鷲嶺古地,以筆喚公民,以筆守護台灣!
梅月之暮,端午之前,我們重返上帝公廟,邀請朱淑娟老師一起探究,我們手中那一支守護台灣之筆,如何寫、如何下筆?究其實,這項提問,既是獨立記者,亦是公民寫作的根本問題,思考為何而寫?反問自己,也碰撞社會,進而打開自身的經驗,重溫生活中的情感,循著生活行動回觀,發現日常的種種問題,與自己也與社會對話,從對話中聽見未來的可能,化為筆下的文句與思想去扣問、探究在地社會如何可能。
這一堂課,乃是獨立記者、公民寫作的實作課程,既是採訪,亦是講座,既是學習,也是倡議,盼能振興台南舊城廟口的人文思想清談之風。
這一堂課,不只是土道公民寫作同學所獨享,也是公共學習的分享,一如大廟興學,有學習有保庇,大家結伴,齊聚上帝公廟聽講的學習行動,共創廟口的文化風景,振興大廟做為台灣公共領域的行動,這亦是公德。
呼朋友引伴來大廟,也是學習,以學習來向上帝公祈願,共同營造文化、生態、健康的台南家園,這是台南社大公民寫作班同學的社會倡議,也是社會設計的實踐。
今晚,朱淑娟老師勉勵同學,公民寫作對地方特別重要,大家要竭盡所能去努力,要不斷精進寫作,主動報導,鎖定報導領域,而不是用接案方式來報導,她認為,接案較難有深度的學習,但是,自己主動去報導,專心做報導,深度報導,就有成長。
誠哉斯言,做為土道公民寫作社的一份子,做為台南公民記者的一員,我們應當效法朱淑娟記者的經驗,主動關心台南應興應革的各項公共議題,專心也深入議題探究,從公民寫作激發公共新聞的報導,促進台南公民討論的風氣。德不孤必有鄰,同時,天道酬勤,道中自有食糧,今日我們倡議公民寫作、獨立記者之學,為公共而寫,應當能為台灣社會發展尋解,共創文化公共領域,在疑無路的轉角,看見出路與文化生機。
今晚的鷲嶺古地,天井座無虛席,從阿公、阿嬤到青年,大家齊集上帝公廟,聆聽朱淑娟分享其獨立記者的採訪寫作,以及生命經驗。來自台江十二佃的程丁有阿公,也拿起相機做記錄,在直播年代,相機等報導工具的普及,讓每個人不僅是公民,更有機會成為獨立記者,程丁有阿公以身示範,也拿起相機記錄這場廟口文化沙龍。這是可能的,從在地關心行起,拿起相機記錄在地人事物故事,近如門前馬路為何要重鋪?路樹為何被砍?遠如河川為何被污染…都是每位公民筆下、鏡頭裡的獨家報導,也是深度報導。
一如朱淑娟記者所說,為何走獨立記者,走一條人少的路,一方面是不得不,但也因此走出一條路,她在離開主流媒體之後,在第一次採訪現場,一直想「要說自己是那個報社?」那一天,她一直沒有舉手提問,回去之後,就對著鏡子說「我是獨立記者、我是獨立記者、 我是獨立記者…」不斷練習,如今回觀這條人少的路,思考自己做為獨立記者,也是為後人鋪路。
路是人走出來,台南社大公民寫作學程,亦是希望有志者,共同開創台灣獨立記者的採訪公共領域。
至於獨立記者如何下筆報導呢? 她說,這條人少的路,會有人幫你,互相成就,要寫你真正相信,以誠來報導,那麼做為獨立記者,不僅可以補主流媒體的不足,也有機會進行追蹤式的全程報導,為在地打開視野,建立起自己的讀者群。
我想,以筆喚公民,亦是為公民社會凝聚更多的公共討論社群,形塑台南的文化公共領域,回到鷲嶺古地,呼應大廟做為台灣傳統村落共同體的公共精神。
寫作是終身學習的工作,也是生命成就的工作,朱淑娟老師如此勉勵土道公民寫作同學及鄉親,原來公民寫作不只是寫作,更是自我生命意義的實現。
今晚的鷲嶺古地有公民之聲,鷲嶺乃是台南舊城最高的地方,今晚大家立足高處,亦有俯瞰台南社會、瞻望文化未來之意,寄語土道同學們,為自己學習,亦是為公共學習,公民寫作與報導,利己利人之學,盼大家共同以筆喚公民,從鷲嶺開創台南的文化公共領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