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習」參與城市--城市就是我的教室
<台南社大100學年教學分享與交流 | 第3回>
時間:100年12月15日 下午13:00-17:00
地點:安平路 吾亦私餐廳
參加人員:紀錄:陳怡樺、張嫻芳
1.「城市故事人」師生分享:走出教室,發掘城市故事,自主規劃服務民眾的說故事活動,以學習「參與」城市的經驗。
2.「在城市中行路見學,尋找寫作的滋味」師生分享:走出教室,探訪、報導城市人事物,辦理「亭仔腳文學展」,獨立編印《土道文刊》,實踐「公民寫作」的理念。
3.「攝影」、「旅行繪本」師生分享:走出教室,以攝影、畫筆紀錄城市人事物,認識社區。
4.「木本物質」師生分享:師生集合創作,為社區量身打造「公共傢俱」的經驗。
5.「以舞蹈旅行城市」師生分享:透過現代舞,到城市各公共空間舞蹈,以舞蹈探索城市空間,實驗肢體與空間、觀看與展演經驗。
6.「台灣生活回味--春仔花」、「台灣繩藝表現」師生分享:每學期末不間斷規劃「社區服務&教學分享」活動,服務民眾,讓學員有機會教導民眾玩結、纏春仔花,讓學員實習所學,與民眾分享所學,傳承台灣工藝。
7.「生活美感,彩妝造型」師生分享:走出教室,以美麗天使之姿,推廣「愛美麗,也愛地球」的生活觀念。
[與談人]:黃肇新老師/具備社會學養及社區實踐經驗,期待提供師生社會學視野,激發師生探討台南社大以學習介入城市的社會意義。
[邀請與會]:台南社大資深講師、參與班級經營的學員及儲備師資
學員學習經驗分享:旅行繪本、路上觀察學、以舞蹈旅行城市參與經驗
學員李珮甄:
1.路上觀察學:
加入之後才知道,這城市代表的意像是什麼?我喜歡的城市是什麼?我希望哪裡更好,這過程是很有趣的。
藉由課程從菜市場開始,小時候因家裡是開自助餐所以對菜市場有很深的感情在,長大後卻對菜市場開始有距離,一方面是因為超市的開啟,另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去 拍攝,可是在那次課程大家一起進入,增強了我的勇氣。老師說不同的時間會看到不同的東西,這句話是一種鼓勵,但去做是一種勇氣。當我去拍攝回家整理後,可 以對照開市前跟開市後的照片。
這堂課可以學習到五十嵐老師從日本帶來比較新潮的觀察方式之外,另外可以把學習到的應用在生活裡,用不同方式鉤勒出不同面貌。藉由課程學習怎麼喜歡這個城市。
2.舞蹈旅行城市:
一開始的課程是在室內,跟我們的身體對話,不知道身體語言要如何去走這座城市?老師用伸展操、肢體動作、用地版跟空氣的關係,轉換為我的身體聽得懂的語言去認識城市。
透過遊走去認識城市,去認識古蹟、古街道,透過身體跟這座城市,城市是人文建造出來的,我們希望遊走城市的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感受?用走路時就會感受到這座城市有什麼不同。
3.旅行趴趴GO:
我們去拜訪台南的小民宿,經過老師講解後分散找尋喜歡的角落畫畫,有多少的城市有這樣一個舒適自在的空間,可以跟朋友對話跟學員對話?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把城市當作自己的教室,還是自己已經成熟了?透過學習的過程,我找到自己想要的方式,自己可以呈現能力的地方。
■學習經驗分享:阿根廷探戈
學員江伯祥:
從兩年多以前,在社大上了阿根廷探戈的課程,阿根廷探戈與國標舞、社交舞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是從阿根廷那邊發展的文化,是以社交為主,不以表演為主。
從去年開始,老師跟同學們一起思考,除了可以在室內跳,還可以去哪裡跳?從去年平安夜開始在街道跳,在安平河畔做了探戈快閃活動,過了一陣子開始增加新成員。
未來,希望我們的舞蹈可以在這個有內涵、美感的城市中,在這個空間呈現阿根廷探戈的美,並紀錄在網路上。
■回應與討論:
劉哲雄:
雖然是教易經,但開始想像易經跟這座城市有什麼關係?恍然開始有些激盪,易經可以提供很多訊息,50歲的年齡層在那個時候跟這個時候有什麼差異性?我已經年過半百了,開始有不一樣的思考,初次經過這些分享心理有了些激盪,想為課程做些改變。課程的安排是活的,或許之後易經上課會先卜卦,再進入城市看是否有呈現這些卦。
李珮甄:
阿根廷探戈遊走城市的味道又不一樣,比較成人的味道跟城市互動,我想要在城市的角落展示什麼樣,好像就很不一樣。對於學員要怎麼開始出去感到疑問?或是很有趣的過程?
