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南社大 - 師生新聞 | 2009-08-05 | 點閱數: 4843

  古樂今生 / 現代的風雅生活
《自然真味:遙想魏晉的琴韻與哲思-馮曉馨‧劉怡蘋‧陳慶隆‧陳瑞祥古琴雅集》

時間:2009年8月 21 日(星期五) 晚上19點30分
地點:「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台南市東區東門路2段299號1樓  (大榕樹旁 / 原「台南藝術大學‧藝象藝文中心」)
聯絡:06-2088453
曲目:歸去來辭、梅花三弄、幽蘭、酒狂、空山憶故人。

備註:自由入場,但謝絕15歲以下的小孩進場。
並因場地所限,可供應的座椅僅容40位。
該空間最多也只能容納50名左右。
 屆時可能會進行人數管制,以維繫會場靜謐的氣氛。敬請諒解! 演出人員簡介:
 
●馮曉馨 / 解析與導讀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其學術著作:《藝術與生活》(主編,與郭菁菁、洪瑪瑋、陳冠勳、陳慶隆/合著,2008)。《王充天論思想之研究--與荀子天論思想之比較》(博 士論文,2007)。
《徐復觀先生<王充論考>評析》(碩士論文,1998)。 〈從樊遜(舉秀才對策)探究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家的排拒和調和〉(《宗教 哲學》,2006)。 〈莊子「庖丁解牛」對現代人心理困境解決之道〉(《華醫學報》,1999)。
 
●劉怡蘋 / 類比與延伸
法國羅浮學院(Ecole du Louvre)第三階段高等研究文憑,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其學術著作:
《從記憶的劇場到可閱讀的視界 藝術史學與博物館學的對話及形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第四屆論述
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2008)。
《當
代藝術館的當代職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
《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台南地區》(文建會/日創社,2004)。
 
● 陳瑞祥 / 古琴獨奏
台南市人,1993年生於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                       
甫以復興國中榜首考入台南一中。       
自幼從其父陳慶隆習豎琴、古琴與琵琶,
鋼琴受教於何欣蓮、林杏娟老師。 
*其有關古琴之展演:
《蕉蔭聽琴》(台南市草祭二手書店,2009)。
《琴茶花香之饗宴》(佛光山人間大學台南講堂,
2009)。 《樂琴書以忘憂》(台南市若水堂書店,2005)。
 
●陳慶隆 / 古琴、琵琶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並任教於長榮大學通識中心暨翻譯研究所。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之學術研究會員。
成功大學藝術學碩士。
法國國立史特拉斯堡音樂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Région Strasbourg) 主修豎琴、文藝復興時期之魯特琴演奏,蒙特利爾音樂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Région Montpellier),獲豎琴演奏家與音樂教育學文憑。法國國立蒙特利爾第三大學( Université Paul-Valéry Montpellier III )電影暨視覺藝術學系(Etudes Cinématographiques et Audiovisuelles)。
古琴師事孫毓芹先生、邵元復先生與陳雯女士。古箏師事陳淑芳女士、楊寶玉女士。
琵琶師事周世泰先生、吳明東先生、杜潔明先生與賴秀綢女士。
  
*近期有關古琴之展演:
「流動的茶與樂-水上的琴韻與琵琶聲」(台南市吳園,2009)。
「山水行吟-文人世界的聲情映射」(中山大學蔣公行館,2009)。
「聲名鵲起:神化的音樂與權力-從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的古琴談起」(高雄第一科技大學,2008)。
《古琴的神話、音樂與藝術》系列講座II:「怪誕‧避世與禁忌-從吳宇森的《赤壁》傾聽漢末和魏晉的琴聲」,(台灣文學館,2008)。
L’art de l’ancienne musique chinoise: Guqin et Pipa(中國古樂藝術:古琴與琵琶,淡江大學,2008)。
《古琴的神話、音樂與藝術》系列講座I:「敬畏天地與溝通幽冥的琴聲」(台灣文學館,2008)。
 
*其有關古琴之學術著作:
〈初探通識教育課程中「樂教」的新面貌〉(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學報,2009)。
《古琴技法對琵琶音樂漢化的影響》(碩士論文,獲傳統藝術中心之音樂類獎助金,2005)。
〈初探台灣古琴音樂轉變中之閨閣化與規格化的現象〉(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2005)。
〈中國繪畫圖像中「琴」的形象之鑑別〉(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5)。
〈從古琴表演場域的改變來看目前琴樂舞臺表演化的走向〉(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05)。
 
演奏曲目: 一、歸去來辭 / 陳慶隆 二、梅花三弄 / 陳瑞祥 三、幽蘭 / 陳慶隆 四、酒狂 / 陳瑞祥 五、空山憶故人 / 陳慶隆
 
琴曲解說:


