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2-11-19 | 點閱數: 3171

吳茂成2012/11/16

一早的光,帶著溫暖,我們起程了,起程最重要的是出發的問題意識。

這一趟台灣公共建築見學,我們邀集了台江大廟、社區、教育、文化及企業代表,一起探訪北中南進步的公共建築。

我們的問題意識就在於社區如何推動公共建築?公共建築如何融入社區,創新文化?社區如何促進公共建築的永續經營?為台江文化中心設計與永續經營,尋找創思之道!

今早的陽光從南方告別,初冬的嘉義,清早的霧氣漸散,我們初抵嘉義溪口生活文化館,這是一座綠建築,一腳通向學校,一腳跨在社區,建館初期也面對著蚊子館的質疑,在地方人愛鄉的堅持之下,才有了嶄新的發展。

為了籌備此次的台江伴的公共建築見學,我們編輯了見學手冊,將嘉義宜蘭北投的公共建築故事,一一收集起來,我們期待這一趟見學之旅,成為台江鄉親推動公共建築的奠基石。

這就是我們的問題意識,也是我們行動反思的起點!

一進溪口,兩側金黃的稻田在目,這是一個尋常的台灣農村,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隱身在小巷弄底,書頁式的木屋頂,躍入眼簾,圖書館與展演聽二棟建築物並連,中穿走廊,直通溪口國小,這一道走廊通向學校,也向社區開放,形成最佳的常民生活空間,這樣的空間,從今日的參訪活動來看,人很自然就在紅磚椅上,坐了下來。

展演廳約能坐下八十多人,王秀眉館長一早就來這裡準備,為我們介紹溪口文化館的經營理念。

王館長告訴我們,地方人若不認同在地文化,那麼經營文化活動是非常辛若的事。

誠哉斯言,文化經營究其實是認同的過程。就社區大學來說,更是如此,透過課程及學習活動,凝聚在地與文化認同,才能激發熱情,才能營造良善的公民社會。溪口文化生活館建築,講究地方特色的融入,王館長特別強調,沒有自己的特色,別人看不見我們的面目。因此,館方善用公共藝術的創作,將溪口的人文、藝術、歷史,融入於公共藝術,成為藝術牆,成為陀螺地標,成為藝術盒,成為玻璃詩牆;找孩子一起來彩繪,找詩人來寫詩,進行客家文物創作,開辦文化課程,我想,這是藝術進入社區,也是地方文化再發芽的做法。

溪口溪一萬六千人,十四村,老化嚴重,因此,如何帶領老人家學習,走入社區,這是很重要的工作。王館長為此,將文化館與客家館做分工,二者相輔相成,依照鄉民需求,循序漸進發展文化活動,她認為,民眾文化觀念若未達,要辦好相關活動是很辛若。

這是在地人經營在地文化的真誠甘苦談。

年輕的鄉長劉純婷,今天也特別來到館內歡迎我們,她說,一座文化館需要更多的志工來參與,志工的培訓與招募,這是將青年人引進社區,投入文化工作的最重要工作。

這樣的施政理念,很有非營利的公民參與思想,施政必須起著促進參與的作用。

目前溪口文化生活館,只有六個人力,負責二個館舍的經營,十分吃力,因此,大量培育志工參與文化館的經營,就成為重要的經營策略,目前志工約有五十多人,館方依志工屬性進行分工培訓,例如每年舉辦大學生的營隊培訓。

溪口有閩客文化,透過客家歌謠的創作,成功的吸引老人家,一起參與傳承客家話,老人家認為自己的客家語,說得不好,還主動要求開辦客語班,館方也順勢舉行客家歌謠朗讀比賽,創造舞台給老人家展現學習成果。

王館長特別以溪口「心箱.信箱」製作社造案例,說明文化經營的經驗,她說,心箱制作就是在營造溪口的文化特色,透過藝術家的指導,從家鄉寶製作,到畫出各戶人家的心情故事,畫出溪口在地之美。從二O一一年開始,館方先從社區說明會開始推動,透過社區課程與製作參與,一步一步畫出在地特色。