江伯祥:
分享一件小事情,在我們的舞會裡面,老師跟助教在今年七月結婚,在那個舞會中希望給他們驚喜,那個演出比較特別的是演出的地點是高鐵台南站,為了演出有先去現場拍攝,那樣就形成一個理由,在那樣的場地好像是我們可以跳舞的。
我們一個人在馬路上跳舞有點奇怪,但我們是一群人又藉由平安夜的理由,我們就可以一起出去,這些經驗都是第一次,在這第一次中觸動我們自己,可以跟別人分享在平安夜我曾經在馬路上跳舞,那是很好的感覺。
■教學案例分享1:生活彩妝
生活彩妝班講師蘇芳純:
教學分享的面向包括,
1.如何說服我的學員樂於參與走出教室的經驗
2.回饋的教學經驗
3.教學的勇氣如何累積
我在當學員的時候,我學會如何搜尋瞭解不同學員的特性和個性,比如誰比較有空,誰比較熱心,誰適合當班代,透過課程中認識不同的同學,是我當學員時更大的收穫。
彩妝班如何實踐環境行動呢?「愛美麗 也要愛地球」這個巡迴行動,讓彩妝班的學員有使命感/神聖的任務,到了學期末,我們開始了更具挑戰性的任務,走進市區踩街,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學員都很興奮開心宣導,民眾很好奇也很認同,我想,從自己做起,進而影響生活週遭的人就是環境行動的第一步。
至於,我的教學的勇氣從何而來?我想給新老師的建議是,社大的學員和一般學員不太一樣,我的教學勇氣是從走進社大當學員開始,從認識社大開始,我瞭解社大在做什麼,在教學過程中就會給學員更具體的課程內容和互動。
■教學案例分享3:繩結、春仔花的「社區參與&教學服務」行動8回合
春仔花班講師李曉雯:
給新手老師的建議就是,調整心態;我把走進社區內化進我的教學理念;把學生帶出去,走進去社區,學員自然就會跟著走出來,走進社區裡。
過程中,我不會在課堂上跟學員說,社大要我們做什麼什麼,不把社大抬出來,而是自然而然地讓學員和社區活動產生連結。
春仔花是一門傳統技藝,如何讓一般民眾瞭解這門技藝,就是從簡化技藝,讓一般民眾可以學會可以親近的技藝。只要和服務對像互動,過程中很多技法自然而然被學習。因此,我發現,在教室裡教學,民眾比較走不進來,辦在社區裡,民眾會自然的參與。
我也分享,一個即將要舉辦的活動「歲末迎春,發!」
這是我認為,最成功的活動,因為很大部分是學員主動協辦,以前的活動大多是老師規畫,這次很多連結和協辦單位都是由學員拉進來的。
「飯春花」,是以前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做的儀式,年年都要有「春(剩)」,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民眾瞭解這項傳統,拉近和傳統的關係。
■ 回應與討論:
戴雅婷問:春仔花,這項台灣的傳統技藝,如何引導學員和民眾接近?
