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社區大學辦學理念

南社區大學辦學理念

{《非營利組織》+《社會運動團體》+《成人教育學校》}×{熱情+行動}=臺南社區大學

「在台南社大學習,讓我對身為公民的權力與熱情重新有了新的定義!」一群在台南社區大學學習及參與公民行動超過五年的資深學員,在社大的網站中留下了這麼一段集體留言。其間包括有業務員;糕餅店的小老闆;退休的軍官還有年青的學生…。

這些人,透過學習與公共參與,正在持續用自己的熱情與行動,吸引更多人加入志工,加入守護台灣的行列。用他們的相機及筆,幫助被污染的偏遠社區,發出自己的聲音。

台南社區大學成立於2001年,成立的目標在於藉由人文藝術、語言文化、生命健康、資訊與傳播、社會與生活及自然與環境等六大學程之設計,推動市民的終身學習風氣,另一方面也轉化現代公民所必備之環境、公共美學等公領域的知識,讓市民透過活潑的學習,建立公民社會的基本素養。

台南社大的公共性格

社區大學是一個台灣社會運動中非常獨特的教育組織。它有非營利組織的精神,有社會運動組織的行動力,有成人教育學校推動終身學習的教育機制,這三大區塊交織出社區大學的公共性格。在非營利組織的經營原則下,課程開設收入及資源募集是為了揖注公共性課程的開展;社會運動者則以教學者身份,帶入公共事務參與的理想與熱情,協助建立社區大學強調行動、重視社會價值的公共性格;而成人教育的學校機制,則透過教與學的專業設計,發展讓一般人願意理解,也願意參與公共議題學習的公民教育。由此,也發展出台南社大的教學發展的理念。

在台南社大各學程師資的合作下,將河流巡守、環境污染、閒置空間改造、生態調查等公共議題,以通識教育的活潑與創意,引導市民從學習電腦、語文等私領域的學習,轉化成為公領域的專業知識學習。近十年來,台南社大招生人次逐年提高到每學期近三千人次的學習基數,社大努力讓這些學習者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社區營造、自然環境、公共美學等公共議題,包括環境守護、人權教育、大廟興學、偏遠社區學習服務等等。除了讓學員滿足了自己的學習需求外,也讓學員參與了改造社會的「幸福工程」,從而界定自己在社會的「公民價值」。

開不成課,就到有學習需求者現場開講

而這種將公共議題結合市民學習培訓的作法,透過密集的戶外教學、親子共修及實務的操作設計中,不但學員得到良好的成長與參與,也讓社大教師在本身的專業領域之外,也有機會發展公共參與的行動設計。以《自然與環境學程》為例,在召集人黃煥彰的帶領下,以有限的人力,以守護台灣為學程主軸,從台南台鹼安順廠戴奧辛污染、河川污染、保育類動物諸羅樹蛙的搶救、一直到最近的事業廢棄物污染、治水防災等水資源的調查,在無政府補助的情形下,以小額的公民募款,採買金額超過百萬的監測儀器,以及聘任有穩定薪資的專業人員,到許多需要協助的污染區域進行環境守護的工作。並將公民教育帶入許多農漁村,教育偏遠社區居民如何替自己的健康及權益發聲,將守護台灣變成持續性的行動。

  這是台南社區大學非常獨特的公民教育模式,如果,用制式招生的課程開設模式無法吸收到足額的學生來開課,那我們就走出去,到公共議題發生的現場,到有需要社大公民發聲教育的社區來演講,來傳播及分享經驗。包括台鹼安順場污染自救會、後壁鄉嘉田村上茄冬農民農田廢爐渣污染、溝皂社區、那瑪夏鄉八八再造聯盟、以及國中小海灘廢棄物監測展覽、演講與實作,都在這個「行動教學」的理念下進行。

往一個本土的「綠色和平終身學習組織」的夢想前進

  這所結合「非營利組織、社會運動團體、成人教育專業機構」的”三合一”公民學校,正在補強政府看不見的角落,以及兼顧不到的事。我們對這所學校的期許,是一所培力現代公民、推動終身學習的學校;也是一個以非營利作為創辦精神的社團法人;更是一個以社會運動作為訴求的行動組織。

  台灣社會運動發展的趨勢,以往強調「知行合一」的教育作法已經來不及因應,現在台南社大強調的是「知行循環」的學習。舉例來說,當進行運動的過程中發覺許多問題都與法律有所牽連時,就必須找有法律專長的專業人士來協助,培力非營利組織的人員在過程中就議題即時補充相關的法律知識,並再發展出更專業的行動能力。這就是「在議題中學習,在學習中行動」的社大公民素養教育的教學模式。而如何讓在議題中所學習的知識可以更專業、更完整,我們需要一個如同「綠色和平組織」--以地球的永續為目標,兼具研究、公民行動、教育及有募款能力的非營利組織,這也是未來台南社大的願景。

辦學目標及方針

辦學目標一:跨越城鄉界限,連結都市與農村,發展符合未來縣市合併文化融合的終身學習運動

   往年台南社大以方便學員在地學習為概念,分別在各區設分班,在安南區則設立分校的規模。並以大廟興學來連結合作的社區或裡活動中心,作為辦學的場地。在面對未來的縣市合併,社大在擴大學習服務範圍的過程中,發展出更上位的思考,於「成人教育專業機構」的角色上,因應台南市有著都會與農漁村的城鄉特色,因此社大嚐試發展跨越城鄉的學習服務,設計融入鄉村文化及城市特色的學習課程。

 

