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2-10-09 | 點閱數: 4433
吳茂成2012/10/5    2012/10/24修正    2012/10/25修正
 
很感謝成教師友的回應,希望能將師資培訓與教師進修爭議的脈絡談清楚,避免造成分化對立,我想,這是值得自己反思檢討之點,因此重新修正、增補相關會議討論的重點,盼能凝聚更多的社群力量,在社教司檢討社大發展政策之際,共同反思,一起營造「知識解放、公共參與、生命增能」的社大學習環境。

 
        我需要進修,而不是培訓!

        在十月五日的全國社大會員大會中,分從社大教師、校長、學者三方面探討社大教師進修,亦或師資培訓議題。

社大教師們質疑師培被教育部獎補助綁架?各縣市不得不做,變成一條鞭、套裝的師資培訓,扼殺多元化、開放的社大教師進修希望。

這樣的反彈聲浪,我們可以從六到九月的北中南社大分區座談的意見彙整,看到三項焦點,一是憂心縣市政府「強制要求社大師資需修滿七十二小時(師培課程),才能在社大開課。」二是質疑教育部獎補助評鑑,影響縣市政府辦理的社大師資培訓課程內容及授課老師資格;三是擔心縣市政府社大師培課程套裝化?社大教師經驗未被看見,將「套裝知識」視為社大教師專業知能。
 
我們反對較強制性的教師專業發展,我們希望每個教師的經驗要被看到,而非引進套裝知識當做專業,以及教師專業發展如果跟評鑑掛鉤,將走向相同模式。(2012.9.24/社大全國校長主任主秘會議)

如果縣府強制要求社大師資需修滿72小時才能在社大開課,部分熱門課程老師可能離開社大自己開課。(2012.6.21/桃竹苗社大會議)
 
不一定要規劃36小時,偏遠地區很難找到成教師資來授課,開放其他師資有其必要性。(2012.7.30/中部社大聯誼會)

各縣市在被評鑑時,委員都會關心師資來源是否出自於成教所。(2012.7.20/南部社大聯誼會)
 
曾在台中市師培中增加實務層面,在評鑑時卻不被認同,因此又改回來。(2012.7.30/中部社大聯誼會)
 
按理說,吾人有機會進修學習,當是美事一樁,部分縣市政府所辦理的社大師資培訓課程,為何會引發社大以及教師的質疑與反彈呢?師培的「強制性」以及「套裝課程」的疑慮,恐是爭議的所在,有其現實難行之處。
 

強制要求會遇到不少問題,上完師培的就代表是好老師嗎?好老師可能沒時間參加如此長的師培。老師最好可以選擇師培上課內容,時數也要可以累積。

國寶、耆老、教授、國手等類型師資不會來參加師培。(2012.7.30/中部社大聯誼會)

社大老師非專任且有流動性、在其他成教機構都有兼課,這種狀況下要找時間、地點讓他們來半天、一天必需要有誘因。(2012.7.20/南部社大聯誼會)

 

十月五日全國社大會員大會中,就從社大教師進修,亦或師資培訓談起,邀請社大資深教師、學者、社大校長三方,進一步探究討論─「社大需要什麼樣的教師專業培訓?」教學十年以上的一位資深社大教師,甚至指出,看過縣市政府版本的「三十六小時」套裝式課程內容,他憂心社大就此補習班化。

        這位資深教師痛心表示,他一直焦慮,社教司透過這樣手段,社大的靈魂就沒有了!

        曾經上過這套社教套裝課程的老師坦言,縣市政府套裝式的成教師培課程,大多是教育部社大獎補助評審委員。

對此,社大全促會林朝成理事長表示,成人教育的套裝知識如何發展社大教師專業知能?成人學習要發展的是對生活願景與想像,從生活議題切入,打開生活經驗視野。他說,大學評鑑委員,為了避嫌,一年內不能到受評鑑學校演講,這部分值得社教司參考,師培也應從評鑑指標中拿掉。
 