李曉雯答:在外面辦活動的時候,把複雜的過程變簡單是關鍵,學員助教一面做的同時,一面鼓勵民眾參與。在操作性活動中,一個成品的完成,基本是一半的努力靠學員協助,加上讓民眾適度的參與,如果能遇到從頭到尾能自己完成成品的民眾是非常難得的。
■學員學習經驗分享:木本物質師生集合創作公共傢俱參與城市
木本物質班陳冠達:
上木本物質課,其實是因為工作的需要,以前沒有碰過木造課程。
木本物質的新手班的學員必須要花六週投入社區參與。透過參與社區的就是學習公共參與的過程。
木本物質最初的社區參與就是從社區大學的教室空間改善起,如現在三樓的彩色的拼貼牆、圓型桌椅等,都是改善校園空間的一小步。
之後,我們從校園出發走入社區,
曾經有學員問維睦老師,為什麼要這樣幫社區做椅子?老師的答案是「好玩啊!」維睦老師說,我自己要覺得好玩,才能感染學員一起投入。
我認為,「空間」加「人」就是浪漫;維睦老師就是一個浪漫的人。
比如,上學期,木本班做了很多把談心椅送給成功國中,到現場場勘的時候,維睦老師發現,操場邊有一個舞台,但是舞台很寂寞,因此構思了小兔子椅子、小馬椅子來陪他,就算台下沒有人的時候,舞台也不會孤單。
另外,木本班最新的創作是三樓的行動書櫃
維睦老師問,書櫃一定要正正方方嗎?書櫃斜一邊的話,應該也會很好玩有趣,因此有了這次創作。
■教學案例分享6:在城市中行路見學
學員韓麗英:
土道的成立是一種腦力激盪,學習最有趣的地方是無中生有,文字不是具體的,不像木作是非常具體的,文學並不是這樣,它可能是一個想像。一般很少對在地有文字描述,對府城的想像不是美食,要不就是赤嵌樓,都是些既定的印象。
我們既然是在地人,土道的概念是在城市中行路見學,看到什麼有任何感想就可以寫出來,城市是一個讓我們可以發想的地方。我們自己有一個秘密基地,邊聚餐邊討論土道文章,土道的發想是發生(台語就是土豆)的意思,土豆是一種在地生根的東西,我們請一位書法家書寫,由右而左就是土道,為我們的城市發生的意思。像我們學員都是五六十歲的素人,所以寫出來的文章不一定比較好但比較真誠。
我們在奉茶貼海報賣書,有相輔相成的意思,別人願意花50元買書也是一種肯定。
■ 回應與討論:
李珮甄:
我自己很佩服文字工作者,把腦海中的內容寫成文字很不簡單,尤其文字有生命力量,可以引起共鳴。請問在上課的過程中,兩大主軸:訪問&文字化,是如何被引導?
韓麗英:
採訪令人驚喜的地方,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樣貌,有趣的是,採訪一個人跟發想呈現的結果會不一樣。我們在採訪時的發想,除了激盪還有老師的引導,在看一件事時,想法可能是片面式的,可能在一個間隙當中,跟生活經驗做連結,可能我們忘記或是深在腦海中,可是在一個引發點中會蹦出來,這就是一個互相碰撞的感覺。
■教學案例分享5:城市故事人
講師楊美英:
今天分享的是這幾年工作經驗,我自己是劇場工作人,在社大開課是從表演藝術切入,經過幾年下來劇場在台灣或世界上的潮流,不再侷限於專業表演者的訓練或者是表現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跟社會很多不同的社群、不同的目標,大家可能聽過社區劇場或者教育劇場。我自己在其他工作累積,最直接相關的是關於故事這兩個字,或是看到的其他故事傳遞人,在台灣故事媽媽是大宗,自己常在想,其實我們生活無處不是故事,更有興趣的是生活在這個地方的故事,故事跟我自己劇場背景後來也有所連結。
