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4-02-28 | 點閱數: 998

吳茂成

2014/2/28

各位台江青少年平安

很高興大家報名「台江青少年NPO中心」少年人文暨社會實踐課程─台江空間模式。

我們為何要開辦台江少年人文暨社會實踐系列課程呢?

其因緣起於大廟興學,起於我們想要給孩子一個放學後的學校,起於吳平城醫師獎助大廟興學的支持,起於在地青年學者返鄉之願…起於我們要培育台江少年獨立思考的能力、品味知識的通識閱讀能力。

我們期待,這一代的台江少年長大之後,能夠記得今日的台江人文風情,因為,套裝知識取得容易,但是,人物的生命經驗,卻是必須親聞、親見、親觸,才能習得。

就像我們回顧學習歷程,往往記不得教科書內容,但是,我們永遠會記得難忘的老師、同學的生命故事。

這堂課也是如此,說是上課,倒不如說是鼓勵大家認識在地青年學者、在地少年夥伴,一起討論、一起踏查台江在地知識的體驗課程。

吳比娜講師,也是台江子弟,大學讀的是國貿,研究所專研城鄉規劃,到國外進修公共政策,比娜老師在他不同的生命年紀,研究不同的知識,這三種知識雖不同,但是,卻都是與地方空間改造有關的知識。

她從家鄉一路到國外讀書,最後,再回到家鄉,學習幾乎是伴隨著生命,而有了不同的生活與思想視野。

一如老師所言,用空間規劃來改造社會,空間不只是名詞,也可以是形容詞、動詞,進而推動公共政策。

另一位講師郭柏秀,在研究所階段,參與寶藏巖聚落的保存運動,她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空間改造學習機會,從研究所開始進到這個社區,學以致用,去發掘寶藏巖的公共空間元素,陪伴居民一起重新測量,發現社區、重建寶藏巖。如今,她也回到故鄉,攻讀水利,她的學習,也是伴隨著社會實踐前進。

我們期待諸位同學,在這堂課裡,好好跟隨老師的腳步,發現老師們的思想,開拓未來的社會實踐視野!

就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而言,我們的任務,也在於發現自己的生活空間,發現台江聚落的故事,我們希望在日後的踏查中,找到台江特有的空間元素,為家鄉建構一個空間模式語言資料庫。

我想,這就是發現台江的學習歷程,一如,少年的魔幻之旅、追蹤師的歷程,我們必須參自走一趟,才能看得見風景,觸摸到地方的溫度。

第一堂課,我們重新反思、回觀台江有什麼?

人情味?四草湖?文化氣息…

 

我們反問自己為何要來上這堂課?

常常聽見台江,但是不知台江是什麼?

想要了解台江的人文、地名?發生過什麼事?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想要知道台江的生態?想要研究如何開發才能保護台江生態環境?

想要踏查台江?去採訪老一輩的人家,了解地方的故事…

 

如此的回想、反問,在於破除我們的偏見,開拓我們的視野!

如此的思考,當我們回到學校,當我們進出社區,我們才會看見不同的生活風景。

這就是反思性的學習、如何觀看生活世界的學習,也是這堂台江少年人文暨社會實踐課程的目標。

今天我們參與了「少年台江追蹤師」遊戲,訓練大家學習打開眼睛,去看見近在眼前,卻無法看見的事物,不能討論、不能指引、不能動手,讓自己專注在眼前的空間,拓展微觀的清晰與廣度。

我們為何能看見?或者為何看不見?我們發現光有眼睛,不能發現,除非我們轉念了,觀念不一樣,看東西的角度才會改變,才能看在顏色相近的小石塊旁,看見一塊錢靜靜的躺在一旁,才能看見,枯葉下的鉛筆…

「發現生活」也是如此的歷程,家裡最多的東西是什麼呢?家人在一起聊天的空間在那裡?什麼是最不常用?或者從來沒有用的東西在那裡?如此觀看生活,我們才有能力,整理出貼近日常生活的家居與社區生活空間。

祝福大家,在台江少年人文暨社會實踐課程的學習之路,重新發現自己,看見台江,也發現家鄉的希望!


 

:::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