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2-04-25 | 點閱數: 1653

 吳茂成2012/4/23

做一位積極公民如何可能呢?

離開屏東之後,我在北駛的火車上,繼續思考今天未談完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回答為什麼要做積極公民。

人處於社會,有許多存在,但是被我們忽略、視而不見的界限處境。

比如說,校園多大?有多少學生?班上同學的性別比例?圖書館有多少藏書…

另一種處境,就是你會注意什麼時候有特價商品,那幾條街最熱鬧,那幾家書局折扣最多,一看到199吃到飽,彷彿賺到好處一般,一進去非得吃到飽為止才行,才能滿足…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不假思索的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社會就是眼前所見、想當然爾的如此!

「老師就是這樣…」「政府就是如此…」「做那些,沒有用啦…」,這種「想當然爾」往往就是不假思索的以為,其本質就是無知,沒有思考的盲動,到最後,很容易,吃到拉肚子,才發現得不償失,才發現自己不是在品嚐食物,而是在滿足吃到飽、賺到便宜的妄想,彷彿這一餐吃了,一輩子就飽了。

做為一位大學生,當我們發現自身的界限處境之後,才會展開真實的思考,比如說,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想當然爾的說法,就是未來才能有好的工作,特別是讀名校名系,才有好的工作機會。

事實上,有些人將來想要當公務員,尋找穩定的工作收入與退休保障,那麼到考公職的補習班上課,可能更有機會。

當我們開始從自己的生活空間,進行思考之後,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界限處境,我們才有機會從界限中突圍,簡單說,就是改變命運。

改變命運的起點就在於發現難題!

界限意味著某種障礙,發現行動障礙後,我們才有機會發展解決問題與技術與工具。

從社會學來說,塗爾幹強調發現社會事實,瞭解社會的結構,韋伯則是洞見理性的意義,其基礎都在於思考、覺察,去看見社會結構的背後脈絡。

因此,為什麼要當積極公民,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我們要認識自己,發現社會!

人一旦認識自己之後,就會觸及到生命的意義,社會的關係,觸及到我為何?他是誰?

這是大哉問的難題,也可能是窮一生無解的問題。

不過,一如學習騎單車,有時總得從摔車的寶貴經驗中,默會到騎車的技巧。

我們深深的期待同學,要學習承受難題的能力,不要害怕面對問題,一如拳擊手要具有耐打的能力,才能倒地再起,才能找到機會,發現反敗為勝的反轉處境的技巧。

事實上,當我們對人生處境的思考,愈來愈清楚之後,我們就會有一種信仰的力量出現。

將思想與行動的落差縮短!

我們相信什麼,堅持什麼…我們要過著怎樣的生活,而不只是發現興趣、吃飯活著而己,其過程就是每天不斷的與自己,進行內在的對話,進而產生反身性的實踐。

像是宗教家,他們的行動,就是信仰的實踐,也是其人生意義的完成!

做為一位知識分子,學術的研究及其實踐,也是一種信仰!小者,一如閱讀,不應只是興趣,而是信仰,在閱讀當中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世界對話。我們的生活世界,也會因著閱讀對話思考,而變得更廣闊,發現其中的意義。

當我們發現意義之後,接下來就是選擇的考驗,選擇涉及到勇氣,這是做為積極公民最難的部分,彷彿登山尋徑,考驗著吾人的毅力與思想!

從大學生的生活來說,面對難題之後,我們才會發現所學的不足,我們才會覺察到問題的成因,進一步學習新的技術,厚實自己的文化資本,在參與行動中,與夥伴建立起更寬廣的社會人際關係網絡。

例如,參與社區營造工作,如何爭取反對者的支持,如何改變社區資源不夠的困境?例如,自己失業了,如何再就業,到底是自己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社區的水塔壞了,到底是管委會要處理,還是本棟住戶,自己出錢修理?

當我們面對難題之後,我們才會發現你我彼此之間,所共同的關係為何?

這就是「共」的關係的處理,引導我們與「公」產生真實性的連結,培養我們與人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例如,因為要處理「共同的關係」,我們才會與同學一起討論宿舍、班級事務、系所的發展,校園生活機能等問題,乃至於看到社會問題與自身的關係,如此,我們就有機會避免掉入想當然爾式的「公共道德」的迷思,我們才有機會一步一步思考根本問題?才有機會轉化處境,才有機會發現正反合之間的辨證關係,我者與他者,支持與反對者之間的共同關係?

簡單說,這也是社會創新的機會!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找到人生中的貴人!

特別是在思考難題的過程中,我們開展了與人共事、共議、共思的公共德性,我想,或許是成為積極公民的可能基礎。

否則,我們很容易只會讀書、寫報告,卻沒有能力與社區各形各色的人溝通的能力!

同時,當我們發現這些界限處境,逐步學習處理彼此之間的「共的關係」,其歷程也就是哈伯馬斯所說的「公共領域」乃是私人意見的交集,我們就有機會瞭解差異,發現共識,扭轉社會衝突。

 

最後,讓我們再來重思今日對話的歷程,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究其實就是從利己的現實面著手,從生活的小地方,與人交集的地方行起,我們發現,彼此很難自己過好就好,離群索居。一如,沒有勞保,退休沒有保障,沒有健保,看病要多付費,自家住五星級的裝潢,社區外卻是臭水溝一條,房價要增值也很難。

我們與其受制於不公不義的惡劣環境,不如,積極的面對彼此的共業環境,面對我們無可迴避的公共!

這就是積極公民的反轉界限處境的勇氣!

當我們有所覺醒之後,所欠缺的,可能就是解決難題的技術而己,我們要學的技術,可能很多,也不見得要樣樣精通,而是要培養自己具有跨界的理解與洞見的通識能力,不過,這也不是難事,一如想要旅行,不能老是推託沒有時間,沒有足夠費用,要等到退休時才去,結果退休之後,人生也剩下不多了。

做,就對了!從行動中去研究反思,尋找答案。

佛教的哲學,食糧就在行道中,做一位積極公民,從生活的小地方,發現公共的界限處境,我們才更有機會找到不同的實踐與研究場域,人生也才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一如做為一位研究生,發現對的問題,往往是有趣的研究開始。

從傳統信仰而言,人力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點、信仰的開始,添香火、鋪橋造路濟貧做功德的信仰,其實也是從利己開始,相信行善有好報,現代的我們追求改革社會制度,改變社區環境的公德,也是從利己開始,我們要過得更好,或者更幸福,只不過,積極公民的社會參與行動,有其反思性、系統性,不是一種反射性的想當然爾!

簡言之,我們要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反轉不公不義的社會處境,不僅為自己創造更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我們也為身旁的親友開創了幸福的可能性。

功德與公德,究其實,在於助人的界限處境的翻轉,不只捐錢,而是參與,從公共參與中,讓自己與他人長出力量。

從生活小地方做功德,究其實就是在求公共的公德。

人生也是如此,有趣的人生,往往也是充滿問題與挑戰的歷程,也可以說,積極性的公民的人生,也就是從做功德到求公德的歷程!一如從貧變富,從無知到覺知的社會流動歷程,發現原來今日之我,竟是昨日之我!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