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分校 shelly - 台江分校 | 2013-12-27 | 點閱數: 1414

吳茂成

2013/12/27

台江文化中心地方說明會,感謝所有台江夥伴、積極公民的參與,大家的心,讓冷冷的夜有了溫暖!

「台江文化中心欠臨門一腳,剩下細部設計,還在進行,要聽大家意見,共同一起來成就,達成這件事。」代表市長出席主持的陳美伶秘書長,如此說道!

在地方深耕公共領域之路,的確如此,眾人之事,必須眾人成之,用現代話語來說,就是公私合作。在眾人參與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所辯論,然而,首要在於願景的共同想像,在於觀念的啟迪,在於文化價值的建立,在辯論之中,必須善聚因緣,從善念之處集力,如此,才能發大願力,走長路,一如大道公的社會參與、終身學習、終身行道的精神。

回觀台江文化中心推動至今十年,我們從民間發起,發展到今天,成為公共建築運動,始料未及,也確屬可喜,在推動之中,能夠引發人心關注、討論、發想,進而參與文化運動,這才是台江文化中心的文化運動意義!

回觀保留台灣歷史博物館運動,也是由地方發起,歷經十年,然而,我們偏於台史館留不留在台江的討論,忽略了台灣歷史博物館做為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的經營重要性,以致於整個保留運動也停於台史館確定留在台江之後,漸歇漸止,台史館經營與台江文化運動,也漸行漸遠!

如何轉向呢?我們必須從公共建築的民眾參與、在地經營、公民文化權的實踐反思做起!

今晚的台江文化中心地方說明會,實是一場精彩的公民論壇,直到九點四十分結束,外面好冷,大家未曾提早離席。大廟主委、委員,社大校長、師生、學程經理人、大廟興學文化志工隊、在地里長、社區居民代表、台江文化促進會、在地小學校長、退休教師、在地大學生、建築師、青年人、議員、市府官員…擠滿教室,還坐到外面聆聽發言。

今晚討論重點,一是經營面,台江文化中心公私合作的經營機制,必須即早啟動,讓設計與經營結合,二是設計面,演藝廳造型要有台江主體意象(鯨魚、大廟…),不要有太多的角,造成鄰近社區民怨,以及戶外展演空間要更親民、便民、有足夠的綠蔭舒適度,防洪設計要確實、無障礙空間對老人小孩要友善、停車位、戶外廁所要夠…等問題。

 

地方覺得台江文化中心規劃太久,市府要加快腳步,建築師提出的作品,要讓議會與地方都滿意,不能一再檢討,設計太複雜化,很多東西會失敗,單純也不見得不好,要實用。(發言記錄)

台江文化中心是台江生活的「蛋黃區」,很重要,但是建築外表沒有代表性,太多角,怕會傷到附近住家住戶,是不是用圓的建築風格,象徵鯨魚。(發言記錄)

造型比較瑣碎,若能整合成單純意象,清楚的型式,也許比較有力量,目前看起來較瑣碎,社大教室,教室形狀可以單純一些,建築師畫出來是方形,要稍為偏矩形,長一些才好用。(發言記錄)

正面視覺焦點在那裡?軸線在那裡?動線要有一些距離,以後人要出來才有空間,建議動線,就像台南市文化中心有一段動線,才能看見建築主體,表現出台江文化中心特色,尤其安吉路正面的焦點,造型不要角一堆,鄰近有很多住家居民,會射到,要敦親睦鄰。(發言記錄)

建築設計在天際線有水波,但是台江內海變陸地,目前鄉親大多不是從事討海工作,做穡、離海很久,比較重要的是廟的意象,今天在大廟辦說明會,很多郷親來,每一個聚落都有廟,台江公共建築,要將廟的意象加進來,有廟的意象,也讓鄉親安心許多。(發言記錄)

 

今晚,老中青及空間專業工作者相繼發言,在地人展現台江公民的精神,勇於與公部門、建築師辯論對話,相當精彩,可見台江文化中心興建,已從在地人,連結更多的專業工作者的參與,這也看出設計要成功,必須在這幾方面努力,加快腳步,公部門與台江大廟、NGO、社區、專業工作者合作,將是台江文化中心發展的重要關鍵力量。

公部門對此也有積極性的回應,陳美伶秘書長認為,台江文化中心將是台江居民重要休閒空間,設計要讓大家非常好使用,造型太多角的部分要改善,無障礙空間也會進行,她說,這棟建築必須是鑽石級綠建築,這也是賴市長的重要政見,她坦言,雖然壓力很大,但是市府團隊會全力衝刺,為爭取時效,會將訊息隨時公開,邀地方、社大來參與。

 

今晚台江人展現實踐公民文化權的參與精神!

