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報 沁怡 - 教學報 | 2017-04-13 | 點閱數: 2572

 

台南社區大學106學年教師經驗交流&新秀教師培力工作坊

 

【給老師的一封信】

各位台南社大的老師們,平安!

  感謝大家在社大遷校的過程中,全力配合辦學團隊對於新校區的規劃與做法。尤其是南區大成校區的成立,讓許多中西區、安平及南區的市民,更方便前來學習,紛紛表達對於學校終於到南區開課的支持,今年招生超過4100人,超過去年同時期的招生數,在此代表學校感謝各位老師的協力與合作。

  新的校區,也帶給我們對城市、社區發展更多的想像。回想台南社大2000年成立之前,歷經艱辛的溝通過程,原本市府鑑於台南市已有社教館、勞工學苑等多個終身學習機構,並未打算成立社區大學,後在工作團隊以台南需要一所以提升台南公民素養為辦學主軸的「公民大學」為由,才說服了市府願意成立社區大學,做為以公民培力為主題的終身學習機構。

  所以,台南社大17年來投入各項環境、社區發展的公共議題,推動偏鄉大廟興學,也邀請社大老師們在教學中要加入公共參與的設計,也是肇因於此。我們是一所「培力具有行動力實踐社群」的學校,而非僅是提供休閒課程給市民上課的機構,這是台南社大之所以成為每年教育部全國辦學評比特優的學校、也是全國唯一得到國家環境教育獎肯定的社區大學,最重要的辦學精神所在。

 在今年拓展新校區之際,對內,有許多新任的教師加入我們辦學的行列,需要重新去說明台南社大辦學價值的所在;對外,適逢國土計畫、全國文化會議等影響台灣環境永續及文化發展的重大議題,因此工作團隊特別規劃兩梯次的教學培力,希望可以跟老師們重新檢視社大辦學的價值,討論如何透過教學帶領學員發展對於文化的想像,以及引導公共參與的可能作法。

 系列之一,是以全國文化會議即將於四月十五日於台南台灣文學館召開為主題,帶領老師們一起研討,討論如何帶領班級,共同為我們的文化基本法發聲;系列之二,則以資深教師的教學之能為本,帶領老師們交流經營班級的經驗與規劃。 希望各位老師可以一秉對於社大的支持,共同來參與教師工作坊,發展對於教學設計、班級社群經營的經驗交流與合作。

台南社區大學林校長 林朝成及冰雪聰明工作團隊 敬邀


 1   教學研究室:共構文化的想像,發展教學設計

時間:106/4/13()下午2:30~5:30

地點:台南社大後甲校區

[學習內容]

1.  以審議民主的討論方式,帶領大家重新想像甚麼是文化,交流發想,為有生命力的文化發聲!

2.  希望有助於各領域教師將文化的想像融入社大的教學中

3.  凝聚台南社大教師群的文化意見,於4/15將在台南舉辦的文化會議中提出。

備註:文化會議活動資訊連結https://nccwp.moc.gov.tw/schedule_5

 

[出席老師]

第一組/

李淑鳳(日語).黃小琪(氣球).林政權(烏克麗麗).郭俊良(網頁設計)

第二組/

郭恆安(綠色交通).江婉君(紙漿雕塑).劉浩濬(攝影).高韻芬(舊衣改造)

第三組/

林幸珍(拼布).李維睦(木本物質).黃啟軒(公共藝術).于淓(平板手機).褚餃君(肚皮舞)

[出席工作人員]

林冠州.陳志軒.吳茂成.王複蓉.黃千芳.廖真萍.李慧玲.陳冠達.傅沁怡

 

文字記錄:余岡祐.陳志軒

---------------------------

活動討論紀錄

一、文化部與NGO之關係

(1)問題與想法

許多文化部的公務員並沒有文化相關背景,在政策擬定和推行上常會出現與現實脫節的狀況。

(2)建議

1. 文化部必須理解各地方文化工作室之脈絡和領域,同時檢討公務人員的養成,要有現場工作歷練機會。

2. NGO可以取代相關領域之工作人員

3. 給予NGO更多空間

 

