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 自然環境學程/理念篇-黃煥彰

教學發表案例4:自然環境學程/理念篇
台南社區大學環境教育理念
黃煥彰/台南市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召集人、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與自然學程一路走來已十年了,環境與自然學程基本設計在於實踐「生命在於創造更健康的未來」。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們希望學員能重新認知與提升自我的觀察力,重新建構生命價值。所以與其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或強迫學員記憶各種學術術語或觀念,不如帶領學員走入自然、走入人羣,培養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學習、自我發問與自我行動的能力。希望透過讓學員以更開放、清晰、準確和反省的態度來學習思考,學習方向,學習當一位稱職的公民,我們深信公民行動是引導社會改造的希望,我們以實現『護生-守護生命』為共同的價值觀,並努力實踐社會正義。

一、    為什麼要帶學員到環境現場?
知識在窗外
有一天,孔子與弟子的車子從一座山下經過,不遠處有一青年正在張網捕雀,孔子命御者暫停前行,師生憑軾觀看。只見那些大雀飛來,在網周圍落下,警惕地試探著跳向前去,它們跳跳停停,環顧周圍動靜,快到網跟前時,歪著頭,仔細地研究那羅網,對網中撒下的誘餌看也不看,立即振翅飛去,還發出警告的叫聲。而那些小雀毫無顧忌地集於網前,鑽進網內啄食,被捕雀青年盡行捉去,成了囊中的獵物。孔子對敬叔說:「大雀機警,見網遠避,機警則遠禍;小雀貪食,自投羅網,貪食則亡身。孔子顧謂弟子曰:君子慎所從。不得其人,則有羅網之患。其實孔子教學的地點不限於講堂,而在於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孔子教學的教材不限於「六藝」,而是在於生活中的情境。

台南社區大學的環境教學與上課教材,首重情境教學,感動是台南社區大學的環境教育最重要的指標。我們更重視戶外教學,因為我們深信透過學員實際與戶外環境的接觸才能貼近真實的世界,才能體驗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而能以同理心看待萬物。

 
二、環境的現場可以學到什麼?

學習與土地對話
阿凡達電影有一句名言「I  See  You.」,簡單言之就是要我們以貼近真實的社會來面對與處理問題。台灣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讓我們失去對天地萬物的好奇心,失去探索知識與真相的熱情。環境現場的價值在於呈現真實的世界,以阿里山的生態教育為例:陳玉峰老師一篇文章寫著阿里山生態悲歌的歷史。
1903年,日本人河合琴山博士授命進入阿里山的深山調查,發現了深藏山中,滿山遍野的千年檜木原始林,優良的木材,具有開採價值,於是奏章天皇開始進行伐木開採。河合琴山的奏章,成為一個歷史的分水嶺,打破台灣森林千萬年的寧靜,也開啟百年來台灣森林大量砍伐的歷史。
1912年鐵路通車到二萬坪,1914年完成到沼平站,建立阿里山中重要的原木的集散場,運材火車將一車車的原木送下山,再遠渡重洋送往日本。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延續日本人對台灣森林的開發政策,劃定更多的林場,販售檜木賺取外匯,當時政府資金缺乏,採取半公半民的方式租售伐木,政府自建伐木廠,也將山林地租給民間業者伐木。其中丹大的孫海、奮起湖的王永慶,都參與森林伐木的事業。

其實採用日本人的「擇伐」及「懸空吊運」的伐木方式,成為最不傷森林的行為,因為「擇伐」是挑選適合品質的林木砍伐,砍倒後在以空吊方式,繞過其它林木,吊載至集中地再運下山,不會對周遭不該砍的樹木造成傷害。
但是國民政府當時為了多取多賺,卻選用美式的「皆伐」方式,無論大小樹木全都砍倒,形成一塊平坦的樹木墳場,再以強力牽引機在地面拖拉,集中原木到集材場,但是這樣拖拉的方式,林木經過的地方,所有樹木被撞斷,樹根也被拔起,土地失去樹根的抓地力,造成土石鬆動,一到下雨就黃水橫流,奠定下土石流的危機。

當我們引導學員讀完這段報導,再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現場,走過巨木林區、走過姐妹湖、來到樹靈塔。透過眼睛的視覺、心靈的感受和翻騰的思與辯,我們知道甚麼是台灣森林的輓歌?知道台灣為何會有土石流的危機?知道我們失去什麼?知道我們未來該做什麼? 

阿里山姐妹湖檜木的墳場

檜木屍體與人造柳杉林

三、如何設計、規劃戶外教學?多閱讀、多經歷、多思考

戶外教學簡單而言是指離開教室,走入社區、走入大自然,運用現場場域素材而作的教學活動,它是有目標性、系統性及有計劃性的教學活動,好的戶外教學有

三部曲:

  1. 長期的戶外調查:以建構豐富的背景知識,有利於活動的前制作業,如交通工具、何處可停車、要看甚麼、要拜訪何人、做什麼行前教育、要用甚麼教材要住那裡、要提醒學員帶甚麼等。 
  2. 以情意教育優先:善用環境場域,多給學員實地探索與體驗的機會,能導引學員反思與創造性思考。
  3. 實踐社會關懷:透過親身經驗的體驗來分享心得,重新澄清觀念,整合價值觀,思考一言一行背後的道德意義,並能適度的引導學員展現公民力量,實踐社會關懷。

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與自然學程一直以來以山、河、土、氣候變遷、生物多様化與環境教育為核心重點,我們以實踐社會關懷為身體力行為目標以實現『護生-守護生命』為共同的志業。我們關心過二仁溪的污染、大寮戴奧辛鴨事件、台鹼安順廠戴奧辛與汞污染事件、爐碴與集塵灰污染與保護諸羅樹蛙等各種在生活週遭的環境議題。我們以身作責不但舉發問題,也因長久不斷透過公民行動,讓這些議題得到較好的解決。相對的這些場址也是最好的環境教育場地,期待透過這樣的環境教育方法能帶給未來更大的希望,我們像環境佈道師,默默的撒出種子;期待這些種子未來能發芽。

 


:::

線上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