 特別是每位藝術家的技法與風格不一樣,因此,所指導創作的信箱也不一樣。文化館透過信箱的創作,進一步與鄉民人家建立溝通與感情連繫的管道,也可以行銷溪口文化,一舉二得。

她說,創作中的溝通很重要,往往最大的感動就在其中。其中有夫妻檔、親子一起參與,製作一組「手護家園」的信箱。

 
除此之外,溪口文化館為凝聚文化認同,還特別挨家挨戶去收集老照片,每張老照片都有一個故事。

 王館長認為文化是無形的,但是信箱與老照片是有形的,可以傳承文化。她也說,文化活動的舉辦一、二天就結束,但是文化的發展則是要很多時間去發展。

這樣一座文化館,不僅有在地文化特色,做為鄉民學習,文化生活創新的場域,更是嘉義縣第一座綠建築。

從設計者甘銘源的師承來說,這座綠建築還可以遠溯到宜蘭的公共建築故事,甘銘源與陳永興建築師都是宜蘭公共建築、空間改造運動的參與者,今天,陳永興老師也特別從南藝大北上,為台江鄉親們介紹綠建築的特色。

陳永興一直很關心台江文化中心的設計規劃,協助地方很多事,此行台江公共建築見學之旅行程中,他特別推荐來看溪口鄉文化生活館,他說,溪口與台江都是邊陲地帶,在經驗上有很多地方可以參考。

陳永興認為,文化場所功能設計若好,可以激發與協助文化活動的經營。

他帶著我們走進溪口鄉文化生活館的圖書館,一踏入室內,不開冷氣,二十六度的室溫,十分舒適,整棟建物的柱子很少見,只有十幾根大橫木樑,陳老師告訴我們這棟建物的屋頂以木構,十五公分厚的空氣層,中間可以通風對流,有效降低屋頂輻射熱量,兩側磚牆及玻璃窗也都是雙層,目的都在有效隔熱,兼具自然採光,一樓的圓形閱讀區,讓小朋友可以坐臥自在的讀書,中間則是雜誌閱覽區,後面還有茶水間與二間視廳室。



從一樓可以直視二、三樓的挑空建築特色。在一樓雜誌閱覽區,還有陀螺的展示牆,雖小但是不失特色。二樓則是圖書閱讀區,大量的圖書儲放於二樓,三樓也是開架室的設計,整座圖書館,像極山坡的閱讀空間,一層一層往上爬,挑空的設計,開闊視野。

圖書館閱讀空間角落化,不同於傳統的房間設計,這是圖書館愈來愈人性的改變趨勢。

永興老師告訴我們,這棟建築除了木構特色之外,屋外還有生態池,調解氣溫,還利用地中熱能交換的效能,將鋼棒打入地下,深入地下水,利用地下水冬暖夏涼的特色,調控圖書館室內的溫度,就連夏天也不用冷氣機。

陳老師帶著我們邊走邊討論,鄉親們就問道,木構建物,是不是比較貴?永興說,預算要花在刀口上,以宜蘭縣政館來說,十幾年花了五億元,以木構建物與混凝土來比較,後者往往製造更多的碳足跡,建物強度會由鹼變酸性,木構建物維護得好,反而可以撐得更久。也比較親切。

親切是自然建材給人最大的感動,一棟建物如何讓人親近,這應是台江文化中心設計上,也要思考的地方。

公共建物不應是封閉的,才能親近人民,因此,溪口文化館也是採取半戶外的設計,通向學校,方便學生來這裡看書,也走向社區,有許多研習課程在這裡舉行,特別是圖書館與展演廳二棟建物的中間通道,更是常民的生活動線,有這樣親民的開放空間,就很難成為蚊子館

永興特別提到宜蘭縣政大廳也是如此,他建議台江文化中心的設計,也要朝半開放的空間設計,可以讓人自由走動,像一座公園一樣,讓人自在對話。

這就是溪口溪生活文化館,對台江文化中心設計與在地文化經營策略的啟發,也是這趟台灣公共建築見學的初始感動!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