二、文化補助和藝文工作者保障

(1)問題與想法

1. 雖然工作不穩定,但藝文工作者不是弱勢者,需不需要透過補助來達到「齊頭式平等」,有待商榷。

2. 藝文工作者最需要的並非補助,而是適合創作的環境。

(2)建議

1. 文創和文化之補助應該分開,數位創作、策展作品該有補助。

2. 文化單位應該補助相關文化領域,讓該領域培植人才。

3. 改善藝文補助常沒有涵蓋人事費,不利於人才培養的現況。

4. 建立作品流通管道、展場申辦,改善在公部門空間策展無法收費的問題。

5. 妥善使用閒置空間,以扶植的方式,讓藝文工作者能有安心創作的空間。

6. 可以採用積分制,累積積分獲得固定補助。

7. 領取補助並非被收編,補助款項需追蹤其效益。

8. 以鼓勵方式取代審核,著重相關領域之表現,而非在意其學歷給予補助。

9. 公會設立的可能。

10. 藝文工作者的身分認證需要明確,如先前街頭藝人濫發證照問題。

 

三、節慶活動

(1)問題與想法

地方性活動年輕人口外流,節慶活動地方區域落差都是重要的問題。

(2)建議

1. 加強政府官員美感素養

2. 節慶活動應減少消化預算的狀況

3. 不要複製外國文化

 

四、文化教育推廣

(1)問題與想法

教育紮根是最為重要的工作,無論是提收民眾的美學素養、願意文化消費,或者是讓人才願意從事文化相關工作,都是重要的。

(2)建議

1. 在教育層面上,從國小開始紮根,設計機制讓孩子認識藝術與藝術家,改善公民美學與文化素養,有能力決定是否進行藝文消費。

2. 從教育找到藝文工作者的立足點,消除「藝文工作者是弱勢」的普遍想法。

3. 文化教育需推廣在地文化,並定期舉辦文化相關領域進修

 

五、文化觀與公共參與

(1)問題與想法

1. 文化部對於「文化」的定義只限於藝文方面,實際上是過於狹隘的。

2. 許多藝文政策的形成與決策相當不透明,啟人疑竇。

3. 政府在文化政策上,應該採取「無為而治」還是「積極領導」?

4. 看到他國好的案例,除了要審視臺灣現有的狀況,民族性也應是考量點。

5. 文化部的政策常會隨著當下的流行來扶植相關領域人才,但流行退潮之後就政策轉向。

(2)建議

1.建立觸及各領域與年齡層公民的公民對話機制,避免藝文政策的黑箱作業。

2. 以自由為主,政府不須過度干涉公民團體與藝文工作者,但是應辦事項(不一定是補助)應該要做到。

3. 公部門在文化的想像上,應該要有更長遠的想像。如日本的職人文化般專注於一件事情,而非隨流行而時常變動。

 


2   教學研究室:共構文化的想像,發展教學設計

時間:106/4/21(五)下午2:30~5:30

地點:台南社大後甲校區‧池東樓一樓111教室

 --------------------------------------------------------------------------------

 [出席老師]

[美學與藝術學程]

吳比娜(城市散步偵查團)、江芷均(台江很繪)

[資訊與傳播學程]

陳瑜芳(用部落格記錄城市)

 [語言與文化學程]

戴雅婷(英語) 、陳姿宇(西班牙語)

[自然與環境學程]

周銀王(星景攝影)、林元笠(綠電綠建築)、林軒漢(植物空間改造)

[生命與健康學程]

林碧芳(法式滾球)、薛景博(經絡養生)、杜明益(現代武學)、林政權(烏克麗麗)、黃玉雲(生命回溯)、施惠玲(生命回溯學員)

[社會與生活學程]

胡志青(文創中小企業與智慧財產、黃淑雲(迷你電影一起拍)、程士禎(理財)、劉淑琴(春仔花)、劉浩濬(週二攝影夜)、郭恆安(綠色交通)

[社團與社群]

林慧芬.梁英雅(非拼布可社)、黃乙軒(地圖社群)

[工作人員]

林冠州.陳志軒.王複蓉.黃千芳.廖真萍.李慧玲.陳冠達.傅沁怡.

 

 [學習內容] 

  關於教案規劃、班級經營及參與公共事務,很多老師可能都是來社大才開始學的,社大教學現場其實是怎麼一回事?

  邀請多位資深教師分享教學現場曾遭遇到的困難與疑惑,分享她/他們如何一步一步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社區大學教學者。

 [流程內容]2:40-3:40

 題目:小眾課程與跨域開課合作 

分享人:劉浩濬、林軒漢及吳幸蓉3位老師對話分享,引領討論

前情提要:

許多很有理想性的課程常常要面臨的是市場冷淡、招生不易!