城市故事人,誰是金小姐故事說演劇場,是應台南市文化局之邀找了台南社大合作,我們將城市故事人帶到安平的日式台鹽宿舍,主辦單位是希望從安平追響曲的金小姐的故事來談,不過在全體學員的合作之下,後來找到一個脈絡,就是由安平追響曲開始,更關心的是誰是金小姐?金小姐所懷抱的某種情愫,她是一個由陸地眺望海洋,海洋上未歸的親人,或者是從海洋上瞻仰台灣福爾摩沙一個美麗寶島的眼神,這樣眼神與眼神的交會之中,我們找到很多故事。
我們的故事是在城市的角落中現場說、現場演,我們的故事的背景跟空間有關係,展現的方向也跟空間有關係,這次嘗試有敘述、有表演,我們分佈不同的空間,因為空間太美想讓參與的民眾可以進去。
我們開始向社會介紹我們是怎樣的城市故事人,我們的故事透過很多感官的經驗,透過知識性的蒐集以外,用愛和學習這是我們後來發現共通的精神,以及我們傳播分享我們的幸福。
故事可不可以有不同的說法,故事可不可以跟我們生活更有關係。我們開發了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因為那期的主題是台南文史人物,後來經過分組找了幾個主題人物,將他的生平落實在這個成市地圖上,將點串成線,所以透過實地的走讀,我們也感受到城市的氛圍和這位曾經生活在台南的歷史上目前也不一定為人所知的,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的連結性。
上個學期,我們將故事的觸角伸到321巷郭柏川故居,這是我個人希望在文史的主題之外,可以拉近我比較熟悉的藝術領域,所以我們很幸運的認識郭柏川這位畫家,也認識321巷這樣的地方,這次說故事一樣從321巷到郭柏川故居,有點線的連結之外,其中一組加入角色扮演。
教學的反思:將故事立體化,除了連結到劇場的表演,表演對我來講是表達的另類形式,並不見得是舞台的扮演,更重要是在這中找到自己的觀點,也找到跟社會互動的面向。
■教學案例分享8:資訊服務到家,社區行動教室
講師周盟欽:
在補習班教電腦與社大的不同點是,補習班比較沒互動,進入社大後發現這不是補習班不是才藝班,老師學生的地位相等了,我只是把我懂得東西散佈出來,讓你知道讓你獲得。
後來接到一個任務要到台江,今天三大重點:台江、行動教室、教與學。台灣的歷史從台南開始,台南的歷史從台江開始,整個曾文溪流域都是台江範圍,台江分校在做哪些事情,跟社大的屬性上不太一樣,有個重點是它在鄉下、在草地,鄉下跟草地與城市的差別是完全不同的,城市的學習與草地的學習是兩碼子的事,我一到台江辦的就是行動教室。什麼是行動教室?就是原本有一個將室內的環境學習轉移到戶外去學習,這就是行動教室。推拿、瑜珈、氣機導引這些都很容易,只是將教室搬到戶外,反正室內跟室外都一樣,幾乎都一樣,那電腦班要怎麼到戶外?第一要有桌子,只要有苦力都可以解決,第二要有電腦,社大撥經費買了八台筆記型電腦,還要能夠上網,所以前置作業是很辛苦的。
常利用的據點為:廟埕、公園、果菜市場。共通特色是人潮彙集的地方,是資訊轉移資訊傳達的地方,利用那邊人潮與資訊的彙整,宣達我們的辦學。光一個行動教室就要花掉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來參與的民眾都是出於好奇心。
台江分校的兩個教學目的:
1.提昇鄉親電腦網路應用水平,因長期缺乏資源,把有限的資源灌注到鄉下
2.安排的課程都要契合在地的需要,找一些契合生活上需要的課程
在教與學:尋找樁腳,有些學員上課久了,慢慢發展興趣變成助教。
心願:紀錄台江的人事時地物。把這些內容成立成網站與部落格,成立攝影社團支援台江的所有活動。
■教學案例分享2:以舞蹈旅行城市
