這群上了年紀的人,把濟南路中間重要的位置,都留給了年輕人,我們選擇靠路兩旁的人行道席地而坐。因我是開電輪來參加出關晚會,身邊的媽媽們,禮讓一個大位置給我。
寒喧中,佩服我們從台南府城風塵僕僕而來,讚揚台南是個民主聖地,在每次的民主運動中,從不缺席,勇敢地挺身而出。並指此次學運的核心人物之一林飛帆也是台南人,整個晚會,我也只能透過舞台的大螢幕看見他。第二次遇見台南年輕人。
這群媽媽們住在附近,表明不敢明目張膽前來參加出關晚會,怕左右鄰居知道,會帶來往後相處的困擾。今晚把長久悶在心頭,關心台灣孩子的動力,在這裡火力全開,「媽媽,發怒了!」
一對夫妻挽手引頸而望,瞪大眼睛在人群中搜尋,忽然指向排列成龍,正在接力搬運物品,一位身穿「自己的國家自己救」黑T的大男孩,大聲呼喚他的名字,驕傲的跟我們介紹:「這場運動,我的家人沒有缺席,他就在那裡!」
壅塞爆滿的人潮,年輕人佔了八成,首次在參與民主運動中,出現女性比例超越男性,見證了另一個新時代新力量正在興起。這場運動喚醒女人走出廚房、職場、學校,更覺醒了一個世代的台灣年輕人。我是女人,我來自台南,第三次遇見台南人。
……天色漸漸光 遮有一陣人
為了守護咱的夢 成做更加勇敢的人
天色漸漸光 已經不再驚惶
現在就是彼一工 換阮做守護恁的人……
島嶼天光的歌聲在黑暗中漸漸響起,搖晃手機閃閃微光,照亮了民主廣場。這群年輕學子,以熾盛青春和熱情,燃燒自己,點亮民主那把火。身處這氛圍中,我沒在揉眼睛的手,在蠢蠢欲動。
318太陽花運動,以「出關播種」的宣誓結束,要把民主的種子遍撒台灣,讓它成長、茁壯、遍地開花。
台灣學生社會運動歷史,追溯四六事件到近期的太陽花學運,發展漸趨成熟,參與的學生大量成長、女性比例增加、老師學者站出來、搶佔新聞頭條版面、網路資訊熱絡、民眾討論關注度高,不論是反對或是贊成社會運動的抗議訴求,都是跨邁民主社會的一大步。
一年後的今天,我們來到林飛帆服替代役的康寧園安養中心採訪他。
理著平頭,戴副黑框的近視眼鏡,身穿白色短T、藍色運動長褲、黃色球鞋,英挺文青,就像鄰家男孩一樣,親切跟我們打聲招呼,大家圍坐沙發,吃著里夫蛋糕聊了起來。
1988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曾就讀勝利國小、後甲國中、新化高中。阿公、阿嬤務農,爸爸沒有任何政治背景、媽媽是單純的家庭主婦,大姐企管系、二姐政治系畢業,是個再平凡不過的小康家庭。
他考上暨南大學公共行政系,大二成立三人小社團「暨大台灣社」,開始閱讀與政治相關的書籍。學校缺乏社運網絡,再加上失戀,促使他一心只想離開傷心地,轉學至成大政治系,回到台南家鄉。
對於如何踏上土地?讓青年回鄉,年輕人在台南又如何面對自己的出路挑戰?身為台南青年的林飛帆提出他的看法。
台南人帶有一種驕傲感,畢竟台南擁有四百年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曾經是首都,資源的匯集地,曾經光輝過,曾經燦爛過。
未開發前的安平老街巷弄、清水寺巷弄,漫步其中,在那裡我抓的到那個味道,覺得很台南。而今熙來攘往的人群,資本主義及觀光進駐,漸失去它原有的樣貌。
台南大規模都市更新,規畫北區住宅、車站商業區、南區小巨蛋,連帶房價提升,年輕人要在在地買房子就越趨困難。
我們一直在複製其它城市的東西,再賦予其他意義,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其實台南不需要這麼多的點綴跟修飾的東西。當文化一點一點失去味道,資本化、觀光化的台南,多年後大家也就認定這就是台南了。
台南人心態矛盾,要在地又要發展,將是這個世代台南年輕人要面對的問題!
訪談尾聲,林飛帆寫下「把青春寄於台南」,獻給台南市的年輕人。
台南要以何種城市樣貌去留住青年、吸引年輕人返鄉?宜居城市就從旁邊做起,現代都更不可避免,那保留台南原有的巷弄特色,是當務之急,一旦地形不見,記憶也隨之不見了!信仰是市民精神寄託之所在,滿城翠影伴樓影也是文明城市的象徵。
台南青年林飛帆,關心台南公共事務,在故鄉傳承太陽花的精神,希望更多的太陽花自體開放,在府城遍地開花。
(作者為台南社大公民寫作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