地方政府也積極舉辦社大教師專業知能研習,以成人教育的套裝知識提供給新進與資深的社大教師進修。然套裝知識的灌輸又如何發展專業知能?地方政府或有來自評鑑的壓力或對社大教師的想像。然成人學習要發展對生活的願景與想像,從生活面向的議題切入,延伸生活經驗的視野,最有可能連結到成人現有的經驗與歷史、社會的結構,從脈絡中創新生活的教學內涵。(林朝成:社大教師專業發展的困惑)
 
與會夥伴肯定教師要進修,但不是要培訓。目前社教司、部分縣市政府採行的師資培訓,隱含著現有社大教師未具有教學能力、專業能力,必須上過成教套裝課程,累積一定時數之後,才能具備能力與資格。

若是如此,這是對社大及教師污名化的開始,透露出部分縣市政府社教承辦員的心態,對社大的不了解,以及否定社大十四年來的努力成果。

北部社大夥伴就指出,現在的縣市政府,使用成教的師資培訓方式,無法符合社大的專業需要,這是套裝與經驗知識的衝突,我們現在一隻手被行政權壓迫,另一隻手,必須要協助老師去開創專業性,透過經驗整理,談出教師的經驗知識。

與會的社大教師也說,這些成教套裝課程一上,他的教學靈魂就沒有了,社大辦學者若也是如此附和縣市政府,那麼就是行禮如儀了。他認為,社大教師需要的是探究社大的「知識解放」「公民社會」的緣起精神,需要更多的陪伴。

從社大組織工作而言,北部一位社大校長也點出,十四年來,社大教學最難的是地方特色如何融入課程,這是最困難的,也不是三十六小時就能做到,以環境教育課程為例,多年來,無時無刻不在設想如何在課程中融入、讓人親近自然,今天才發展出這麼多的志工來參與。

她說,認識不等於認知,認識之後沒有實踐就沒有用。至於學習有快樂與壓力,壓力來自學習者的目標,若是外力強加,就會扭曲,做為社大校長,她反對強制辦理師培。

中部社大夥伴也指出,社大教師上過這些師培課程,反映教授談的對非社大老師是有幫助,但是對社大老師來說,這些都是已知的,他們想要學的是專業領域如何前進?如何與學員互動?如何走進社區?如何與學員互動?中部社大有共識,未來會朝著教師專業進修,會多請專家來談如何走入社區,用工作坊來分享經驗,大家的共同想法,就是連老師都不想上的師培,那麼花這些錢,只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只是老師在那裡坐三十六小時。

南部社大代表進一步分析, 沒有專業可以凌駕另一個專業,為何要社大與成教對話,成教為何不來與我們對話?

他說,以他自己為例,自己想要的是非專業的進修學習,例如學繪圖、做簡報…對一位,專業的社大教師而言,有無辦法用三個議題來講述課程核心,這才是考驗。

與談的徐敏雄老師也指出,大學老師也要上師資培育課嗎?「沒有!」那麼,為什麼社大老師要上師培課程?

他從行動研究發現,老師課程上得很好,開很多期,就有辦法拓展公民社會嗎?有的只是不斷複製自己的教學方法而已。社大老師,有些是權威式的教學,符合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也有討論型的教學,讓學生視野開拓,這兩種課程,都有一定比例的學生,

他建議,不妨採取教學社群的方式,鼓勵社大教師進行專業進修與經驗交流,同時要提出實務經驗的論述。

縣市政府採取的成教師培方式,遭受社大諸友質疑,受邀與談的陳君山老師,則提醒大家,到底是師培課程規劃問題,還是師資有問題?是反對師培,還是反對師培的方式。他說,評鑑上有師培指標,但是做法可以不同,目前看起來師培是偏於成教的專業知能培訓。

陳君山比較關心的是社大這幾年的現況,社大的努力,是否可以讓老師看到。社大如何被看到,老師是重要關鍵者,如何讓公民社會理想、讓老師理解社大在做什麼,他認同採取低密度的對話,多元的嘗試,讓老師進一步理解。

