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3-04-04 | 點閱數: 1495
吳茂成  2013/4/15

公共是一種生活文化與行動方式的再現,建築體現生活美學及其生活地景。

公共建築之課,也是公共生活與在地文化的探究,我們這一班,說是班級,不如說是台江公共建築的微觀與望遠鏡頭!

微觀要走入社區、地方;望遠得站起來,走入世界!

如此,我們才能洞見自己的感動,發現舊地新景,打開公共建築的話語,通向日常的文化空間!

關於我們這一班的第一堂課,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學習?學習如何思考?做為社大學生,這是必修學分,第一步要認識新觀念,每一堂課,時時刻刻都有可能有感動,我們必須把握聽三分、理解七分的學習原則,在每一秒的聆聽中,抓住一念三千的學習洞見,我們必須快速的歸納,「用換句話說」來定義,否則我們會淹沒於感動中,忘了初始的根本問題、學習目標。

學習即是知識的生產,學習不是單向的聆聽,在學習的同時,就是要不斷的打開經驗知識,從舊經驗中去發現新思維,衍生學習,如此,每一堂課不是來聽課,而是觸發學習的新視野與問題意識,進行知識生產。

第二步必須學習勇於問問題,一聽到「有沒有問題?」就要快速的舉手搶答,問問題是與教學者進行印證的好機會,將自己在課堂上所認識、所發現的新觀念與新想法,與老師進行知識與經驗的交流與印證,這是深度學習與發展研究的重要歷程。

教與學必須互相互動,教與學的共同體才有可能形成。學習者要有打破沙鍋求知的精神,教學者對學習者必須有所要求,如此,才能創造教學的可能性。

第三步即是參與及實作,這是社區大學學習的核心能力,每一堂課雖有所發現,但是這僅止於知識的理解,無法印證能成為生活的能力。知識不只是觀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知識要能成為生活的能力,例如,懂得水電原理,不見得具有修水電的能力,因此,社大非常重視學員的公共參與及實作能力。

以「一起來蓋台江公共建築」這門課程而言,我們的實作任務,換句話說,可以轉化為「打造公共建築─以台江文化中心為例」的題目,進行知識與實務的探究與想像,成為參與台江文化中心規劃設計的公共倡議行動。

「專題式的學習」這是我們這一班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習目標,每位同學依據這個任務,擬訂自己的學習目標,以攝影、以圖繪、以文字…提出自己對公共建築見解,在舊地中發現新景的可能性。

我們這一班有大廟委員、也有社區幹部、民眾,更有社大各班的資優學生,未來,陳永興與陳士良兩位老師,以及藝術美學李慧玲經理人,將分別從建築學理、建築案例等知識與實務經驗,引導同學進行討論,進一步去分析與創造台江文化中心的型式與意義。

台江文化中心,這是台江在地發起的公共建築運動,倡議「社大學校、圖書館、演藝廳」三合一的終身學習中心,我們如何在「學校」「圖書館」「演藝廳」三項型式中,發現其公共的生活方式,創造建築的文化空間,這是吾人在日後十一堂課中的共同課題。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