學員蘇鈺茹: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三部份,第一是講我自己的經驗,第二是我們走出教室到赤嵌樓,有時間在讓大家問問題。這門課或許引導我走出不一樣的人生方向,大家覺得跳舞是什麼?動動身體、聽音樂、放鬆、移動,我們從小就覺得跳舞要很專業,其實我們在還不會講話的時候就會動(例如嬰兒哭得時候),這門課程讓不同的人認識不同的自己,這是不同的機緣,每個學生跟老師都會影響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
今年五月的時候在赤嵌樓的表演,赤嵌樓前方有一個庭院,我們剛開始繞著庭院走並加入動作,比如不同快慢、不同高度的動作,讓庭院呈現不同的對話效果,有趣的是去那邊的觀眾可能沒有期望會看到有這樣的表演,他們看到覺得很有趣並照相,讓民眾看古蹟有不同的感覺,讓我們跟建築有不一樣的對話,看到不同的觀點。去到外地遊客也多,董老師會帶領大家,會先帶大家做練習暖身,動作不是一直表現也有靜止的動作,因為靜止有靜止的美感。學員們會穿插在遊客之中,有穿梭、有禁止的動作,有小孩子會被嚇到。塔是最好的觀賞舞台,民眾在台下觀看,舞者在台上走動,我們沒有特別強調服裝要穿什麼,以舒服可以舞動為主。
從以前慢慢累積幾年時間,現在有固定的成員,希望走向素人舞團,讓大家發現跳舞不再是專業的舞者的權利,是用身體說故事的方式,讓大家可以享受跳舞,或許可以跟其他素人舞團做交流,也或許可以在古蹟,在台南不同的空間表演的方式,也為台南空間帶來不同的詮釋方式。
■公民應該知道的事-城市公車觀察篇
公民志工小組/林冠州:
城市是我們的教室,如果這個教室我不太滿意?我在參與,我在分享,我在傳達,甚至是我在享受這個城市的時候,如果我發現這個城市我不太滿意的時候,那我們能不能透過同樣的學習設計?我們去改變這樣的部份,我現在四十幾歲,我一定會老,而且我不斷在老化中,現在憂心這個城市對我未來老化的過程裡面是否友善?趁我現在還有力氣的時候去做改變的時候,我們必須透過這種學習,嘗試去做改變。
假設現在我要為城市做改變,有些事是需要學習的,就舉高齡友善公車這例子。誰會搭公車?學生&高齡者。為何高齡者要搭公車?因為不方便,而且現在單身貴族越來越多,除非有養老金可以請誰來照顧你,當你老的時候要去看病,我們這條路線就找大林國宅為出發點,假設要到奇美醫院看病,看這個城市是否友善?
這是我們12/19的公民討論的題目,我們希望透過討論,如果那張公車地圖是由社大師生設計公車站牌?應該會是貼心更貼合老人家的需求,能不能改變這城市?是有可能的,我們希望到老化之後,是可以持續享受、參與這個友善空間,必須從這裡努力起,怎麼努力?就是透過集體學習、集體創作,透過討論,促成改變。
■回應與討論
李慧玲:
想問鈺茹,對一般人來說在公共場合跳舞是件難為情的事。一個人雖然有心想做,但卻不敢做,當一群人就可以給予勇氣
蘇鈺茹:
這情形是有趣的,這也是社大的重點,很多事情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沒有力,當有一群人時聚集的力量會比較大,出去一定很害羞,經過很多次的練習,而且大家又不一樣的注意力,如果是一個人要出去那打死都不要。很多情況是還可以再討論的,像剛的公車議題,或是其他行動教室,都是一群人,那帶出來的氣氛是不一樣的,一個人的力量跟團體是不同的。
■以學習「介入」城市VS社會意義
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黃肇新老師
空間的轉變和人群的流動?
