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4-10-03 | 點閱數: 1148

吳茂成

2014/10/3

我的家鄉就是國家公園,一座生活、生產、生態共生的國家公園。

這樣一座國家公園,我們必須從人與河流,人與土地,人與社區,人與人相共的環境,開始守護,開始營造,這就是台江流域學校的故事。

台江流域學習,一座沒有圍牆的河流學校,我們以《大廟興學》做為公私協力的平台,我們以河流做為學習教室,親師生、老中青幼,一起共學行動,一起守護河川,從實踐中學習成為積極公民。

在河川守護的共學之路,我們從人親土親水親的行動中,激發我們內在的熱情及公民參與的業餘性,讓我們在日常中參與在地河川守護行動。

台江,台灣開台史地,今日的台南市安南區,一百零七平方公里,北有曾文,南有嘉南大圳、鹽水溪,中穿鹿耳門、海尾寮、六塊寮排水線,西有台江國家公園,東有台灣歷史博物館,但是,台史館四週共有四座工業區,未設污水處理廠,工業臭水污染家園。

這是我們推動台江河川守護運動,遭遇的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發生,在於都計、環境政策對於流域治理、以及生產、生活、生態共生觀念的貧乏,以致於河川淪為臭水溝,淪為工業廢水排放溝,這是因為觀念的淪落,以致於環境經營潰敗,被工業發展熏昏頭的政府,遠不如台江拓墾先民善用溼地環境,發展圈田築塭的永續塭業文化,大水來了,魚塭就成了滯洪區,平時,就是老天爺給台江人涵養土地、經營生產、生態、生活共構的台江里山家園資產。

因此,我們今日推動台江流域學習行動,就必須扭轉不當的都計思維,必須回觀、找到台江流域治理最大的觀念問題為何?從觀念的變革,展開在地流域學習、流域環境經營,乃致於流域環境信託等工作。

因此,我們倡議台江山海圳綠道,以「種樹築道、整治河川」為願景,從下游溯源到上游,從大圳綠道到環村綠道,一步一步改變惡劣的流域生活環境;我們倡議台江流域學習行動,促成流域學校、流域社區,發展在地的流域經營、守護、學習創新行動,發展台江流域公民會議,台江流域智庫會議;倡議工業區、企業、政府必須善盡責任,運用水源保護、空污等公共經費收入,設置流域環境治理基金,建構台江流域文化節慶、公私協力的經營制度。

因為,家鄉的河川是鄉親共存的安身立命環境,因為這一份「共有」的關係與感情,我們開始要尋回先民的親水記憶,也展開與公部門,進行政策對話、河川治理監督的行動,發展在地的公民社會,我們發現公部門的流域治理,偏向於工程發包作為,空有硬體,忽略人本的精神,若是發包能轉為促成公民參與的觀念,那麼,工程發包就不只是做工程,而是要先從公民參與,討論工程設計開始。

觀念改,世界就變了,流域治理也是台灣發展公民社會法制化的一大步。讓流域治理的公共政策,成為落實公民參與、推動公民社會的反思與實踐的存有。

這是一條道阻且長的遠大航路,我們踏上了河川守護的偉大航路,逆流而上,那是無數台江先民,也是當代台江人的家園夢想之路,一如涓滴成河,海納百川的匯流、相放伴精神,我們相信,只要源泉不絕,那麼,水澤之恩,必將永遠,一代接一代,一步一步踏河而行,邁向文化沃土、生態淨地、健康溫馨的台江新家園。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