從十月五日社大核心教師、工作人員及學者的建言來看,社大老師要的是進修,而不是師資培訓。同時,也讓我們看見社大強調經驗知識與成人教育課程之間的競爭緊張關係,也就是「社大教師的專業知能」的內涵為何?其詮釋權、決定權在誰的手裡?此時社教司、縣市政府社教科的行政舉措,便會直接牽動成教界與社區大學之間的競合關係,吾人最不樂意見到的是造成兩者之間的「對立」,因為,社大教學的目的不是對立,而是希望。我們最期待的是社大、社區及學界、公部門一起合作,打開民脈、發展台灣的社區大學經驗,營造公民社會。

進一步探究,部分縣市政府師培的「強制性」爭議,反而激化社大教師對成人教育課程的反彈,模糊了「實踐」與「理論」的對話機會,「實踐與理論」那是吾人走向希望的教學的兩條腿。特別是社區大學雖然重視實踐、經驗知識取向,但是,這幾年來大小會議,也不斷自我反省、探討「論述」的重要性,鼓勵社大教師論述教學實務經驗。

縣市政府若能掌握社大實際發展趨勢,那麼師培課程,實應促進「社大教學實務經驗論述」與「成人教育」、「社會學」、「環境生態」…等理論對話,才能達到「互為主體」的教與學的目標,協助社大教師,發展台灣社區大學特有的教育經驗及其理論。

教育無他,喚醒學習者的良知良能,其關鍵在於「陪伴」、「希望」二字;至於「強制性」舉措宜慎思慎行,否則易淪為壓迫的源頭,果若強行,亦是徒增反彈,激化對立,甚至造成社大(教師)侍從化的性格。

我們可能走到關鍵的時刻,社大教師進修,亦或師資培訓,實應回到社區大學具有的「社會運動」、「NGO」、「成人教育」三大性格,進行反思論辨,才能與十四年社大發展的歷史經驗接軌,論述反思舊經驗,進一步創新,開創新局。

進一步來說,社大教師進修的課程規劃,至少要涵蓋「社會運動、NGO、成人教育」這三大領域。具體而論,社大教師進修,可分成三區塊,一是教師各自專業的能力提升,鼓勵教師與專業社群交流,一是社大公民社會的通識能力,而不是教學匠、補習班的套裝知識教法,三是教學自主化,教學自主一如校園自主,要免於被壓迫的恐懼,社教司與縣市政府必須尊重學校的辦學機制,而不是透過行政機制去管控。

果能如此,社大教師進修與社大教師專業知能發展,才能符合開放與多元的社大教學特色。

整體而言,十月五日社大全促會召開會員大會,大家焦慮於社教司日益緊縮、縣市政府日益管控的行政手段,這一場對話,無形之中,也顯露出這是社大公民社會、知識解放的教改價值之爭,呼籲社教司、縣市政府支持各社大及社大全促會,建構社大教學支持系統,提供教學問題諮詢、出版教學研究、促進教師分享教學經驗、與國內外終身學習機構交流…讓教師與更多元的專業社群交流,多陪伴社大教師,在教學現場發現其「知識解放」「公共參與」「生命增能」的教學可能與改變契機,如此,教師進修亦或師資培訓才能有用,才不會流於行政管控的型式。

相對於縣市政府的「套裝」師培課程,在北中南分區座談中,政大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舉辦的全國社大優質課程選拔,教學經驗交流的特色,反而有不錯的好評。
 

政大優質課程觀摩很棒,有機會觀摩他校經驗,老師反應收獲遠超過制式師培。宜多規劃觀摩類型課程於師培,而非均為純理論性的課程。(2012.7.30/中部社大聯誼會)
 
可見,促進社大教師的教學實務經驗交流,實為基層社大教師有興趣的進修或師培方式。從激發學習的角度而言,也才能有效促進社大教師專業知能的發展。

殷盼所有關心台灣社區大學發展的朋友們,一起集思廣益,一起貢獻經驗,共同推動社大教育改革的理想,特別是在教育面臨著少子化、人口老化的轉形之際,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終身學習的時代任務,更加明顯重要。因此,現階段的社大教師進修,社教司與縣市政府,不宜採行強制性、或是限縮於成人教育課程培訓內容,才能促進多元合作,避免對立。簡言之,教師進修應在於促成社大教師專業與公民社會參與的成就,促進理論與實務的多元對話與學習,而不是淪為行政的政策工具。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