我曾經規畫是位在台北市東區的一個空間,
這個空間一天之內至少有三群人走進來,比如早上九點的上班族;下班後的上班族;晚上十點進夜店的客人;半夜曲終人散的時候,老闆來了。
反觀都市和鄉村的空間使用的人群不同,如果把城市,做為一個教室,仔細觀察城市裡不同時間的人學習的點不一樣。
我也曾經參與眷村,那時候每週大家聚會會講講故事,如冬至的故事,湯圓的故事,
我記得一個阿嬤的故事,她說,我每年冬至吃湯圓,只有一年沒有,那一年他和他先生私奔,因為從小,看著台南的媳婦非常的辛苦,她嫁給一名軍人。
我用這個故事回應阿根廷探戈,
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是故事的豐富性,台南擁有歷史光榮,需要累積更多元與包容,這將會是台南人的幸福。
城市舞蹈:
套一句都計的「奪回空間所有權」,誰說在特定空間裡都會中規中矩,社大的課程成功的釋放大家的情感。
春仔花:
曉雯老師的春仔花課程是,認命的老師加上聽話的學生,就算配合學校的規定,就算乖乖聽話,社大也成功解放每個人學習的可能性;讓學員走進社區服務,讓城市,不只是教室,也是舞台。
木本物質:
介入社區的同時,也是一個轉型,和市民互動時也是一種主張的展現。
進入社區時,木本班做為一個介入者,在介入的過程中,有兩個階段:一是參與式設計,二是使用者的評估。把東西放到人家家裡去,一定有商量的過程,如何和對方互動也是一種學習。
土道、城市故事人:
環境心理學家在巴黎做一個研究,一個巴黎人要離開巴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將不再回到巴黎,最後要一次走逛巴黎,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裡?
研究結果發表後,環境心理學家畫了一張圖,將這張圖稱為巴黎人的情感記憶地圖。
研究發表後,有人反問,研究對像不同,結果一定不同。
土道寫作班,也許可以透過過去的採訪故事回顧,我們以為的府城/理所當然的台南市,也許有些不一樣的感受;跟著空間走,還有另一個向度「階級」,土道之前的採訪對像多以西方的藝術、醫學、音樂的受訪者為主。
台江:
城鄉之間,牽涉到的是經濟裡流動,藝術文化的流動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何謂「安平」?可能是觀光的安平、廟會的安平、豪宅的安平
在台南,高齡化最嚴重的不是安平,是中西區。
其實中西區有另一個面貌,是危機重重的,透過創造經濟流動的機會,才有可能將文化傳統保留下去。
以長榮新城為例,當時後我聽到一個故事,老人家抽籤抽到14樓,當晚就下樓自殺。
空間的轉換過程中,都市的空間和人口的轉變,人口因為替換而加速,現在的長榮新城,流動的人很高,租屋的人多,住在裡面等著換屋的人更多。
社區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
是住民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生活融會的呈現
是政府的都市/經濟/社會政策的結果
是市民參與的影響
而如何城市,做為一個舞台、教室,正是社大努力的場所和機會。
■回應
李珮甄:
路上觀察學課程操作中經常是很多人一起行動,分散注意力
對於受訪者/觀察者的親近和記錄,我們在課程,有很多的教育和準備過程,我們常想,一定要帶相機嗎?帶相機,很容易讓學員覺得先拍了再說,因此不太容易融入當下的情境,而把把被攝者當成物品,但被攝者/被觀察者應該是城市空間裡的夥伴。
李品潔:
一般人在新的空間裡,可能有生疏、恐懼感,對我們班而言,可能沒有。
在地的素人的生活脈絡,不一定是府城,有可能來自是台南縣,或是其他地方的滋養,而成現在的自己。
問:跳舞的當下,如何面對目光焦點?
蘇鈺茹:
集體跳舞的過程中,一群人的壓力會被分散,我們經過一個學期的練習,慢慢改變我們的心態。恐懼,多是擔心怕被評價,之前上課時面對的是鏡子、地板;走到戶外之後,面對的是群眾,與不同民眾的互動的同時,會有很多即興和臨場的反應,如有小朋友忽然被兩位舞者夾在中間,就被嚇哭了。
或是面對群眾拍照的時候,我們就變成臨時的雕像,一切是即興且有趣。
上台,一定會緊張,這些經驗都是有助於表現,
練習,不是為了完美,為了更多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