一、〈歸去來辭〉  民國《研易習琴齋琴譜》(1961年)  章志蓀/傳譜
《晉書》〈隱逸傳〉:「陶潛,字淵明。為彭澤令,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其辭曰:『 
(一)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二)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四)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五)農人告於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六)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一雲,其實憫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後凋之節,故作〈歸去來〉辭。宋毛敏仲將其譜入琴中,最後結尾有「樂夫天命復奚疑」之句,故又名〈樂天操〉。此曲依《自遠堂》琴譜略以修改。
 
二、〈梅花三弄〉  清《琴譜諧聲》(1820年)  溥雪齋/訂譜
 
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      
《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譜中解題云:「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明代《伯牙心法》認為是唐人顏師古把它改編成琴曲,流傳至今。
在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一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遊
弄」的技法。現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即是曲中取泛音三段,以同弦異徽的技法演奏。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節奏自由跌宕,更顯梅花剛健挺拔的氣質。


 
又按:《神奇秘譜》所記之各段標題如下:「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聲入太霞。三、二弄穿雲,聲入雲中。四、青鳥啼魂。五、三弄橫江,隔江長歎聲。六、玉簫聲。七、淩風戛玉。八、鐵笛聲。九、風蕩梅花。十、欲罷不能。」
 
三、〈碣石調‧幽蘭〉  清《古逸叢書》琴譜(1884年)  姚丙炎/打譜
《碣石調‧幽蘭》是現存唯一用文字譜記寫的琴譜,保存於日本京都西賀茂神光院。近人楊守敬(1839~1914年)將其影摹,於1884年收入黎庶昌所輯的《古逸叢書》中出版。琴譜卷首小序註明此譜是六朝的舊曲,為南北朝時丘明所傳。從原譜的字跡和指法來看,樂譜可能為唐初抄本。《碣石調‧幽蘭》也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琴譜。
原譜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調名「碣石調」,故又名《碣石調‧幽蘭》,原曲名後註明:「一名《猗蘭》」,所以有人認為《猗蘭操》即《幽蘭》。內容根據蔡邕的《琴操》記載:孔子周遊列國,不到諸侯的賞識,在從衛國返回晉國途中,見幽谷中茂盛的芳蘭與雜草為伍,觸發懷才不遇之情感,遂寫下這首琴曲。
 
此曲神妙精煉,全曲共分為四段:第一段是引子,其餘三段是樂曲的主題。節奏緩慢,力度也並不強烈,表現了空谷幽蘭的清雅素潔與靜謐悠遠的意境,並極富抑鬱傷感的情緒。
 

四、〈酒狂〉  明《神奇秘譜》琴譜(1425年)  參照姚丙炎之訂譜
據《神奇秘譜》記載:「臞仙曰,是曲者,阮籍所作也。籍歎道之不行,與時不合,故忘世慮於形骸之外,托興於酗酒,以樂終身之志。其趣也若是,豈真嗜酒耶,有道存焉。妙在於其中,故不為俗子道,達者得之。」

故得知該曲的作者為阮籍。當時統治者之間爭權奪利、互相欺詐、腐敗墮落,導致社會混亂。在此種環境裡,使得很多文人報國無門、才能無處發揮,又不願意同流合污,因而感到苦悶。為了逃避現實,他們常常借酒澆愁、嗜酒長醉,在音樂裡尋找精神上的慰藉。
阮籍為人正直,號稱「青白眼」,對勢利之人,投以白眼;對志同道合的人,報以青眼。司馬昭派人向阮籍的兒子求婚,阮籍曾一連六十天喝得酩酊大醉,避而不見。《酒狂》這首樂曲即是因此情況之下而下創作出來。樂曲採用了八分之三拍這個特定的節拍,音樂形象非常鮮明,比較準確的表現了一種醉意恍惚的神態和蹣跚行進、步履踉蹌的醉酒者的形象。

最後的標題是:「仙人吐酒氣」,使人感到雖然滿腹的酒氣徐徐吐出
,但是除此之外依舊如此,反映這位嗜酒者苦悶的內心世界和佯醉的心態。此次演奏依姚丙炎以《神奇秘譜》為本,並參照《西麓堂琴統》整理打譜。
 

五、〈空山憶故人〉 民國《今虞琴刊》(1937年)  彭慶壽/傳譜
曲譜載於《今虞琴刊》,傳自近代名琴家彭慶壽。全曲共六段,表現山中月下,徘徊嘆息、思念友人之情。曲譜載於《今虞琴刊》(1937年),傳自彭慶壽。托為戴逵憶王徽之而作。
曲意取自《世說新語》中「雪夜訪戴」的典故:「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徬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又按:《研易習琴齋琴譜》所錄-晉‧戴逵字安道,隱居不仕,善鼓琴,武陵王遣人召之,乃對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作王門伶人!」屢徵不就。與王獻之(案:應為王徽之)友善,一在廟堂,一居巖谷。王子敬雪夜訪戴(案:應為王子猷),傳為佳話。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