社大的教學者被期許要具備連結公共議題的教學轉化與回應能力,要協助學校經營學習風氣,更要面臨課程開不成的壓力,尤其是看到學籍系統上那招生滿班「滿」字,究竟有沒有什麼開課方法是能提供學員公共學習的養份,也有招生滿班的吸引力?

 

[活動分享紀錄]

小眾與大眾都是比較而來,小眾會被多元給取代,會比較專門性,三位分享講師期許自己是引領者,須要比其它人直接跑得較前面的人,非直接教技術(:表達非一直練口語,

攝影非一定要教光圈快門,因表達、影像都須要和內心對話。

人數是一個問題,不管你是分享者或教學者,一定希望自己的東西能在別人內心激起激盪,人數一直是在心中是重要。小眾是既有又讓人折磨,你必須一直保持在前面,更深、更前面的,讓學員有不同的新東西產生,會讓教學者成長,當你開始思考課表該如何前進。

劉浩濬師:

老師也得要生存,第一個問題,老師要維持好的教育品質,但人數多也難以維持品質,第二個問題,僵化和流動,我要先安全開課,是讓舊學生留下,還是趕走學生。

 

吳幸蓉師:

我是心靈的園丁,在學生心裡種下善良的種子,他們也能影響其他,我和學生也會自組社團,一起閱讀、一起做事,留下回憶。我有表達情緒課,我花很多時間表達和傾聽。

 

林軒漢師:

傳統教育體制,會分理論和操作,現在人多,以前人少的時候,我會寫上植物的拉丁文,現在都隨便說,為了讓學生質地操作,讓心裡去記憶,就要實地去做,就算在這個場域是小眾,老學員會把技術回饋給新的學生。

 

[流程內容]3:50-4:30

題目:講公共太沈重,不如先說說我們為何來到社大,進而互學、組織學習社群,過程中有收穫有焦躁!

分享人:吳比娜、郭恆安對話分享,引領討論

前情提要:

 我們彼此來到社大教書前,其實有些生涯轉換的心路歷程,來到社大後,突然彼此認識(是天意還是有人特意安排?),然後在彼此的課程中學到什麼?彼此在自己的開課中的教學經驗分享,最後突然來個開課大合作,當然是透過經理人的精心規劃,開始合作後的心得又是如何? 透過這些分享,我們各字梳理回顧自己的一小段教學史,希望當作引言,題供參與本場活動的老師們在未來開課或學程合作上有些啟發或討論。

 

[活動分享紀錄]

吳比娜師:恆安老師你到底是怎麼成為一個社大老師的

 

郭恆安師:說來說去是一種人生的機遇,在人生過程中一定會有高低起伏,一直走走到現在都還蠻符合我自己的目標,雖然父母親都不太知道自已在做什麼?我本身是交通科系,也當了一陣子的上班族,有穩定的收入,但是呢有時候會遇到很多的瓶頸是自己難以突破的。我自己在大學時的心願,要環遊世界,我的目標是有達成的,世界走多了也看多了,有一天在上班時,想到了自己看了這麼多,那為什麼我的這些想法無法進入到工作裡面,對我的工作沒有幫助?那時就有這樣的思考,後來就開始換工作,不管如何換,都一直在行銷的領域裡。後來一個小主管的工作,開始接了許多的教育訓練的工作,又認識了崑山科大的老師,去擔任雙講師,讓自己開始拿起麥克風,又因為是交通科系本身,持續關注交通的議題,後來慢慢關注到台南社大,了解之後,就辭了工作,來社大這裡,除了付出,也是學習。我很喜歡這個環境,且一直得到我要的快樂。

 

吳比娜師:從認識後,也聊到生涯轉換的部分,我跟恆安老師的情況也很類似,我畢業十年後也摸索過一些工作,也出國留學,累積到不錯的學歷,但我們念都市規劃的,一定要實踐,後來回到台南,看了學校在窗外這本書,看到了社大的教書機會,我們是很學術學理上的知識,缺乏實證經驗,我們有專業,但是很缺乏教書的經驗,像一開始我的課綱,我從不認為我有表達障礙,但很多怯場的經驗都是在當社大老師時,凝聚知識去連結學員與知識的關係,這是我覺得最不容易的地方。

 