這也是未來因應台南縣市合併的基準思考,以解決未來發生的「城鄉衝突」的問題。城鄉差距最明顯的面向是資源分配的不平衡。以往因應人口數的關係,許多教育文化資源都集中在舊城的部份,強調的是單一的文化價值,也就是以舊城區作為台南市的代表,卻忽略了台江拓墾的歷史角色,也造成了市府文化資源的分配不均。這也是台南縣市合併以「文化」為訴求會遇到的融合的問題。所以台南市社大以校本部課程結合安南區海尾社區營造的課程設計方法,來試圖產出融合城鄉文化特色的教學課程。

辦學目標二:課程連結社會發展,發展更具在地特色的學程

   課程與公共參與活動是社大解放知識、營造公民社會的左右雙腳,課程發展取向以落實社大「實踐反思性的學術風格」做為目標,因此,朝「在地學習、學習在地」在地特色課程規劃,因應社會發展趨勢。

深化課程公共化,本校設「教與學」陪伴小組召集學程經理人討論探究課程公共化的實際做法,第一步先從課程教案修正,鼓勵教師從課程位置思考如何與在地文化特色結合,如何規劃參與式的策展活動,讓學習展現力量。 

以台江分校為例,即以台江就是一座學校,分從「發展社區」「發展學習」「發展生命」進行課程教案改革,讓靜態課程走向PBL行動教學,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進行在地文化創新、環境美學再造、文創產業創發、資訊素養普及工作。今年進行「吃水堀夢公園」營造,深化「大道公青草花田」營造,彩繪豆花攤、電線桿,美化廟口,創新農耕工作坊,探尋在地農業生活新方向,舉辦台江民俗文化工作坊,記錄走溪流故事,發展班級學習部落格,公開教與學經驗,舉辦「重回村廟」形塑台江學等等,其中「一同打造花園」也榮獲評選為全國社大特優課程。

   就全校學程發展來說,是以【發展具有行動力的實踐社群】為目標,《生命與健康學程進入社區公園,分由保健、瑜伽等班級引導民眾使用公園健身器材的正確方法,《語言與文化學程發展生命故事、公民生活寫作,由戲劇、寫作課老師引導同學創作生命故事,進行公民報導文學創作,同時結合圖書館等公共資源進行南市首次公民文學作品展活動;《美學與藝術學程從校園及社區美感入手,由一同打造花園、彩繪、木本物質、繪本、馬賽克等班級進行不同媒材的集體創作,捕捉社區美感元素,豐富地方美學意象,建構有「藝」思綠校園空間;《資訊與傳播學程結合人權、救災等公共議題,透過網際網路、社群連結,深入偏鄉、災區,進行資源媒合與在地發聲工作,《自然與環境學程,發展河流、海洋環境監測守護工作,進行河川污染監控與公共政策探究,結合媒體、輿論力量,公開討論環境問題,同時鼓勵社團進行淨灘、環境生態展,落實環境教育。

辦學目標三:行動聯結非政府組織,進行各項公共議題的合作

  社區大學辦學必須面對教室、社區及社會三個教實踐場域,與相關社群進行對話互動。做為台南這座城市的社區大學,肩負著串連、引動全市非營利組織的力量,共同關心應興應革的社會問題,因此,社大改以積極性思維,課程與學習活動主動聯結更多社群組織,捲動更多輿論力量,共同關心城市公共議題。

 以開學活動為例,規劃辦理「開學市集」,主動邀請社區組織、社團組織,進行社區產業、文化特色分享,將社區文化產業特色與社大師生進行交流,並媒合未來社區與課程教學進行合作,除介紹社大課程讓社區認識外,也讓課程進行社區公共化的基礎認識。

 以河川守護運動為例,環境學程與台江分校連結全國關心水圳社群,策辦「台灣水圳」論壇,遊說政府進行灌排標準合一等政策修訂,並針對「越域引水」議題進行持續的資料蒐集與整理,以追蹤越域引水對於此次莫拉克風災的影響。

 以公民小聚場為例,邀請資深師生合作成立「公民志工小組」,規劃「公民小聚場論壇」,邀請記錄片工作者、災區社區工作者、民意代表,與師生共同探討環境、人權、及縣市合併等公共議題。

 以「藝術造村」為例,「一同打造花園」班級結合木本物質、彩繪班,聯合海尾朝皇宮、在地青年、社區發展協會、社教館力量,共同打造吃水堀夢公園,從廢棄籃球場的整理、到夢想平台的合作建構,充份體現社大課程學習與社區營造結合,可以引導社區實質改變的公民力量。

 以台江分校為例,連結台江文化促進會、小台江等社團,進行公共治水及台江山海圳綠道營造工作,同時邀請寺廟組織、社團組織、國中小學、南部社大、高師大成教所、屏教大、慈濟大學,共同舉辦「重回村廟」在地論壇,探究「大廟興學」的可能性與問題。

辦學目標四:以課程公共化為導向,引導社大教師成為公共知識份子

   「知識份子」不應淪為謀生的職業工具,更應具有「關心公共事務」的實踐能力,不致陷於「技藝的」「學院的」象牙塔中,才能與社會發展互動,展現知識力量,進行社會改革,因此,知識分子實應強化其「公共性格」,成為在地的公共知識份子。

  社大課程與教學改革,致力提升社大成人學習成效,不僅在於成人教學方案的良窳與否,更在於「社大教師實踐社群」的形成。因此,本校以發展社大教師實踐社群為目標,成立「教與學」陪伴小組,邀集教師、資深學員、學程經理人進行課程公共化、課程教案,結合社大倡議的各項城鄉公共參與議題,進行課程與實務的結合,引導公民具備參與公共事務的思辨與行動能力。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page.php%3Fnsn%3D3113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