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2-11-05 | 點閱數: 6790

 吳茂成2012/11/4

秋末的午后斜陽裡,台江民俗文化工作坊同學,圍著布袋嘴寮蕭勝三耆老,學習製作台江文昌筆。他是台江毛筆工藝達人,半世紀的製筆生涯,一頭的白髮,一如牛骨梳下的白毫羊毛,歷經了台江農漁業轉型的過程,他說,以前書讀不好,只想要學得一技之長,幸有兄長介紹,才有機會向周炳坤先生,學習毛筆工藝,初入社會的他,一心一意只想要學成功。我想,那是一九三O年代出生的台江青年骨氣,必須自立自強,才能出人頭地。

 
蕭老先生告訴我們,他為精進製筆工藝,後來再向安溪人張龍記學藝,從此之後,他得靠自己對市場變化的需求,製作出一款又一款、軟硬兼具的好筆。
 
他說,一款毛筆製作出來,通常會由書法家試筆,通過試筆,才開始量產。
 
說是量產,究其實還是手工製作,家庭式的小工廠。
 
 
蕭勝三從十四歲學藝,直到當兵退伍後,二十九歲,才選在中洲寮住處,經營家庭式的毛筆工廠,做好的毛筆,賣給大盤商、中盤商行銷,以一千支毛筆訂單來說,三個人的工作天,大約一星期就完成,他告訴我們,當時生意非常好,手工毛筆的利潤大約四成。
 
蕭先生製作的手工毛筆,連故宮博物院也在賣!
 
 
 
晚秋的布袋嘴寮,陽光愈來愈溫暖,悄悄之間,好友錦旭的母親,不知何時,也來到代天府,秋陽下的老人家,慈祥依舊!
 
「布袋嘴寮蕭全庄!」算來,我與錦旭的外婆皆是布袋嘴寮蕭姓一族,道光初年,蕭姓族人遠從今日的布袋港南遷台江菅仔埔拓墾,才有今日大學寮的美名。
 
布袋嘴寮文風勝,製筆工藝也不遑多讓!
 
聽著,蕭勝三耆老說著半世紀的製筆生涯,那是他一生心血精力所窮之藝!我想,這就是台江常民文化的可貴之處。
 
文化,一地、也是一代人心血之積!
 
 
今日帶著台江民俗文化同學,來到布袋嘴寮代天府,聆聽這有趣的故事,蕭老先生,曾是代天府副主委,自謙書讀不好,卻為讀書人做出好寫的毛筆。
 
隨行採訪的台江民俗文化同學,倒不是這樣的想法,他們認為,製作一支好筆,比寫出好的書法字更難!
 
七旬的蕭勝三先生回憶,昔日的老司阜告訴他,製作一支毛筆有一百零二個步驟。毛筆工藝之深,可見一般!
 
毛筆,這是書法美學的基礎。
 
 
今日,我們就隨著蕭勝三老司阜的講解示範,一步一步學習,體驗毛筆製作精巧的難處!
 
 
 
第一步,撕開羊毛皮,將皮的根部整理整齊。
 
第二步,泡白灰水,將羊毛皮脫脂。脫脂之後,再用水清洗,也可以用發酵法脫脂。
 
第三步,將羊毛根部皮切掉,用牛骨梳去除雜毛,不小心還會刺傷手指。
 
第四步,用齊板齊鋒,技巧在於大姆指輕輕的將鋒毛抽出來。
 
第五步,用牛角切板,將筆鋒長度切齊,小楷大約九分長,最長的筆頭,長約六吋,最短也有六分,一般大約在一吋五分、七分左右。
 
第六步,鋒毛配料,決定要軟鋒或硬毛,一般來說,用羊毫搭配狼毫,筆鋒外包的毛,若是羊毛,就稱為羊毫!
 
第七步,做筆頭。用剁毛刀剁毛圓筆頭,考驗手巧細心,才能將毛捲成筆頭,成為筆心。
 
第八步,再用羊毛或是狼毛,將筆心包起來。
 
第九步,在太陽下,曬乾一天。
 
第十步,綁筆頭,一端用嘴咬住綿線,一端用手抓緊,以活結綁緊筆頭。
 
第十一步,以藥水,將筆頭套粘進箭竹筆管內。
 
第十二步,煮海菜膠水,再將毛筆泡在膠水裡,固化筆頭。
 
 
 
記得早年的學校週記、作文都得用毛筆書寫,但是,不知何時,書法漸漸與學子絕緣,一位七年級生回憶,在他們那一代,就只有二星期的一堂書法課,到了現在,學校的書法課逐漸勢微,幾乎不見了,影響所及,書法的漢字美學,只能成為書法家的專業,而不是全民的業餘美學素養。
 
影響所及,在地的手工毛筆工藝產業,也因此日漸沒落。
 
蕭老伯驕傲的說,台灣的毛筆都是手工,品質比大陸還好,然而,受到教育政策影響,以及大陸低價毛筆的競爭,毛筆愈來愈少人使用,手工製筆的工藝,也將走入歷史。
 
聞言心驚,一項教育政策,背後竟然影響著一地的工藝產業的命運。
 
蕭勝三感歎,手工毛筆技藝雖然傳承給後輩子孫,但是,子孫也被環境逼得只能轉業謀生。
 
半世紀積累的工藝文化,一夕間卻被政策間接摧毀。
 
漢字文化之美,如何普及、振興,也隱含著毛筆工藝的再傳承!今日台江民俗工作坊探訪毛筆工藝的同時,也思考著台江工藝文化的新出路。
 
目前,蕭勝三老司阜結合布袋嘴寮朱王生,結合在地的百年竹林,手工毛筆轉為在地的文昌筆製作,將台江毛筆工藝,注入常民信仰文化,每年一到朱王生,便有數百位鄉親,慕名前來「搏文昌筆」,為台江毛筆工藝傳承,打開了一線希望。
 
 
 
書法應是常民的美學文化素養!台江老宅、大廟,處處有文有字,如何透過有趣的藝術人文教學,讓孩子重拾毛筆,組織更多的業餘書道社,才能將書法與毛筆工藝產業,向下扎根吧!
 
對社大台江分校的師生而言,反思台江教育、文化、產業政策之際,這三者之間有著連動的關係,社大開辦的書法課程,也不應只是學寫字,更應該進一步了解,在地書法、毛筆工藝文化的關係,果能如此,那麼,我們就會看見台江《大廟興學》所倡議的「在地學習,學習在地」的可能性。
 
原來我們學書法、寫漢字,也是支持在地毛筆工藝產業的公共之舉!
 
今天這堂台江民俗文化課,我如此告訴同學們,探究在地工藝之美,那是參與式的學習,不要陷入導覽解說的故事複製,而是要懷抱著民俗文化傳承的參與理想,透過實作體驗、製作台江本土數位教材,讓自己成為在地文化的傳承與播種者!
 
秋陽下,看著同學們邊訪問、邊記錄、邊學製筆,一如秋陽的暖意,這一群台江文化青年與蕭勝三耆老,也搭起了忘年之交的友誼,無形之中,也體認到一支好筆得來不易。
 
文化亦然!需要數代有識者、有藝者的勤耕勤耘,才能成就有文有字的台江新故鄉!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