郭恆安師:我的課綱也都是隨時都在變,從公共運輸開始,我覺得議題有點硬,就用自由行來開課。也出了一本書,用書的課綱來規畫我的課程,後來聽到有學員說那本書太堅硬,後來有學員分享說:一位60多歲的和40多歲的學員說:我本來看不太懂書,後來去環島一圈之後,忽然就懂了。他們理解到書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自由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很快的就得到,最重要是自己要走一遭,以前都是拿國外的經驗來套台灣的,所以我的戶外課,大部分都只能帶台南的,但交通的部分國外的經驗跟國內又不太一樣。人生有三關:踏出去那一步、在往上一階時、全部都認識時。若你一直陷在第一關,那你永遠體會不到後續的。在社大這邊除了實現我的理想之外,另外我可以自我成長,那至於學生有沒有成長,說真的,不關我的事,所以我就不會把這些看得那麼重,我看的是我的快樂。

 

吳比娜師:我們都關注好的城市品質與生活品質,恆安老師是由心境的轉變來關心交通,我是念教科書出來的,提到這些課時,大家覺得跟我何關?我又不是要來選市長,如果要開比較議題性的題目,課綱主題容易想,困難點在於內容如何操作與體現,這才是最難的。如老房子,以前我會介紹很多國外的案例,但其實還不如讓同學分享他們自己的經驗。老師不能只是扮演知識傳播者的角色,很多人的很多經驗我們是比不上的。如地圖社群到公園裡,為了讓課程生動有趣,一定要創造誰真實的情境。我一開始很痛苦社大的老師,是成人教育還是休閒娛樂,我一直對這件事很不安,經過兩年的轉化,我才終於理解這兩件事情沒有衝突,成人要如何學習呢?不能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成人就是需要休閒化娛樂化的方式,成人有多元的管道可以學習,為何要透過一個班級來學習,主要是因為他有同伴,共同學習。回應生涯規劃問題:我們能當社大老師的原因,家裡的狀況不需要我們拿薪水去支持,可以當自由工作者,社大老師的經濟困難度是比較大的,經過這樣的轉換,我覺得成人教育這一塊是可以耕耘的。

 

郭恆安師:我很關心公共交通、議題等等,我認識比娜後,先去聽社會住宅這門課,陳世良老師,講社會建築、社會住宅,後來地圖工作坊後,自己很喜歡畫地圖,慢慢覺得都市計畫可以與交通議題結合。車子共享的觀念在台灣是還不能被接受的,在歐洲很習慣,他們公共運輸很發達,他們不需要自己買車。

 

吳比娜師:我跟恆安老師的領域是很相近的,透過交流之後,彼此就有互動。問一下複蓉,看到點狀開課的我們,怎麼會想要把我們接在一起。

 

[流程內容]4:30-5:00  

題目: 「班書」所創造的師生共學氛圍,略談班級經營

分享人:黃玉雲、施惠珍師生對話分享,引領討論

前情提要:

    生命課程,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唯獨一門周四早上的生命回溯課程,卻是延續15學期的滿班課!

   社大的學員都是樂於學習者,不喜歡上課太制式,因此安排了較多的學習活動,讓同學在多元的活動中體驗,在團體學習中享受生活的喜悅和生命的成長。玉雲老師的延伸教學活動有:來賓分享、體驗活動、影片導讀、午餐談心、校外教學、Line群組的心靈交流、生命閱讀週到班書簽名會。

     班書-這本心靈手札裡有:本學期和新學期課表、班級活動照片、同學的學習收藏,班對互寫的信、我寫的「我的這一班」,還有,老師給每個同學的親筆信。

   招生滿班的魔力來自哪?玉雲老師客氣的表示:這課程是課堂到課外,師生共同經營的!

 

[活動分享紀錄]

黃玉雲師:班級經營就如同對家一樣經營,我的課是生命成長,每個人都有生命歷程,你如果能夠看見,看見真實的自己。很多老師談論人數,人數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是,體悟學生心路歷程的。我們開課前,要怎麼準備,用愛與心經營下去。剛才有提到有兩個教師一同開課,雖然費用變少,但是教學上是快樂。

 

 學生:回來就是複習,每一個人心的狀態都不同,新的學員跟我們當時的狀態好像有點像,我們就可以陪他們一起走過,班書是我們班最大的特色,多年之後再去翻時,會看到那個時期的那個自己,是一種非常大的感動,也是再回溯自己,去看當時的自己是如何走過來的。每次上課時,很喜歡到班上去,很歡樂,產生很多的火花,一個班級就像是一個家庭、愛在這裡,課後一起吃便當,是一種課的延伸,看不同人的人生,是很有趣的收穫與學習。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