台江文化中心,從催生以來十年,從願景的在地討論,到與公部門的對話與協商,我們歷經了很多的波折,但是,我們懷著文化參與的精神,不斷學習,不斷前進。

幾年下來,我們發展出如何與公部門,進行「公私對話」的參與模式,催生台江公共建築,我們認識到台江文化中心的設計與經營,必須結合劇場、圖書館與社大專業工作者經驗知識,以及社區生活模式,才能做好基本設計,我們更發現,一棟好的公共建築必須要有好的公私合作的經營策略,才能有良好的空間機能。文化局長葉澤山即表示,台江文化文化中心每年的預算可以精算出來,然後再考量發展自己在地特色的文化,至於台江文化中心經營機制,目前的台江文化季已發展出公私合作的討論機制,這部分應沒有問題,事實上,推動文化工作,也要地方幫忙,未來經營機制是何形式,大家可以再討論。

 

政府的公共建築要讓地方參與,台江文化中心創先例,讓地方來參與,這是要肯定。(發言記錄)

經營才是重點,未來經營使用是重點,這部分會要求文化局、秘書長要處理。(發言記錄)

長期以來發展公共建築,要感謝文化局承辦科願意與我們聊天,我們在開創公私合作,這意味著市政府與地方合作,從社大師生來說,我們會考量如何使用空間,例如廟埕的使用討論,這裡是居民會參與的地方,微氣候處理不好,那麼,西曬、硬鋪面會不利居民進入。廟埕扮演台江文化中心的客廳角色,這部分要請建築師多多思考。(發言記錄)

以成大藝術中心經驗來說,未來台江文化中心演藝廳編制為何?是否有專業的人才很重要,以及預算多少,都要去考量,經營才能上軌道。(發言記錄)

 

台江文化中心的催生運動,也讓我們發展出「社大、圖書館、演藝廳」三合一的公共生活與文化教育發展策略,這是值得我們堅持之處,保留在地老樹,創造「廟埕」的文化空間,建物配合在地生態環境而發展,這是值得肯定之處,然而在設計上如何去掌握台江文化元素,創造具有台江意象的建築造型,在顏色與建材的選用,目前還有很大改進空間,仍然需要重新發展思考,同時,廟埕的文化空間如何創造風與綠蔭廊道的人性尺度空間,目前仍然遭遇瓶頸。

最後是,我們不能忘記台江水患記憶,我們如何創造蓄水與滯洪的空間,這部分有待科學的精確評估與設計。

 

施工要考量日後維護,以後業主在生態部分與排水問題等維護要注意,萬一淹水,就要將地面高層抓高,挖出來的土要如何使用,也要思考。(發言記錄)

基地要抬高五十公分很好,但是界面要去思考,這裡是公共空間,進入要有親民的設計做法。(發言記錄)

路面高五十公分,以我的經驗,這裡淹水有四十公分,要長期思考,再抬高一些,土要挖清楚。(發言記錄)

說故事教室是玻璃牆,怕會悶熱,對流通風若不好,無法負擔太多冷氣費用。植生牆在東邊有礙教室視野,社大白天課不多,要防日曬,應在西邊,我們也希望去認養,這部分要建築師考量。(發言記錄)

 

寒冷的冬夜再長,總會過去,接下來,我們必須思考今晚聚焦討論的台江文化中心演藝廳造型、「廟埕」的戶外展演空間、防洪設計、無障礙空間、停車與廁所…等重要問題,在最後的設計階段,在動土之前,是否有確實改善,這是我們不能放棄的責任。

我們必須反思,也必須向政府堅定的表達,我們要蓋的是台江百年的文化建築,能夠吸引我們的孩子去,能夠方便阿公阿嬤、我們的父母親使用的文化中心、融合演藝廳、社區大學、圖書館的終身學習中心,因為,一棟公共建設計良善與否?將影響著未來的子孫如何使用,也展現公部門施政的能力與品質。

一如陳美伶秘書長在會中所言,我們要設計一棟大家有共識的公共建築,大家才有參與感,讓市民有更多的認同,她希望建築師從善如流,大家一起來努力,永續經營部分則會在動土之後展開討論。

 

整個設計討論很多次,這些審查意見的整體整合是很重要,邀那麼多專家來參與,委員們很認真,有的還提供案例討論,這種討論相當值得,設計時也可以向鄉親說明。(發言記錄)

地方說明會是重要,但是未來如何經營更重要,這要政府事先去構思,剛剛提到蘭陽博物館設計,也是宜蘭在地團體實際進去參與設計與經營。例如要展現宜蘭歷史,如何結合森林專家、水文調查…宜蘭水文展示,不僅是建築師的設計,也有地方的意見,但是空間有不好使用的地方也是會儘量改掉。(發言記錄)

 

在最後階段,生於斯、長於斯的台江鄉親,我們更要挺住,十年的推動長路已過,歷經許多的困難波折,但是,在大道公、鄉親的願心之下,集合了台江各界、鄉親的心力的台江文化中心,只剩下最後一哩路,我們除了感謝所有幫助台江的專家學者委員、大廟、社區、市長、局長、科員、議員…學校老師同學之外,我們更要從公共建築的細節處去要求,就好像在蓋自己的家、自己的客廳一樣,不斷的與公部門、文化局、建築師溝通討論,直到能夠對自己、對孩子、對父母親、阿公阿嬤有所交待為止,集力、集氣、集思、集志,共同想像台江文化中心的空間美感與機能,我想,這是公共建築最基本的人性尺度,也是對台灣公共建築制度、建築師如何養成、建築理念的挑戰與反省。

最後,設計的最後階段,也是台江文化中心經營的開始,如何共創公私治理的文化中心經營發展平台,落實文化公民權,更需要鄉親一起來共同參與。

台江文化的未來,正是現在!

 

:::

文章類別

搜尋

:::